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刘欣欣 《科技信息》2012,(8):401-401,400
"乡村旅游"是以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风貌以及人文遗迹、民俗风情为旅游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主要客源市场,以满足旅游者乡村观光、度假、休闲等需求的旅游产业形态。本文基于城郊乡村旅游开发总体思路,以窑上村为例,进行乡村旅游项目设计,探讨乡村旅游发展亮点,极大的增强了乡村旅游的可行性和参与性,使旅游者能够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深刻感受乡村旅游的底蕴。  相似文献   

2.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第一次提出了要建设"美丽乡村"的奋斗目标,发展乡村旅游,合理利用当地农业旅游资源,是为吉林市乡村的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增加当地乡村居民经济收入,提升农村精神文明程度和加快吉林市的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工作的途径之一。该文以吉林市左家镇为研究对象,从开发当地的体验型乡村旅游景观,建设体验型的旅游设施,营造体验型的旅游环境出发,探讨出适合吉林市发展的体验型乡村旅游模式,为吉林市的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3.
城乡统筹既是武陵源地区发展所面临的重大的机遇,又是武陵源地区改变目前"大城市与大农村"并存的局面,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突出矛盾和"三农"问题的重要实现方式。旅游业尤其是乡村旅游业是一种污染少、效益高、拉动内需明显的朝阳产业,被称为"无烟工业"。本文运用SWOT范式对武陵源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进行了创新分析,以期促进其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为武陵源乡村旅游规划提供新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乡村旅游是目前比较受人欢迎的一种旅游形式。作为良好的旅游载体,乡村旅游空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旅游空间是旅游者旅游过程中对景区的所有感受,引入建筑学中空间的概念,以泰山马蹄峪为例,对乡村的旅游空间进行分析和设计。  相似文献   

5.
陈凤 《科技信息》2009,(17):150-150
乡村旅游作为促进我国农村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维护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近年来,全市乡村旅游景区景点的旅游接待能力增强,乡村旅游景区景点成为市民近郊游主要地点。六盘水市乡村游主题是"以旅促农、以旅兴农、以旅富农,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要以水黄公路沿线和城郊周边为重点,积极扶持“农家乐”,发展乡村旅馆,利用秀丽多姿的自然风情和怡人吸引众多城里人及消夏客人。  相似文献   

6.
<正>乡村旅游是以乡野农村的风光和活动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方面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的加剧,竞争压力的加大,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乡村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乡村旅游,作为现代旅游业发展的一种新趋势,正在悄然兴起并迅猛发展。  相似文献   

7.
乡村旅游是与都市旅游相对应的旅游形式,是指以各种类型的乡村为背景、以乡村田园风光、乡村生活和乡村文化为旅游吸引物,以农业和农业特色资源为基础开发旅游产品,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游览、休闲度假、考察学习、参与体验的旅游活动。乡村旅游与城市旅游、风景区旅游共同构成现今的旅游空间格局,成为三大旅游类型之一。  相似文献   

8.
乡村旅游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力量。在"互联网+"行动计划提升为国家战略背景下,互联网已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中的每个角落,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本文选取潍坊市乡村旅游现状进行研究,通过梳理潍坊市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优缺点,探讨以各旅游目的地"文化内涵"为核心,从供应链角度,运用"+互联网"手段,实施"旅游目的地升级——旅游产品升级——旅游营销模式升级——旅游服务体系升级"的螺旋上升式乡村旅游转型升级路径。  相似文献   

9.
我国乡村旅游营销策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德林 《科技信息》2009,(3):248-248,228
加强乡村旅游市场研究、创新乡村旅游营销策略是实现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通过探讨我国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对乡村旅游产品、目标市场的分析,以现代旅游营销理论为指导,对我国乡村旅游营销策略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0.
以车耳营民俗村为例,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采分析乡村旅游效应问题.结果表明:根据SPSS分类结果将该地区认知类型划分为典型积极型(I组、II组)、退却型(IV组、V组)、冷漠(VI组),分别占到了总样本的85.56%、10.60%、1.92%.其中,积极性认知类型组可以更客观地反映旅游影响,退却型认知类型组没有认识到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性,对旅游影响体会不深刻,冷漠型认知类型组对旅游影响完全否定或者极度夸张.从不同认知类型组看,积极型认知类型组对乡村旅游的经济效应、社会文化效应、资源环境效应持肯定态度,而对道德文化效应和生存环境效应持中立态度;冷却型认知类型组认为旅游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支持,但旅游区居民自身经济状况未得到改善,对社会文化效应持中立态度,而对道德文化和环境的负面效应感知强烈;冷漠型认知类型组对旅游的经济效应、社会效应和环境效应均持否定态度.人口统计学特征对旅游感知水平的影响表现为"家庭人均年收入"、"家庭成员是否从事旅游业"和"是否本地人口"是影响旅游经济效应感知层次的的关键因子,"家庭人均年收入"、"性别"、"家庭成员是否从事旅游业"对居民感知旅游社会效应和环境效应具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科学发展观视角下大连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乡村旅游是以农业和乡村为资源而开发的新兴旅游形式。乡村旅游资源类型丰富,特色突出,发展条件得天独厚。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阐述了发展乡村旅游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分析了大连市发展乡村旅游的潜力和优势,提出大连市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2.
乡村旅游发展若干问题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章探讨了乡村旅游概念、乡村旅游地类型和乡村旅游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认为乡村旅游是发生在乡村、以具有乡村特点的旅游资源为主要客体,融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娱乐、购物、餐饮、修学于一体的一种旅游形式;按照旅游内容或旅游者行为,乡村旅游地可分为观光型、休闲度假型和综合型,按照空间位置,乡村旅游地可分为都市郊区型、景区边缘型和老少边贫地区型;乡村旅游开发迫切需要突出乡村性,旅游产品多样性,注重文物型乡村旅游地的保护问题等.  相似文献   

13.
以四川北部、巴山腹地的醉美玉湖-七彩长滩乡村旅游区为例,通过访谈法、观察法、线上文本收集数据,重点探讨旅游发展能够促进乡村地区实现振兴,以及在实现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乡村旅游开发形成的发展模式。结果显示:发展乡村旅游是促进乡村振兴的可行路径,旅游发展带动了乡村地区在思想、组织、文化、人口、环境和经济上的振兴,它们同时会对乡村旅游发展形成反馈;乡村旅游开发基本形成了以"管委会+企业+村民"为主体,以"节事活动"为特色的发展模式;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各个主体角色会随着时间发展不断变化,但政府的监督和协调角色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14.
地处湘、鄂、渝三省交汇处的湖北省恩施州有着发展乡村旅游的优越条件,经短期开发乡村旅游便已成为恩施州旅游业的一大亮点。但是乡村旅游在恩施州农村经济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还没有广泛地为人们所认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还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只有加强政府主导和支持,乡村旅游协会引导和农户配合,科学规划乡村旅游发展思路,才能不断推动恩施州乡村旅游业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5.
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地区为活动场所,利用乡村独特的自然环境,田园风光,生产经营形态,民俗风情,农耕文化,乡村聚落等资源,为城市居民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健身、娱乐和购物的一种新型的旅游经营活动。乡村旅游包括乡村农业观光旅游、乡村民族风情旅游、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和乡村自然生态旅游和乡村经济活动研究五种类型。文章主要分析实现乡村旅潞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打造特色,提升乡村旅游竞争力,建立有利于城镇社区居民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内在机制,引进先进科学管理技术,逐步推行规范化管理,制定和实施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及社区居民的系统培训计划,加大资金与政策支持力度,完善基础设施,政府应该支持乡村民居建筑风格的本土化改造,加强政府管制,维系乡村旅游持续安全发展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乡村旅游是以乡村空间环境为依托,以其独特的田园风光、建筑风格、生产形态、生活形式、民俗风情、乡村文化等为对象,通过科学规划设计,开发组合产品,集观光、游览、娱乐、休闲、度假、健身和购物为一体的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本文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分析佛山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和优势,解剖佛山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佛山市乡村旅游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7.
农业为旅游业提供物质保障,旅游业为农业发展提供信息资金,两产业间存在着整合的基础。通过旅游业与农业的整合,可促进乡村的经济发展、社区发展和村容村貌建设,是新农村建设切实可行的手段之一。在天柱山景区,农业可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观光农业、生产旅游纪念品、从事小型旅游项目开发、经营农家乐、改善民居环境建设向旅游业整合;旅游业可通过设计涉农旅游产品、加大农业生态旅游产品和休闲旅游产品的市场营销向农业整合。宏观层面可通过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微观层面以"公司+业户模式"、"政府+公司+农村旅游协会+旅行社模式"为主,形成农业和旅游业合作经营模式,促进农业和旅游业的整合。  相似文献   

18.
对广西富川县秀水村的乡村旅游开发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研究,提出了秀水村乡村旅游的开发步骤 ,规划秀水村的乡村旅游以历史文化为主线,以民俗采风 、农业观光和休闲度假为主导的乡村旅游产品 。  相似文献   

19.
基于游客意愿的乡村旅游发展研究——以哈拉毛都镇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我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人们的旅游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乡村旅游为越来越多的游客所青睐.乡村旅游游客的需求直接决定了乡村旅游市场的供给,从游客意愿入手来研究乡村旅游供需之间的关系是符合市场经济观念的.作者通过对游客意愿的调查研究,使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游客对乡村旅游的幽静清新的环境、山水田园景观和食宿卫生条件有较高的需求和要求.根据统计分析的结果,作者提出了哈拉毛都镇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的策略以及相应的促销策略.  相似文献   

20.
乡村旅游一直是国外旅游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通过检索近五年国外乡村旅游研究的相关文献,发现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6个方面:乡村旅游供给、乡村旅游需求、乡村旅游利益相关者、乡村旅游规划、乡村旅游社会影响和乡村旅游管理.研究方法主要以社会调查和实证分析为主.展望国外乡村旅游研究趋势,分析其对我国乡村旅游研究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