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了提高沉淀池固体悬浮物去除率,改良沉淀池净水效果,采用1∶10的比例设计2组模型,对新型斜板构造双层平流沉淀池的设计和净水效果进行试验研究。本文介绍了新型沉淀池的设计原理和特点,分析了2组模型在不同水力停留时间下和不同来水时间下固体悬浮物去除率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2组模型去除效果均明显优于传统平流式沉淀池,下向流斜板沉淀池的水力停留时间宜设定为70 min,上向流斜板沉淀池的水力停留时间宜设定为80 min,均可以保证该沉淀池固体悬浮物去除率控制在90%以上;上向流斜板沉淀池的去除效果优于下向流斜板沉淀池,其下层采用逆向流类型,使其去除效果受污泥干扰作用较小;当固体悬浮物浓度在1200 mg/L以内时,下向流斜板沉淀池的排泥时间间隔宜控制在20 h以内,上向流斜板沉淀池的排泥间隔宜控制在12 h以内。上述结果可以为新型双层平流沉淀池在实际工程中的设计和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一、引言 无论为工业给水目的或为城市给水目的,平流式给水沉淀池均具有极广泛的运用价值。 在设计平流式给水沉淀池时,常利用模型试验校核设计的准确性或改善某些装置。 在进行科学研究时,也常利用模型试验来验证所得理论或用以求取经验公式。 目前在设计平流式给水沉淀池时,常引用国外的先进技术资料,为了使所引用的国外经验能更密切地与具体情况相结合,常通过模型试验来解决这一问题。 因此,进行给水沉淀池模型设计方法的探讨,是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 二、现有的模型设计法 现有的平流式给水沉淀池的模型设计法有两种: (一)佛汝德(W.Fro…  相似文献   

3.
为使旋风水膜除尘器的用水能很好循环使用,通过对除尘废水的水流在沉淀池中流速的计算,颗粒在沉淀池中沉淀速度的计算,确定把平流沉淀池改造成为斜板下流式沉淀池,改造后能大大提高沉淀效率,出水水质良好,确保旋风水膜除尘器的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4.
朱翠英 《工程与建设》2012,26(1):66-67,70
三津水厂平流沉淀池排泥方式采用虹吸式排泥机排泥,在水厂实际运行中,沉淀池进水端、出水端的淤泥堆积严重,以致沉淀池出水浊度和同工艺的水厂相比偏高,并且增加了厂自用水量,也给生产管理带来了不便。该文介绍了沉淀池排泥系统设计的几条改进建议,以供设计人员及水厂管理者参考。  相似文献   

5.
平流式沉淀池优化设计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反向传播(BP)神经网络模型对已知沉淀池的建设费用进行函数逼近,以已知沉淀池的计算表面积S及计算体积V为网络的输入,沉淀池的建设费用为网络的输出,获取BP网络模型.对目标沉淀池采用回归正交设计方法,以沉淀池的长宽比k、沉淀时间t、效率η为设计因子,编制组合设计表,结合BP网络模型建立平流式沉淀池的费用函数,以该费用函数最小作为优化模型的目标函数,以沉淀池的各水力要素作为约束条件,建立沉淀池的优化设计模型.采用连续型的Hopfield网络对模型进行优化求解.通过实例验证,得出的优化设计方案与常规设计相比可节约费用8%.  相似文献   

6.
平流式沉淀池数值模拟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前人已建立的二维沉淀池数学模型计算沉淀池内水流的流场和过流曲线,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很好地模拟沉淀池中水流的流动以及示踪剂在池内的流动过程.利用该模型,分别计算平流式沉淀池在不同挡板位置、进水口流速和沉淀池长高比下的水流流场、悬浮物的浓度场,并用示踪剂分别计算其过流曲线.分析比较挡板位置、进水口流速、沉淀池长高比等对沉淀池运行效果的影响,并依此确定沉淀池合理的挡板位置、长高比和进水口流速.  相似文献   

7.
平流二次沉淀池两相流二维数值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模拟平流二次沉淀池存在密度差异时的流动,选取两相流混合模型和RNG k-ε两方程紊流模型对平流二沉池流动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将模拟结果同埃施(Esch R E)提出的明流弗汝德数理论及二沉池实际运行状态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数值模拟结果与明流临界弗汝德数理论吻合,同二沉池实际运行状态的符合性也较好,验证了该模型模拟存在密度差异的混合液的流动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罗程亮  张明泉  桑学峰 《甘肃科技》2005,21(2):45-47,44
按照传统污水处理平流式沉淀池设计的计算方法,运用Visual Basic语言编程,实现了计算机的辅助设计功能。此方法也可以推广应用于其它水处理构筑物的设计,实现设计智能化。  相似文献   

9.
在模拟平流式沉淀池、竖流式沉淀池及SBR反应器中,通过放置短管填料可以使浊度去除率提高20%~30%,减少泥水分离的时间,浊度去除率随着放置填料的增加和反应器内水流水平流速的减少而增加,在反应器中放置短管填料可以促进混凝效果,投加混凝剂后可以使浊度去除率提高20%左右,短管填料在反应器中自然放置与固定放置相比,浊度去除率可以提高10%左右。  相似文献   

10.
矩形沉淀池内悬浮物沉降模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建立了模拟平流式沉淀池中悬浮物的沉降过程模型,以预测沉淀池的去除率。利用标准k-ε紊流模型,考虑悬浮物沉降引起的水体密度变化,采用非正交同位网格下S IM PLE算法求解水动力和悬浮物沉降的耦合模型,使用了能够反映悬浮物沉降特性的双指数沉速公式,底边界上考虑水流对淤泥的冲刷作用,能够更加真实地模拟沉淀池内水流和悬浮物运动情况。比较各工况下沉淀池去除率,得出的最佳挡板高度与经验值相符,同时利用E.Im am所做物理模型的模拟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数学模型在水流流场和悬浮物浓度分布中均能获得较理想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用定量的计算方法来模拟碳酸盐台地的二维地层空间,可以预测储层分布,调整井和地震资料的解释,在盆地前期勘探资料不足的情况下,检验勘探方案及估计地层的基本控制因素。该文首先对模拟的数学方法作了详尽的推导及合理假设,提出了碳酸盐台地模拟的主控因素,并将这些因素与数学方程对应起来;其次,对模拟的各主控因素分别加以讨论,明确它们在地层模拟中的地位,检验其对地层几何形态及岩性控制的作用;最后,通过不同参数下的模拟实例,进一步证明其正确性。同时在模拟出的图形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层序地层学中提出的一些地层要素。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江川盆地和星云湖现代沉积作用的研究,划分了湖周围晚新生代沉积的三种相组合,并讨论了构造、气候对沉积作用的控制和盆地发育特点及其在石油地质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山间洪流是福建省福清市大丘海岸扇三角洲的沉积条件之一,波浪、潮汐和沿岸海流是改造该扇三角洲沉积的主要动力,潮差引起的海平面升降变化控制了洪流和海水之间的相互作用.大丘山间顺直小河流-海岸扇三角洲沉积环境由陆上、海岸过渡带和潮下带的前扇三角洲组成.对该区扇三角洲沉积环境和沉积特征的研究有利于古代扇三角洲研究和扇三角洲油气勘探与开发.  相似文献   

14.
建立了沉淀池的数学模型,更深刻地揭示了沉淀池的工作原理和特性,对于指导沉淀池的设计,操作和校核,是具有实际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经过野外与室内工作,作者首次提出,西秦岭南亚带Au-Cu-U成矿带中的硅岩乃海底喷流作用的产物。岩石学、岩石化学、微量元素、稀土元素、氧和硅同位素特征等为硅岩的海底喷流沉积成因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证据。  相似文献   

16.
采用迎风间断有限元方法对平面二维水沙输运模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给出了相应的数值算例,  相似文献   

17.
利用格子Boltzmann方法分别模拟了在同等初始条件下释放的单个带电和不带电弹性哑铃在牛顿流体中的运动.模拟所得的数值结果表明,对于单个不带电的弹性哑铃,当其被置于质心偏离管道中心线的初始位移处水平地释放后,弹性哑铃逐渐向管道的中心线漂移,当其质心漂移到达管道中心线后,弹性哑铃呈现稳定的垂直下落状态,在沉降运动中,弹性哑铃的方向保持水平方向不变.对于同等初始条件下释放的单个带电弹性哑铃,当流体的介电常数小于管道壁的介电常数时,由于静电极化的作用,弹性哑铃在其沉降过程中将受到管道壁的吸引力,该力使得弹性哑铃的运动发生显著的改变,以至于它处于最终垂直下落状态时,其质心尚未到达管道的中心线.  相似文献   

18.
在实际工程中急需一条拓宽公路来满足温州日益增长的交通.对温州浅滩灵霓海堤试验段的沉降规律进行分析,研究表明:软土沉降规律呈阶梯状.用沉降速率来控制路堤施工进度只是考虑了沉降量与时间的关系,而不能考虑到荷载的影响,考虑采用体现沉降量、时间、荷载三方面因素关系的指标——沉厚比,用这一指标来控制沉降,比用沉降速率控制更有效.  相似文献   

19.
基于ABAQUS的桩侧摩阻力仿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ABAQUS软件模拟桩土相互作用中的接触问题,利用ABAQUS软件中的主-从接触算法,在桩侧与土体之间建立接触对;对桩身采用弹性模型,土体采用摩尔-库仑模型进行模拟,并考虑初始地应力的影响。通过计算,得到了桩侧摩阻力的分布情况,在算例中模拟了某试桩工程的桩侧摩阻力和桩顶总沉降,与现场测试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20.
本文总结了影响页岩气勘探和开发的"质"和"量"的2T3S2M1P模式;主要包括地质年代(Time)、构造背景(Tectonic setting)、盆地沉降(Subsidence)和沉积(Sedimentation)、应力条件(Stress condition)、有机质(Material)、热成熟度(Maturity)及保存条件(Preserve condition)8个方面。可根据不同的勘探程度,对页岩的物质基础、地球化学及储层特征进行不同程度的相关研究及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