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与人道主义历史观主要在四个方面存在着根本不同:观察社会历史现象的出发点不同;研究历史的归宿点不同;研究社会历史和人的方法及得出的结论不同;本质特征不同.通过比较,可以清楚地看到,人道主义历史观根本达不到科学,或者从根本上说,不能作为科学的历史观出现;,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才是真正科学的历史观,是人们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巨大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2.
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表述了他的社会历史观。在分析社会历史现象时,他既依据某些根本原则,又本着尊重事实的态度,虽然有时这两的结合不是太好;他注重事物之间的多种联系,主张采用综合分析的方法看待社会现象,但他又提出地理决定论,而与上述方法相悖;他的基本原则或立场是坚持和维护人的自由、平等和个体价值。此外,关于人的自然状态的思想也是其社会历史观的一个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3.
新疆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具有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地区分裂、客观认识当前现状、反对民族分裂主义、正确认识新疆历史具有重大的紧迫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即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涵盖历史规律论、历史前进论、社会前进动力论等三个方面;以新疆高校思政课教育为平台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充分正确地阐明新疆的历史面貌,增加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相关教学内容,以高校共青团组织为核心开展丰富多彩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活动,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依托营造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氛围。  相似文献   

4.
在20世纪80年代人道主义大讨论中,胡乔木将人道主义分解成作为世界观和历史观意义上的与作为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意义上的两种人道主义,有着其历史的合理性和价值性。当下,我们有必要重新对人道主义的内涵进行认识,以达到真正对人道主义的科学把握。  相似文献   

5.
历史具有历史本体和历史意识两重含义,历史本体是客观的,而历史意识具有主观性。对历史的认识要受历史观的支配,西方的历史观在唯物史观产生以前经历了英雄史观、道德史观、天命史观、理性史观、历史哲学的演进,这些理论虽然都不可避免的带有历史局限性,但都是当时哲学思想和史学理论的优秀成果,都是人类思想进化的阶梯,为唯物史观的创建提供了理论前提。唯物史观的创立实现了社会历史观的伟大革命变革。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黑格尔哲学批判导言》两篇文章的分析.认为马克思在创立自己的哲学体系时,首先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历史观进行了批判,主要是阐明了国家和法与市民社会的关系。他在社会物质关系的阐述中.更进一步地论述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指出无产阶级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阶级,并把人类解放的希望寄托在无产阶级身上。因此,1843—1844年期间马克思在历史观上也有较大的建树.巳具有历史观上的唯物主义因素。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和韦伯都对整个人类历史进程和发展做出了整体性的关照,对社会发展的原因和机制做出各自的解释和理解,从中可以看出他们的整体的历史观念和方法。不能因韦伯在解释历史中所体现出的不同视角而把其方法概观地视为与马克思相对的文化精神决定论,也不能忽视他们历史关照的根本基点的不同,但是这种出发点和面向的不同并不能阻止二者在对历史研究和认识上有着相同之处,韦伯的历史研究和认识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补充和很好的参照体系。  相似文献   

8.
“通古今之变”集中反映了司马迁的历史观,它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一)历史是发展变化的;(二)历史的发展变化都有一个过程;(三)历史要为现实服务;(四)倡导国家统一,反对分裂的大一统思想。  相似文献   

9.
孟德斯鸠是18世纪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我国学者过去主要研究他的政治法律思想。而对其社会历史观则少有涉猎。孟德斯鸠提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有规律的过程的理论,并从四含方面阐述自己的历史观。  相似文献   

10.
陈亮是南宋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也是坚定的抗战派。他抱着酌古理今的目的,研究历史的沿革变化,认为历史是不断变通发展和进化的;对于当时盛行的道学历史观,陈亮进行了极为严厉的批判,从而形成了他进步的历史观,对当时及后世的历史观念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科学发展观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基础之上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物史观的统一,科学发展观的确立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逐渐深化的过程,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不断总结,反映了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是党对执政理念的一个飞跃,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英国史学文化的历史现状及特征既归因于国内社会政治、社会心理思潮及学术文化机制的影响,同时与英国传统史学理论及方法论的历史渊源也是分不开的。英国“新左派”史学自诞生之日起,就以其“史政结合,关注现世”的史学理路、价值取向及成就斐然的学术研究逐步塑造着英国史学文化的面貌。概括地讲.它借鉴欧洲大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野及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优秀史学思想成果,通过理论引进、学术争鸣、拓展研究领域等方式对英国的史学研究和史学观念产生深远影响,开创了当代英国史学学术文化发展的新气象。  相似文献   

13.
当前,科学社会主义面临严峻的挑战和发展的机遇。把构建和谐社会放到社会主义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大背景下考察,可以清楚地发现它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新的突破和质的飞跃。构建和谐社会,既把握时代主题,又突出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重点;构建和谐社会是根据我国国情探索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新路,它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理论。  相似文献   

14.
90年代以来,从市民社会论、社会转型论到社会断裂论,一个立于比较充分的实证研究并能完整阐释中国社会基本结构特征的中国认识还没有形成。如果从政治史、社会史来分析,无论是“不断革命”的传统社会主义时代的阶级斗争,还是“改革开放”以后新时期发生的假冒伪劣活动的社会化,中国社会一直存在着一种冷战性的社会关系。社会冷战论可以作为分析中国社会的新范式,并为新的改革提供方向性的知识参考。  相似文献   

15.
把"创新"融入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要把创新融入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充分显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特征的重要地位,在建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新形态中突出创新,就是因为创新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占有和实践、认识、真理等同样重要的位置,离开创新,我们就无法全面,准确、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因此,现行的哲学教科书要在认识论部分对创新进行“立章设节”和“渗进融入”。  相似文献   

16.
现在全国人民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沿着唯物史观所指明的方向,努力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这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唯物史观的具体运用,是对唯物史观的继承与发展,可以说,唯物史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自2002年中国共产党提出“社会更加和谐”以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理论界较为关注的话题,研究呈现出几个热点,主要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界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六大特征之间的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立论依据、思想文化资源、理论定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命题与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科学发展观三大命题之间的关系。对这些热点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并加以评述,有助于促进理论界更为深入地研究。  相似文献   

18.
爱因斯坦相对论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且也改变了人们的历史观.过去把一部人类社会的历史仅仅看作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无疑过分夸大了阶级斗争的作用.我们应给人类的科学技术活动以充分的科学的认识,赋予它应有的历史地位.同时,也应当给阶级斗争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意义,作实事求是、恰如其分的评价;对于过去违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提法及其造成的危害,应予相应纠正.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把毕生的心血都用在了人类的解放事业上,他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唯物史观理论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运动规律的揭示,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宣告了资本主义社会也仅仅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阶段而已。剩余价值这一伟大的发现为马克思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奥秘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这两大发现正式宣布了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科学社会主义则指明了无产阶级实现解放的道路以及人类所要实现的社会目标。科学社会主义依然处于不断的"发展"中,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成功实践。  相似文献   

20.
积淀深厚的宁波乡土文化为改革开放后宁波开展农村文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党的十六大以来,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的提出,使宁波农村文化建设有了更科学合理的目标与要求,在政府与民间、城市与乡村共同努力下,宁波农村文化建设将取得长足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