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基于直觉模糊理论的安徽省生态宜居城市评价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安徽省主要城市的生态宜居性做研究比较,为生态宜居城市建设提供参考依据。首先从经济发展、基础建设、生态环境和社会民生等4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直觉模糊理论构建生态宜居城市评价模型,采用直觉模糊熵计算指标权重;然后通过采集安徽省16个城市2013—2016年的指标数据进行实例验证,得出安徽省主要城市的生态宜居性排名;最后由评价结果分析出空气质量优良率、第三产业占全市GDP比重等指标在宜居城市评价中贡献率较大,并给出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在宜居城市内涵探讨的基础上,选取经济发展水平、生态环境质量、社会文明程度、生活方便程度和基础设施建设五个方面,构建宜居性指标评价体系.以省会城市及直辖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AHP决策分析方法,对我国主要城市的宜居性进行评价.得出我国宜居性城市分布不均衡,其地理位置、经济发展和教育水平等方面对城市的宜居性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城市的宜居性是当代城市竞争力评价的重要参考标准,也是21世纪被广泛认知的"城市观".本文基于主成分分析法,以淮海经济区20座城市为研究对象,从五个方面构建了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利用MATLAB软件对淮海经济区各城市的"宜居性"进行综合测评.结果表明环境优美度、生活便利度、经济富裕度在城市宜居性评价中贡献率最大;现阶段徐州市是淮海经济区最宜居的城市.最后,对测评反映的宜居城市建设中的问题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和提高城市运行效率.  相似文献   

4.
 2018年宜居城市研究持续获得国内的广泛关注。盘点了在城市宜居性因素研究、宜居城市建设与实践、宜居城市的评价、宜居城市理论探讨等方面取得新进展;总结了中国响应生态文明和谐宜居城市建设战略,在围绕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等方面开展了全方位的实践探索,提出了宜居城市的建设朝着实证化、具体化、精细化方向迈进。  相似文献   

5.
针对城市宜居性,通过不同的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筛选适合的指标结合搜集的相关数据,建立二级模糊综合评价和理想解法模型,运用MATLAB编程和检验。研究得到,在不同的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下,淮海经济区八大城市的宜居性排名,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提高城市宜居水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宜居性问题日益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建设宜居城市,不仅是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政策最好的诠释,更是城市居民对高水平的经济发展、高质量的生活环境最为迫切的愿望。本文从城市经济水平、生态环境、居住状况、社会人文等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以及聚类分析法,对安徽省16个地市的城市宜居性进行了评价研究,并由此提出了提升安徽省城市宜居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宜居城市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青岛市地域实况,选取城市经济富裕度、城区环境优美度、中小城市资源承载度、城市生活便宜度四个方面,采用层次分析法,构造青岛市宜居性评价指标体系,对青岛市宜居性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结果表明,青岛城市整体宜居性较高,各辖区城市宜居性差别较小.其中即墨、黄岛、市南、胶州、崂山和城阳为宜居城市,莱西、市北、平度和李沧认定为较宜居城市.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挖掘人文资源及加强教育和景观建设、优化城市道路网、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提高节水意识四项针对性的青岛市宜居性提升对策.  相似文献   

8.
以信阳市为研究区域,运用2009-2017年信阳市统计年鉴数据,在构建城市宜居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综合使用主成分分析法(PCA)、灰色关联度法(GRA)和离散-秩和比法(D-RSR)对信阳市城市宜居性评价进行实证分析,并结合相关系数检验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信阳市城市宜居性评价结果在研究时段内都呈现出整体上升的态势;(2)3种方法的评价结果总体相似,但存在部分差异;(3)上述方法在城市宜居性评价的研究中切实可行,该研究能够为国内宜居城市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9.
从衡量城市宜居性5个方面构建了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及其24项指标,采用多因素评价法用于评价2011~2016年西北地区5个省会城市的宜居性.结果表明:西北地区5个省会城市宜居水平发展速度都比较缓慢,即使每个城市的宜居性水平都在提升,但各个不同指标水平的区域分异与综合水平的区域分异仍然存在差异,不同的城市在不同的指标下都有各自不同的优势和劣势.  相似文献   

10.
基于统计数据的中国城市宜居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提出针对中国城市宦居性发展评价的指标系统(安全性、舒适性、幸福性、便捷性、发展性)及细化的7个二级指标、23个三级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了指标的权重系统.以4个直辖市、26个省会城市与3个宜居性突出的城市作为实证研究对象,采用2004,2005,2006年统计数据,进行了城市宜居性的评价实践研究.各年所选出的前10位宜居城市与其宜居性实际建设情况基本一致,说明研究方法可行,具有综合、简捷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基于人的“需求层次”理论的“宜居城市”评价指标初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朱鹏  姚亦锋  张培刚 《河南科学》2006,24(1):134-137
“宜居城市”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出现的崭新的概念,并且许多城市都把它作为城市发展的目标,然而人们对于其内涵及评价的指标研究却很少.文章在总结一系列相关概念的基础上,阐述了“宜居城市”的内涵;进而总结和评述了国内外在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方面的指标体系;最后介绍了马斯洛的人的“需求层次”理论,并从人的五个需求层次角度出发,提出了评价宜居城市的一系列属性指标.  相似文献   

12.
宜居城市研究与建设日益得到重视,但我国西北地区宜居城市建设依然是比较薄弱的研究领域,借鉴已有成果,建立了包括社会文明度、经济富裕度、环境优美度、资源承载度、生活便宜度和公共安全度等6个方面共75个原始指标或生成指标,运用Delphi等方法,对银川市宜居城市建设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显示,银川市宜居城市建设水平评价得分由2003—2007年依次升高,分别为72.5,76.7,78.2,79.9和80.7分;经济等劣势指标是银川市宜居城市建设的主要“瓶颈”.提出了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与升级,统筹城乡协调发展,重点抓好医疗卫生、教育和住房保障等一揽子“民生和谐”保障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3.
利用GIS软件的Network Analyst模块计算基于道路网络的公园绿地与城市各居民点之间的距离值,然后基于Huff模型分析城市居民分布与公园绿地吸引力之间的关系,通过计算得出各类公园绿地的服务力和基于居民需求的服务范围,研究了各公园绿地的可达性.  相似文献   

14.
依据老工业搬迁区宜居城市的三个层次建设目标,即宏观层次的宜居城区建设、中观层次的宜居社区建设和微观层次的宜居搬迁地建设,结合沈阳市铁西区宜居城市规划建设的实际,以中观层次的宜居社区新湖社区建设为例,从居住社区外部环境评价和内部环境评价两个方面入手,以基础生活环境配置、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人文景观环境营造、公共活动空间预留、建筑物风格及布局以及和谐社区物业管理等六个方面为切入点,对社区宜居性评价指标展开讨论,并给出详细的评价指标描述.  相似文献   

15.
宜居城镇建设是人们追求的目标,宜居中小城镇意味着应当以人为本,满足城镇各阶层人群居住、生活、工作、休憩、消费等各方面的需求,同时实现中小城镇和谐、可持续发展。打造盐城宜居中小城镇应根据宜居城镇评价标准,在规划先行的情况下,进行建设机制完善、加强公众参与力度、尊重历史、保护文化、保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前期对宜居理论、方法及其评价指标研究的基础上,从居住区周边公园绿地绿带状况,居住区内绿化状况,居住区内清洁状况,汽车尾气污染,扬尘和工业气体污染,垃圾堆弃污染,水污染这七个方面入手,通过两年对万份问卷数据的对比分析,得出宜居北京自然环境满意度的总体评价变化特征和空间分异特征,利用因子分析法找出影响自然环境满意度的主要影响指标,为更深入探讨宜居城市自然环境的内涵及评价理论方法奠定基础。从居民社会属性的角度解释宜居北京自然环境的满意度,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促进宜居北京自然环境的改善,为打造宜居北京奠定基础,也为其他宜居城市的建设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7.
为了评估城市居民公共安全教育的现状并克服传统评价过程中数据随机性和模糊性的不足,基于云模型理论,选择影响城市居民公共安全的3个因素建立了5个不同等级的城市居民公共安全评价指标模型。根据云模型的数字特征计算规则,计算每个风险因子属于不同风险等级的云模型的数字特征,结合正向正态云发生器和各个评价因子的权重,得出云模型的综合确定度,最终获得最大的综合确定度下的居民安全教育等级。对某城市研究的结果表明,该市居民的公共安全教育程度总体上处于一般至较好水平。实践证明,评价体系的结论与该市居民公共安全教育的现状相吻合,同时可以指出影响城市居民公共安全的主要因素,对评价居民的公共安全教育程度和制定最佳教育方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文章分析了宜居城市判定标准的难点,针对这些难点,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一般模式,即宜居城市判定标准的框架.  相似文献   

19.
运用实地调查分析、比较分析和资料查询等方法,按照城市旅游意象要素对南阳市卧龙路、滨河路两条景观大道的实证研究,认为南阳市主要景观大道的城市旅游要素的可意象性不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若干规划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