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为了对我国生态敏感区资源环境绩效进行定量分析,利用资源环境绩效指数(REPI)和相关理论对近8年来西藏自治区资源环境绩效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西藏的资源环境绩效水平逐步提高,主要污染物COD和SO2排放绩效呈现"N"型变动趋势;工业固体废物排放绩效呈现"S"型变动趋势;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绩效呈现不稳定变动态势,其中COD排放绩效指数在2001—2004年迅速超过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全国和东部地区,2004年后高于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全国,但明显低于东部地区;SO2排放绩效指数和工业废物排放绩效指数巨幅波动;建设用地绩效指数从2002年之后高于西部地区平均水平,但远远低于东部地区、全国和中部地区平均水平。占国土面积1/8的西藏面临生态环境的整体不稳定性和对外力干预的敏感性的双重压力。  相似文献   

2.
利用我国分省区的化石能源消费数据和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二氧化碳信息分析中心公布的我国碳排放数据,对1995—2007年我国各省区的碳排放量、人均碳排放和碳排放强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区域碳排放和人均排放排序为:东部中部西部,但中西部地区碳强度远远高于东部地区,这种特征与中西部地区高耗能行业占工业比重较高有密切关系。1995—2007年我国省际碳强度差异变化不大;从东、中、西部地区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差异的角度对省际差异进行的分解表明,我国省际碳强度差异主要是由区域内部省际差异导致的,而区域之间差异贡献较小。逐步线性回归分析表明能源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是省区碳强度的决定因素,说明我国未来碳强度控制应从调整产业结构、改革能源政策、发展可再生能源等方面着手,以确保我国控制目标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3.
作为典型的河口城市,上海市受全球气候变化和局地气候变化的影响较为深刻.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上海市碳排放量不断增加,能源消耗持续增长,面临着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双重挑战.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提供的碳排放估算方法,基于对1985~2005年上海能源消费及1995~2006年终端能源消费的CO2估算分析,选取能源消费总量、电力消费总量、工业能源消费量以及终端能源消费的CO2排放量,分析与上海局地温度变化和湿度变化等相关气候指标的相关系数,构建能源消费对局地气候变化的胁迫模型.结果表明,上海进入快速城市化阶段以来,能源消费总量显著增长,城市化高速发展阶段能源消费增长要显著高于加速发展阶段;1995~2006年上海终端能源消费的CO2排放量持续递增,年平均增长率为6%,CO2排放终端能源结构变化系数逐年增加,终端能源的CO2排放趋向多元化结构,各产业部门的CO2排放结构变化主要表现为由工业主导性排放结构逐渐向多产业部门排放格局的转化,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以及建筑业增长幅度较高;能源消费指标和温度变化指标的相关系数均通过P=0.0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其中和城郊温差的相关系数最高,均大于0.9,且通过P=0.00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能源消费各指标中工业能源消费总量和城郊温差的相关系数略高于能源消费总量和电力消费;能源消费的增加对城郊温差的胁迫关系符合三次多项式曲线增长.  相似文献   

4.
《河南科学》2017,(3):472-478
利用2001—2014年我国29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分为全国、东部、中部和西部4组横截面单元进行实证分析,试图全面细致揭示产品多样化与FDI对地区工资水平的影响.差分广义矩估计结果表明:对全国而言,产品多样化与FDI对我国地区工资增长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对东部、中部和西部3个区域的统计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产品多样化与FDI对地区工资水平也存在消极影响.因此,正确引导企业和外商直接投资,并选择合理的投资区域,对缩小地区收入差距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利用比较分析法和消费基尼系数分析研究了中国城镇居民消费差距 ,结果表明 :中国城镇居民消费差距东部与中部和西部地区呈现增大趋势 ,而中部和西部差距不大 ,并且西部地区城镇居民消费支出逐渐超过了中部 .  相似文献   

6.
基于外部性理论、新古典增长理论和内生增长理论,根据中国2008~2012年科技企业孵化器及所在省会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σ收敛和β收敛方法探讨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对区域经济和创新收敛性的影响.结果显示,无论是全国范围还是东中西分区域考虑,中国区域经济都呈现收敛性,且西部地区的收敛程度要明显高于东部和中部地区,但科技企业孵化器对区域经济收敛的作用并不显著.同样,无论是全国范围还是东中西分区域,中国区域创新水平都呈现收敛性,且中部地区的收敛程度要明显高于东部和西部地区,同时,科技企业孵化器进一步加速了区域创新的收敛性,这一作用在西部地区尤其显著.最后,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世界各国工业能源消费一般只占能源消费总量的三分之一左右,而在我国,工业能耗占比近70%.许多经济大省工业能耗占比甚至显著高于70%.2001年到2004年,全国能源消费年均增长率为10.1%,工业部门能源消费年均增长率为12.8%;全国电力消费年均增长率为13%,工业部门电力消费年均增长率为18%.  相似文献   

8.
采用能源消费带来的排碳量作为一个地区的排碳量,从碳排放总量及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碳排放效率、碳排放结构、各产业煤消耗总量等对湖南省碳排放现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湖南碳排放总量较多,呈上升趋势,在中部8省处于中下等水平;湖南碳排放效率先减少后增加,略低于东部,高于中部、西部及全国平均水平;湖南碳排放主要以煤碳排放为主,占能源消费总量的65%;第二产业对煤和石油消耗最多,第三产业煤消耗最少;2005年3个产业煤排放急剧增加,可以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增加第三产业的比重,形成节能型增长方式.  相似文献   

9.
以省级行政区为单元,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和Malmquist指数测度2005-2011年中国住宿业能源效率及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我国住宿业能源效率水平一般,只有少数省份达到能源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有效.按区域分类特征显示,东部地区能源效率、纯技术效率高于中西部地区,呈现出与中国东中西区域经济格局相似的特征.规模效率则中部地区高于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纯技术效率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大于规模效率.(2)2005-2011年,中国住宿业全要素能源效率整体上是逐步提高的,2008-2011年的提高幅度和速度均快于2005-2008年.技术进步的幅度和速度均高于技术效率提高的幅度和速度,技术进步是全要素能源效率提高的关键.从区域能源效率及分解的变动特征看,东中西三大区域住宿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变化和技术变化的幅度和速度差异都呈逐步扩大的态势,三大区域的技术效率变动及其分解呈波动性变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利用超效率SBM模型, 对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未包含西藏自治区和港澳台地区) 2007—2016年的碳排放效率进行实证分析, 并运用 Tobit 模型探究影响碳排放效率的因素。结果表明, 省际碳排放效率分布不均衡, 北京的碳排放效率居全国首位。全国整体碳排放效率自2007年起小幅度下降, 2015年后略有提升。从四大区域来看, 居碳排放效率值首位的东部地区与末位的西部地区差距显著, 但西部地区的碳排放效率近几年逐渐提高, 有赶超中部和东北部地区的趋势。通过回归模型分析, 发现政府干预、能源强度、对外开放水平、能源结构和科技水平均对碳排放效率产生影响。因此, 建议政府结合区域间产业结构的不同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针对不同地区分配碳排放目标, 优化对外开放结构, 促进能源结构升级。  相似文献   

11.
批发零售业在中国市场潜力很大.该文选取了包含三个方面17个指标的指标体系,运用多元统计方法中的典型相关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各个省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批发零售业的发展具有区域差异性,沿海及东部发达地区批发零售业发展趋于平稳,而中西部地区还是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2.
建筑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综合采用基于数据包络分析(DEA)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分析、β收敛回归检验、灰色关联度分析等方法构建了对建筑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指数进行综合测算并分析其收敛性及影响因素的框架,对1993—2012年中国建筑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该时期建筑业TFP的年均增长率为4.6%,技术进步是TFP增长的主要源泉,技术效率则未有明显提升;TFP的变动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其增长速度在2004—2007年处于最高水平,随后呈下降趋势;全国及东部、中部地区各省份之间TFP增长具有绝对β收敛,西部地区各省份之间的收敛性则不显著;经济环境、行业科技能力、行业市场结构等3类因素的变动与TFP增长存在关联,其中,外资建筑企业比例指数与TFP增长指数具有最高的灰色关联度.  相似文献   

13.
分析显示2011年1-8月,我国农村地区消费需求增速同比略有增长,但城镇地区增速回落;批发零售业中餐饮业消费同比回落。考虑到物价因素,前8个月我国总体消费需求增速呈回落态势。物价水平持续上涨、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增速减缓、消费者满意指数走低、国内居民境外消费转移增多、消费环境欠佳等是影响我国消费需求增速回落的主要原因。政府可通过持续地调整居民收入分配向中低收入群体倾斜、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提高服务业能力和水平,在短时期内采取多种手段平抑物价、控制通胀、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等方法,鼓励居民健康、合理地消费。  相似文献   

14.
世界各国工业能源消费一般只占能源消费总量的三分之一左右,而在我国,工业能耗占比近70%。许多经济大省工业能耗占比甚至显著高于70%。2001年到2004年,全国能源消费年均增长率为10.1%,工业部门能源消费年均增长率为12.8%;全国电力消费年均增长率为13%,工业部门电力消费年均增长率为18%。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模型,对1979—2016年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的GDP、资本存量和劳动力数量数据进行分析,将全国和东、中、西部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率,与全国GDP增长率进行比对,结果表明:劳动力依然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全国GDP增长率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TFPG)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TFPG有较为明显的区域差异,其中,东部地区偏高,西部偏低。因此,全面提升中部,特别是西部地区的TFP,对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6.
基于2001-2008年统计数据,主要采用ESDA法探讨了中国31个省级区域汽车工业空间集聚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中国汽车工业高度聚集在东部地区,具有空间扩散效应,中部地区发展较快,中东部局部区域间存在空间关联,但空间集聚效应不显著,发展过程不稳定.西部地区内部空间极化明显,处于集聚区的边缘地带;②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具有地理空间依赖性,空间集聚形态结构是其内在要素演变的外在表征.政策和市场条件差异是非均衡空间格局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选取2000—2015年数据,运用人类发展指数、泰尔指数等方法,计算全国及各省区的人类发展水平,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与空间驱动因素。研究表明:2000—2015年中国整体人类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经济发展、教育和医疗卫生水平均不断上升,但三者在增速上呈现出明显的非同步性;中国人类发展水平及其增速呈现显著的地域分异特征,东部沿海地区人类发展水平整体高于中西部地区,但后者提升速度明显快于前者;中国人类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性不断缩小,区域内部差距逐步成为中国人类发展水平产生差异性的主导因素,对区域内差异贡献度排名依次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依据"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提出了创新教育体系、协调区域资源配置和发展绿色经济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基于研究的时效性、非期望产出的影响以及循环经济的再循环特性,重构了城市循环经济的评价指标,以2011—2017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及直辖市的数据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对中国各省市的循环经济效率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2011—2017年中国城市循环经济效率总体均值不高,分布极不均衡。2)2017年中国东部地区的循环经济技术效率最高,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循环经济技术效率相等。3)2017年纯技术效率呈现东部最高,中部居中,西部最低的格局;西部地区的规模效率高于中部地区,而东部地区的规模效率最低。因此,降低固定资产投入,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以及增加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是中国城市循环经济效率改善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基于GIS技术,利用区位商、偏离-份额分析、主成分分析、极差、标准差及变异系数等方法对河南省126个县(市)的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估,分析探讨了河南省第三产业的发展概况、产业结构和区域发展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2007-2011年河南省第三产业各行业增加值呈现逐年上升趋势;(2)2007-2011年,河南省第三产业中住宿和餐饮业为优势部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及教育行业的基础地位得到加强,经济增长快且发展前景较好是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等,与全国同时期产业相比,河南省第三产业总体来说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特别是金融业成为引领经济增长的领头羊;(3)河南省第三产业区域发展差异显著,以郑州为核心的经济中心高于周边地区,市辖区发展优于周边县(市),中部地区优于南部和东部,区域发展极不平衡.最后对综合评估结果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促进河南省第三产业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从行业污染程度的视角对农村工业进行分类,分析农村工业结构变动的时空分异特征,探讨农村工业结构变动对环境影响的机理,构建环境影响指数,定量评价农村工业结构演进的环境污染效应.主要结论如下:①1988-2010年间农村工业轻度污染行业所占比重呈现增加的趋势,而污染行业呈现下降的趋势.研究期内环境影响指数呈现"增长-下降-增长"的变化趋势,2002年以后又逐步呈现增加的趋势.②农村工业结构区域分异特征明显,在省级层面,江苏、山东、浙江、山西、河北、河南、广东、辽宁、上海等省市重污染行业和中度污染占全国重污染行业的比重较多,环境影响指数也都较大.在区域层面上,污染行业也主要集中在东部发达地区,东部地区环境影响指数远远大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在环境管理实践中不同的地区应实行差别化的管理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