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培养创新人才是高等教育的应然追求。创新人才的培养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学校及个人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创新人才的内部素质包括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人格。目前制约创新人才培养的因素有生源质量、政策因素及教育实践等。培养创新人才需要从政策、学校领导及教师等方面做出切实的努力。  相似文献   

2.
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引进培养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关键,近年来我国各地纷纷出台吸引人才的重磅政策.为探求人才政策工具对人才的吸引力情况,在构建人才吸引力因素理论模型基础上,通过对178位人才问卷调查获得人才吸引力关键因素,对河北省163份人才政策文本进行数据挖掘,分析政策工具与人才吸引力因素的契合关系.研究得出创新氛围、人才培训培养、人才激励评价、创新创业支持、人才服务和薪资待遇等方面契合度高,政策效果较佳;工作场所仪器设备条件、配偶子女安置和住房补贴的契合关系为政策不足,应加大政策制定;人才载体和医疗社会保障的契合关系为政策冗余,需加强政策实施.  相似文献   

3.
张乐  刘铭  苏帆 《广东科技》2014,(18):3-4
自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高层次人才政策发展历经起步阶段、发展阶段和加速阶段。广东省各时期的人才工作与人才建设敢于变革,通过引育并举、创新工作方法、制定前瞻性政策取得卓越成效。但在人才政策体系中仍存在弱法律化,人才培养力度小,政策层次结构不合理,人才评估方法欠缺等问题,因此对完善人才法律体系、创新人才政策评估机制、加大自主培养力度、创新高层次人才考评激励机制等方面进行完善与创新。  相似文献   

4.
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下,企业对于创新型人才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也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校企协同育人是提高高校人才质量的重要渠道,虽然这种模式已经实施多年,但是受到政策、制度等因素的限制,在育人模式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该文基于此,针对应用型人才环境下校企协同育人的高校创新人才模式创新方式做出了细化分析。  相似文献   

5.
以湖南工业大学科技学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为例,分析了其依据本部教学资源的优势、适时调整学校的发展策略及采取的一系列创新措施,指出了一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办学之路。  相似文献   

6.
学校管理新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的发展有赖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创新教育的发展。创新教育的发展有赖于教育内部和外部一系列的改革创新。比如学校内部管理、外部的教育领导机制和社会支持层面。本文试图从创新学校管理理念这一方面去探讨在创新教育发展的背景下发生了什么改变,该确立什么新的理念以适应创新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国体育后备人才布点学校培养目标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中国体育后备人才布点学校管理人员、教练员、部分学生及家长等的问卷调查,并运用管理学、人才学等理论,对中国体育后备人才布点学校培养目标进行了深入探讨.分析了确定布点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意义;考察了制约布点学校培养目标的各种因素,即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体育发展规律和布点学校定位,学生个体因素和学生家长因素等;为此提出了中国体育后备人才布点学校三级培养目标的科学构想———高等院校高水平运动队队员或体育院系学生,国家或省级运动员,社会体育指导员或相关的体育工作者.  相似文献   

8.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在拷问中国大学教育。仔细阅读公开发表的几篇钱学森生前谈话,他对这个问题有自己的思考。钱学森曾对工作人员反复说:“今天,党和国家都很重视科技创新问题,投了不少钱搞‘创新工程’、‘创新计划’等等,这是必要的。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创新思想的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培养创新型人才,实行创新性教育,建设创新型学校。”一般概念下的创新指技术创新,还应包括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更重要的内容;创新也不应该是少数发明家、杰出人物所独有的能力,它还包括全体劳动者、建设者的创造性劳动。《形势与政策》课程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当前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进行制度创新、文化创新及创造性劳动的人才,  相似文献   

9.
时代发展对于计算机专业人才提出了全新要求——不仅应具备扎实的计算机理论基础及良好的计算机技能应用能力,还必须能够结合所学完成创新。在此背景下,学校在培养计算机人才时,需与企业展开深度合作,以此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该文主要从校企合作模式、校企合作下计算机教学改革及校企共同开展实践活动3个方面探讨校企合作培养计算机创新人才的具体路径。力求为学校开展校企合作、与企业共同培养计算机创新人才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制约因素及改革路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培养创新人才,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阐述了高等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意义,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制约因素,并从转变教育观念、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改革考评机制、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等方面提出高等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必须重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彻底改变应试教育中只重视学生智能提高而忽视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的传统教育观念。本文围绕非智力因素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创新人才方面的相互关系和所产生的积极作用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如何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城市需要创新型人才,需要构建完善的创新人才体系,而明确构建要素及要点则是首要问题。创新人才体系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与作用,需要创新主体通力协作,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及相应的政策保障,抓住选拔、培养、引进、激励、管理等多个环节,为创新人才构建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3.
医学人才培养与创新思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肖坚  桂艳 《甘肃科技》2006,22(1):158-160
21世纪迫切要求培养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医学人才,本文从新世纪医学发展的特点和创新思维的本质出发,阐述了创新思维形成的相关因素及培养方法。  相似文献   

14.
地方普通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导向与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地方普通高校肩负大规模人才培养重任的同时,面临着人才市场供求关系导致的就业压力.无论是全国还是部分地区,地方普通高校就业形势都很严峻,矛盾依然存在.大学生创新创业一系列政策的颁布实施,有助于缓解当前地方普通高校的就业压力.然而,学校教育体制的封闭僵化,大学生自身创业素质的缺失成为制约该系列政策实施及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关键因素.为此,地方普通高校需要从教学管理体制、人才培养方案、就业平台建设和人才协同培养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全面促进地方普通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5.
江苏作为教育大省,职业院校培养了大批技能性人才。当前社会不仅需要大批技能型人才,更需要具有一定创新性的技能人才。江苏职业院校人才培养重技能轻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缺失创新性,学校管理制度缺乏创新空间,缺少创新型教师,学生发展重知能轻创新,缺乏创新意识、思维和技法。尽管如此,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江苏职业教育发展的美好愿景,使得职业院校面临改革发展的大好机遇,迫切需要加强创新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6.
兰英 《科技资讯》2013,(13):174-174
近年来国家对技能培训提供了优惠的政策,技工院校发展比较迅速,而有些学校把培养目标定位在技能性人才培养上,但却往往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这必将影响高职教育未来的发展。社会需要的不仅仅只是技能性人才,更需要的是具有健全思想,有创新意思。有较高文化素质的综合性人才。  相似文献   

17.
文章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经济模型,实证分析2011—2018年南通制造业创新驱动发展的变化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利用最小二乘法分析了影响南通制造业创新驱动发展的主要因素。文章指出2013年以前南通制造业创新驱动发展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此后呈稳定上升发展态势,创新投入、创新环境、创新人才、创新政策和创新载体等五方面因素对南通制造业创新驱动发展产生了不均衡的推动作用,前三者影响效果较大,后两者影响效果相对较小,并据此提出进一步促进南通制造业创新驱动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我国越来越注重创新驱动下的高质量发展,为此出台了众多高技能人才政策,以便为高质量创新发展提供足够的高技能人才.基于政府竞争、政策工具等理论视角,借助回归检验、空间计量等技术,探究了高技能人才政策工具强度的空间溢出规律,并探讨了高技能人才政策工具强度对城市技术创新影响的中间机制.数据分析表明,高技能人才政策工具强度通过提升城市高技能人才数正向影响其创新发展水平.空间计量分析表明,城市高技能人才数的增加具有空间集聚性特征,且高技能人才政策工具强度对新增高技能人才数也有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9.
根据创新教育理论及学校体育教学的特点,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主流,国内外教育学者都强调要在各学科的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为了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对人才的需要,我国体育教育将会更加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20.
学校教育,是以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人才为根本宗旨的教育。作为教育工作,要充分认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