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一词多义是语言词汇中极其普遍的现象,隐喻和转喻是语义延伸的两种主要方式。移动动词“go”由身体运动语义向“将来”标记语和转述动词的语义延伸有其自身的过程和动因,且体现了人类认知思维的隐喻和转喻方式。  相似文献   

2.
王娟 《科技咨询导报》2010,(21):171-171
隐喻和转喻不仅是两种修辞格,而且是人类重要的两种思维方式;同时也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认知方式。研究者经常从语义,语用和认知途径来研究隐喻,但是,和隐喻相比,转喻是语言和认知中最根本的东西.因此,本文因此本为拟从认知方向对隐喻和转喻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西藏大学学报》2014,(4):203-204
西藏手语时间隐喻和转喻的认知研究 隐喻和转喻是西藏手语时间概念化的两种基本认知方式。分析表明,西藏手语时空隐喻以“过去在上,未来在下”最多,“未来在左,过去在右”次之,缺少利用“前-后”空间图式隐喻时间的显性表达,这与藏族对纵向方位体验更为细致有关。三类转喻则是分别利用时间特征、人类活动以及计时仪器来指代时间。就认知理据性来看,西藏手语与汉语或藏语时空隐喻和转喻的共性大于差异,共性源于聋人和听者均借助身体与周围环境发生互动,因此具有体验的普遍性,差异性则来自西藏文化对隐喻和转喻使用的影响。鉴于目前我国少数民族手语研究刚刚起步,全面考察和分析西藏手语时间隐喻和转喻的类型和特点,对于探寻西藏聋人的时间认知规律,以及开展少数民族手语保护工作,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4.
一词多义是语言词汇中极其普遍的现象,隐喻和转喻是语义延伸的两种主要方式。移动动词“go“由身体运动语义向“将来“标记语和转述动词的语义延伸有其自身的过程和动因,且体现了人类认知思维的隐喻和转喻方式。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情态动词意义研究主要观点的分析和比较,根据认知语言学中的认知语义学理论和隐喻、转喻理论提出了隐喻和转喻对情态动词理解的这一解释机制,从而尝试解决情态动词几个义项的内在关联。认为隐喻和转喻共同导致了英语情态动词的语义扩展,同时隐喻和转喻也能很好地解释同一个情态动词多个义项之间的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通过列举大量例子,考察了日语助数词[枚]所对应的汉语量词。分析了日、汉语对于平面状事物的认知范畴的差异。总的来说,汉语对于平面状事物的认知偏重于整体性。而与此相反,汉语则根据平面的大小、事物的形状、厚薄、材质等将事物归纳成不同的认知范畴。  相似文献   

7.
习语是一种固定搭配或固定短语.认知语言学认为习语是概念系统的产物,其本质具有概念性和系统性.习语的语义不是任意性的,与人类的认知密切相关.通过概念隐喻、概念转喻、概念的隐喻一转喻对情感习语进行解读,目的在于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探索英语情感习语的认知机制.情感习语的隐喻、转喻和隐喻一转喻的认知机制为人们理解习语语义提供了概念理据.  相似文献   

8.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是语义演变背后的认知机制。喻体的特征是多层次、多侧面、系统的,喻体潜在特征随着人们的认知深化得以显现,引发跨域意义转移。概念转喻机制及其突显原则对大部分词义的发展做出合理解释。大多数词义变化是由隐喻和转喻共同作用的结果。隐喻和转喻是基本的认知方式,在概念结构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是互补分布的。  相似文献   

9.
词义扩展的隐喻和转喻认知机制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图对隐藏于词义扩展背后的认知机制——隐喻和转喻思维进行探究。通过对两种认知机制及两种词义扩展形式进行具体分析,发现隐喻机制是一词多义现象的认知基础,而转喻机制则是词类转换现象的主要认知理据,从而为词义演变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英语之“hand”和汉语之“手”的一词多义结构的这一个案的分析对比,发现该词的义项分布在两种语言中基本一致,其词义拓展方式呈辐射和连锁相结合的趋势;且各义项以转喻或隐喻方式为主要纽带,组成了一张多核的相关语义网。该基本人体词的多项语义分布现状反映了人类在不同语言背景下认知和语义发展中共有的思维方式,从而为多义词的外语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借助认知语言学的隐喻和转喻理论,研究了一个社会语言学关注的语言现象——汉语的认知称谓词。其中的结构隐喻以相似性为经验基础,对人认知的概念化过程遵循了存在之链中从低到高的顺序。空间隐喻则遵循了意象图式隐喻的内在逻辑,以经验共现为基础。此外,相当数量的包含转喻思维的认知称谓词证明了概念转喻对抽象思维所发挥的不可忽视的作用,主要涉及理想认知模型整体与部分和部分与部分的转喻关系,事物之间的相邻性是转喻的基础。借人指人的汉语认知称谓词证明人名可以代表角色,这是Fauconnie否认人名代表角色的可能性的一个反证。  相似文献   

12.
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理论、隐喻和转喻等理论分析了英汉基本颜色词“黑”、“白”的认知语义,探讨了这两种颜色词在英汉两种文化中的认知语义异同和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将多义词教学与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隐喻、转喻以及文化语境等相关研究结合起来,提出隐喻和转喻是多义词义项扩展的内在动因,并通过语义关系网和映射关系图将多义词义项延伸的理据性直观地呈现给学习者,从而帮助其提升学习多义词的效率。  相似文献   

14.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量词与名词的选择性共现实质上是量词对名词代表的概念的范畴化.我们运用原型范畴理论分析了晋方言的量词“根”对名词的范畴化.“根”范畴成员具有[+长条][+根部][+圆柱][+坚硬]属性,通过家族相似性将它们联系起来,原型成员具有更多的属性,其他成员具有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属性,范畴的扩张通过隐喻、转喻、意象图式或规约等方式来实现.  相似文献   

15.
动词是汉语最重要的一个词类,多义动词的义项通过家族相似性聚合成语义网络。汉语动词多义聚合网络的类型主要有辐射式聚合网络、链条式聚合网络、综合式聚合网络。汉语动词多义聚合网络的形成是通过隐喻、转喻的方式实现的。同时,研究汉语动词多义聚合时也要充分考虑到词义的模糊性。通过对汉语动词多义聚合网络的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动词义项的聚合规律,进而了解整个汉语语义的聚合规律,为认知语义字典、词典的编纂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6.
文章主要考察了汉语表人词缀的基本面貌,并在分析共性特点和内部差异的基础上,对其演变的认知基础及社会文化内涵作了探讨,指出表人词缀的虚化过程多与人类隐喻、转喻的认知方式有关,各项语义特征或多或少地透露出一些历史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17.
王丽姝 《科技信息》2010,(20):I0183-I0184
有关"头"词语在英汉语中占有重要位置.本文通过认知手段(转喻、隐喻)对共时语义范畴"头"词汇进行分析,探索其内部认知机制,解释人类对客观世界构拟的相似差异性.  相似文献   

18.
以认知语言学的原型理论、隐喻、转喻为基础,分析了英汉语言中基本颜色词"红"的认知语义共性及差异。人类共通的认知方式是形成其语义共性的主要原因,英汉民族不同的社会文化因素造成了"红"在两种语言中的语义差异。  相似文献   

19.
英语‘Way’构式是一个复杂的语言现象,近年来已经受到了语言学家的大量关注。从句法上来看,这个构式的框架表达式可以表示为[SUBJiIvleossiway]OBL]。从语义上来看,这种构式暗指主语指称沿着介词短语所指的路径移动。本文从认知视角探讨了英语‘Way’构式语义生成的认知理据及识解过程,并得出结论:转喻压制是英语‘Way’构式语义生成和识解的认知理据。  相似文献   

20.
人类白近及远、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决定了人体及其器官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础。在汉语人体成语中,含有“头”字的成语占成语总数的十分之一。与“头”搭配最多的器官或部位是“脑”,其次是“足”和“脸”。按照单字隐喻、合成词隐喻及多部位搭配隐喻三种方式对成语中“头”的隐喻义进行归纳,发现“头”在成语中具有一定的转喻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