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针对宜居城市的评价和排名,综合分析影响宜居城市的主要指标及其变化时的数据,建立关于评价宜居城市主要指标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以及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运用Matlab、EVIEWS、EXCEL软件进行求解,研究得出各项主要指标及其变化与宜居城市评价之间的关系,并建立对宜居城市进行合理评价和排名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2.
随着居民生活质量的逐步提高,城市宜居水平已经成为了衡量一个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内容.基于我国现行的宜居城市评价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降维处理,提取累计贡献度得到6个代表性指标.运用熵值权重法,计算每个指标在评价宜居城市排名中的权重,对淮海经济区内的8个城市进行排名.依次忽略单个指标,对于忽略前后排名变化的剧烈程度,观测某个指标的变化对宜居城市排名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3.
针对宜居城市评价指标问题,在合理的假设条件下,采用理论分析法和频度统计法筛选出主要指标(包括5个一级指标和8个二级指标),利用熵值法建立了评价宜居城市的数学模型。然后以8个城市为例,计算出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权重,以及每个二级指标的熵值,从而给出8个城市综合得分排名。最后,得出生态环境和文化教育这两个指标的变化会对宜居城市排名产生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宜居城市的构建已经成为当前国内外城市追求的目标,也是当前国内外城市研究的热点.针对淮海经济区的徐州、连云港、宿迁、商丘、济宁、宿州、枣庄和淮北这八座城市的宜居水平进行分析,建立综合评价衡量城市宜居水平的指标体系,并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城市宜居水平的综合得分,同时利用TOPSIS考虑不确定因素对宜居城市评价稳定性的影响.最后根据八个城市宜居城市的综合得分,给出排名,结合实际给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针对城市宜居性,通过不同的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筛选适合的指标结合搜集的相关数据,建立二级模糊综合评价和理想解法模型,运用MATLAB编程和检验。研究得到,在不同的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下,淮海经济区八大城市的宜居性排名,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提高城市宜居水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基于直觉模糊理论的安徽省生态宜居城市评价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安徽省主要城市的生态宜居性做研究比较,为生态宜居城市建设提供参考依据。首先从经济发展、基础建设、生态环境和社会民生等4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直觉模糊理论构建生态宜居城市评价模型,采用直觉模糊熵计算指标权重;然后通过采集安徽省16个城市2013—2016年的指标数据进行实例验证,得出安徽省主要城市的生态宜居性排名;最后由评价结果分析出空气质量优良率、第三产业占全市GDP比重等指标在宜居城市评价中贡献率较大,并给出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建设可持续的生态宜居城市,是当前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进行生态宜居城市评价,对生态宜居城市的建设方向与发展趋势具有重要引导作用。从经济发展、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社会民生方面,构建城市生态宜居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运用物元分析法构建评价模型,对贵州省贵阳市2005~2015年生态宜居城市建设进行评价。研究表明:2005~2015年,贵阳市生态宜居水平大幅提升,实现从"不宜居"到"理想宜居"的发展转变,但2015年"理想宜居"等级不稳定;制约贵阳市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关键因素是城市道路面积不足,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较低,对生态环境的改造与保护投入不足。物元模型不仅能够得到研究对象的综合质量信息,还可以揭示单项指标的分异信息,适用于生态宜居城市的评价。  相似文献   

8.
随着城市问题日益严重,宜居成为近年来相关学科的研究热点,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促进了生态宜居城市的研究。以安徽省地级市为例,根据生态宜居城市内涵构建生态宜居度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选取的22个指标进行数据收集和计算,得出安徽省地级市的生态宜居度综合评价值。根据当前存在的问题和计算的结果,分析区域差异和原因。  相似文献   

9.
针对淮海经济区七个城市的宜居程度,从经济和生活质量、公共设施和生活保障、交通出行的便捷性、城市环境质量、城市安全性五个方面选取指标,运用层次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构建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利用SPSS和Excel求解,得出徐州排名第一,最适宜居住;连云港次之,较适合居住;商丘、宿州排名最后,宜居指数低等结论.  相似文献   

10.
针对城市的宜居性,引入"城市宜居度"概念,围绕该概念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模型,使用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分别构建了因子分析、评价与判断矩阵等模型,运用SPSS、Matlab、EXCEL等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程序编辑.研究得出结论:不确定因素影响下宜居城市的排名,评价体系中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指标和失业率指标最具显著性.  相似文献   

11.
对建立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修正的AHP-模糊综合评判模型进行评价,得出高校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评判向量,并结合灰色系统理论中的灰色关联度法分析了各评判向量的优劣,给出参评教师教学质量排名,提高了评价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宜居城市研究与建设日益得到重视,但我国西北地区宜居城市建设依然是比较薄弱的研究领域,借鉴已有成果,建立了包括社会文明度、经济富裕度、环境优美度、资源承载度、生活便宜度和公共安全度等6个方面共75个原始指标或生成指标,运用Delphi等方法,对银川市宜居城市建设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显示,银川市宜居城市建设水平评价得分由2003—2007年依次升高,分别为72.5,76.7,78.2,79.9和80.7分;经济等劣势指标是银川市宜居城市建设的主要“瓶颈”.提出了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与升级,统筹城乡协调发展,重点抓好医疗卫生、教育和住房保障等一揽子“民生和谐”保障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3.
针对现有成绩综合评价方法中存在的缺陷,把熵权TOPSIS法引入大学生成绩综合评价中,并以商丘师范学院地理科学专业某年级学生08~09年度专业课成绩为实例进行分析.研究表明,熵权TOPSIS法用于学生成绩综合评价和排名不仅能有效体现课程差异,而且避免了权重设定的主观性,提升了高校学生成绩综合评价与排名的合理性与客观性.  相似文献   

14.
南阳市宜居城市建设发展策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宜居城市概念的基础构建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客观评价和主观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引入城市宜居性综合指数,从城市自身发展基础和居民感受两个角度对南阳市城市宜居性进行评价,得出南阳市区整体宜居性水平较好,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公交状况满意度、居民就业、公共空间建设等是宜居城市建设的薄弱方面,并提出了南阳市宜居城市建设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5.
主成分分析在高校学生质量综合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高等学校学生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根据综合得分给出了科学的排名,客观地反映了学生各方面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从大学生对学校创新创业激励体制的满意度调查出发,选取5个准则层指标和19个指标层指标,建立了高校创新创业激励体制综合评判指标体系。基于问卷调查数据,运用AHP-熵权法确定各指标综合权重,采用TOPSIS法对成都七所高校的创新创业激励体制进行综合评价及排名,并以四川大学为例,对其评价结果进行深入分析后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7.
银川平原城市竞争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俊成  段汉明 《河南科学》2012,30(6):789-792
考察了银川平原现状,对银川平原城市竞争力进行实证研究,在确立城市竞争力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评价方法中的均方差法对银川平原城市竞争力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银川平原各城市竞争力强弱明显,表现出一定的层次梯度,资源型和新兴工业城市排名靠前.  相似文献   

18.
从学生考试成绩排名的问题出发,运用模糊聚类分析与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以Excel和Matlab软件为辅助工具对学生成绩进行处理,按各科成绩对每位学生进行综合排名.结果表明聚类的结果与模糊综合评价的排名基本一致.这一结果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各自的实际情况,做到了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有效排名.  相似文献   

19.
利用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2007年世界大学排名的原始数据,分别采用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TOPSIS法、秩和比法、灰色关联法、熵权法6种客观赋权法进行评价.然后采用首尾一致率比较各种评价方法结果的一致性程度,采用区分度评价各种评价方法结果的可靠性.发现排名靠前大学的首尾一致率要超过排名靠后大学的首尾一致率;排名靠前与靠后大学的区分度要超过排名中间大学的区分度;虽然标准差反映了评价结果的分散范围,但区分度与评价结果的方差无关;综合评价结果适用于宏观分级评价,对于微观严格排序的评价,最好采用同行评议与客观赋权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相似文献   

20.
在建设国际旅游岛的背景下,海南房地产业备受关注。为定量地评价海南房地产业发展水平,首先采用相关分析法进行变量筛选,构建了评价我国各地区房地产业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再分别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及综合指数法借助于统计软件SPSS进行综合评价。通过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检验,主成分分析法及综合指数法所得到的评价结果高度一致。为了综合考虑两大类综合评价结果,定量地给出更为合理的评价结果,最后引入组合评价法,得到最终海南房地产业在国内各地区的排名处于22位,仍处于相当落后的水平。所涉及的研究方法与结果,为了解当前海南房地产业发展情况提供了一定的科学参考,为建设国际旅游岛的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