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冯欣 《科技信息》2011,(29):I0231-I0231
顺应论研究语言在一定语境中的动态使用情况,人们使用语言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基于语言内部或外部的原因,而不断做出语言选择的过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针对不断变化的语境做出相应的调整,可以更为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完成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种语言现象,“中国英语”有其鲜明的特色和产生发展的原因。分析文化和思维方式对语言的影响,来揭示中国英语形成的内在原因及其特点,进而说明“中国英语”是英语与中国文化结合的产物。它以标准英语为基础,但在词汇、语法、语篇等方面具有自身的特点。语言与文化的交流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所以随着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传播,人们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式思维的了解,受中国文化影响的“中国英语”将最终被世人所接受而不再被称为畸形英语。  相似文献   

3.
西方论的发展有一个从“外部研究”到“内部研究”再到“外部研究”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外-内-外的历史过程,古典论主要是一种“外部研究”,从康德以来到20世纪60年代主要是“内部研究”时期,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则又主要是一种“外部研究”,而中国论则有一个从“外部研究”到“外部研究”再到“内部研究”的过程,是一个外-外-内的历史过程,古代论和近现代论都是“外部研究”,20世纪70年代以来则是“内部研究”,这与西方论形成了两次错位,对我们的当代论建设有很大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论述艺术传达过程中的三个转换:化无意象思维为意象思维,化内部语言为外部语言,内容与形式的双向转换。  相似文献   

5.
语言活动中思维和语言是紧密相联的,人的思维总是借助于语言材料进行的。是否掌握一种语言,要看学习者是否能用该语言进行思维,而这种思维训练活动,是贯穿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的。意群教学的实施,对学英语者养成用英语进行思维的习惯,有极佳的效果。本文从实践和理论方面对意群学习策略进行了诠释。  相似文献   

6.
英语无灵主语句的汉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语无灵主语句是英语书面语中常见的一种独特语言现象。由于英汉思维方式以及语言之间的差异,中国学生不易理解和运用这类句子。本文对英汉翻译过程中经常遇到的英语无灵主语句型、有灵动词、无灵动词进行了探讨和分析。旨在加深对英语思维的了解和提高英汉翻译的质量。  相似文献   

7.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与汉族大学生相比,少数民族大学生语言思维转换更加特殊,更加复杂。本文以中央民族大学2010、2011级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从英语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对其英语学习过程中的语言思维转换模式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分析了研究结果对少数民族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零度偏离研究的历史梳理,从语言规则和言语规律论证了语言零度的理据,又从语境及内部语言向外部语言的转化论证了语言偏离的理据,最后从零度偏离的转化诠释了语言的发展是一个从零度到偏离再到新的零度的博弈过程。  相似文献   

9.
维什尔伦(Vesrhcueren)的顺应论认为,语言的使用是在不同意识程度下为顺应交际的需要而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而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也是语言使用的一种特殊形式,因此可从顺应论的视角去研究翻译。本文借用这一理论模式,尝试从顺从语言内部实际与语言外部语境两方面,研究翻译过程中的顺应性问题。  相似文献   

10.
人类认识世界的局限性和渐进性决定了人类所使用语言精确的相对性。人类认识自然的模糊过程决定了语言的模糊性。从中国哲学思维方式的整体性与西方哲学思维的分析性可认识中国语言的相对模糊性和西方语言的相对精确性。有些词汇在汉语中是清楚的,但在英语中是模糊的;有些词汇在汉语中是模糊的,在英语中却是精确的;模糊思维决定了思维载体的语言的模糊性。从事物存在的两面和多面性认识语言的模糊性,从模糊数学的实用性认识语言的模糊性。语言模糊与精确是可以相互转换的,语言模糊与精确是相对的,语言是灰色的。  相似文献   

11.
林炳申 《龙岩学院学报》2005,23(Z1):104-105
Chinglish(中式英语)指的是在使用英语时,因受汉语思维方式或文化的影响而生搬硬套、拼造出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具有中国特征的不规范的或畸形的英语.这是中国人在学习英语过程中普遍出现的,尽管暂时、却是必然的一种语言现象.探究Chinglish产生的原因有助于学习者避免和消除Chinglish,习得比较地道的字正腔圆的规范英语.  相似文献   

12.
中英文中蕴涵的语言文化思维差异,往往给大学生的英语写作造成一定的障碍.也是写出中国式英语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分析了一部分中英文化中的语言文化思维深层次上的差异,希望对提高跨文化交流,提高语言实践技能,改进教学内容与方法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3.
阅读既是语言活动,又是一种思维活动,是把语言符号通过心理认知转换成思维符号的复杂过程。英语阅读涉及诸多变量,各变量在阅读中发生交互作用。实际上,阅读理解就是一个信息之间相互交互、动态的完整过程,呈现出一个开放的螺旋式结构。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了秘书工作起源的逻辑起点和秘书学的学科体系定位问题,认为文书工作是秘书工作起源的逻辑起点。明乎此,既可弥补过去研究秘书工作起源单纯从外部条件入手而忽视内部规律的不足,又能为研究中国秘书史确立一个正确的基点。秘书学在学科体系定应上应是人文科学中管理学的分支。  相似文献   

15.
大学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教育不仅仅是关注学生语言技能的掌握,还要重视他们的心智的发展和人文素质的培养。本文从目前英语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着手,通过理论探讨来搭建阅读第二课堂,创建立体化的阅读课程,设立有效的监督措施和评价体系,并实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交融。其目的就是“以读促学”、“以读养性”,通过阅读课程的立体化建设来训练阅读者的思维,开发他们的心智,让其心灵得到了升华,从而解决外语教学中人文性不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英语早已发展成为一门世界性的语言,对诸多英语变体语言的社会、文化以及认知等方面的研究已经成为国际语言学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课题.近年来我国英语界对中国英语的界定、特征、发展、社会地位等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本文通过各方专家学者探讨的结果,对中国英语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做一个简要的介绍,进而表述本人对中国英语现行地位所持有的态度.  相似文献   

17.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教育是每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每一位英语教师都应该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将英语语言知识的传授同思想品德教育融为一体,启迪学生心智,陶冶学生情操。  相似文献   

18.
姜辉 《科技咨询导报》2008,(18):130-130
在语言学习中有些人认为内部动因优于外部动因,相对于外部动因来讲内部动因更加成功和有效,外部动因比内部动因更低等。外部动因是次要的,可以被忽略的,甚至是有害的,需要被摈弃的。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外部动因起到的是激发、诱导的作用,是必不可少,而不是处于次要的和低级的地位。而且只有在外部动因激发了内部动因之后学习者才能真正学好语言。  相似文献   

19.
杨秀娟 《科技资讯》2006,(17):190-190
写作是一种用语言进行思想感情交流的过程,是语言的一种输出过程。学习语言离不开写作。本文旨在通过激发创新思维,尝试先进教学法,寻找科学评估手段,利用现代化机助教学对高校英语写作创新性教学进行探索研究,旨在提高高校学生英语写作能力与水平。  相似文献   

20.
梁敢  陆勇 《韶关学院学报》2009,30(10):108-112
思维是人类具有的共同能力之一。不同的民族运用不同的身体的器官来思维和表达情感并形成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对这些文化差异的认知,我们可以通过语言层面做具体深入的分析比较获得。就思维器官跨语言文化比较角度而言,英语民族倾向于用脑智“mind”(脑),汉族倾向于用心智“heart”(心),而壮族则倾向于用喉智“hoz”(throat喉咙,即用喉咙思维和表达情感)。通过跨语言文化比较,可以加深我们对文化差异及文化多样性的认识和理解,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