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从生产力要素出发对工业企业无形资源的基本要素进行定性分析。运用指标体系法和生产函数法对工业企业无形资源经济效益做了数量分析和评价,所得结果为提高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提供了一个新思路,在理论上,对传统的增长速度方程赋予了更广阔的涵义。  相似文献   

2.
西部地区工业经济效益需要采用适当的指标分析方法加以衡量,以反映西部地区工业经济发展情况.本文运用Topsis法对西部地区12省份工业经济效益指标(2004年)进行了选取、计算,得出相应结果,最后对西部地区12省份的工业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排序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3.
采用国家统计局颁布的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考核指标体系,以《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2006,2007)》的数据为基础,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价了我国各地区国有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并参考了投影寻踪分类模型的评价结果,提出了各地区国有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的分类;旨在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了较好地评价区域工业经济结构的合理性,以西藏自治区工业经济结构为研究对象,提出以综合经济效益为基准的多指标综合评价标准并且运用因子分析法,将反映工业经济效益的多项指标集结为一个综合指标,通过对各经济成分和各工业部门综合经济效益的排序对西藏自治区2001年工业经济结构进行分析,指出了西藏工业经济从所有制结构和产业结构两个方面存在不合理,并给出了相应的评价.  相似文献   

5.
从资源消耗、污染排放、循环利用、经济效益、科学技术5个方面构建了合川区工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同时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避免了主客观权重赋值的缺陷。在此基础上选择了模糊综合评价法计算出合川区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综合水平。  相似文献   

6.
企业经济效益评价考核指标体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莉媛 《甘肃科技纵横》2009,38(5):98-99,138
本文对新的工业经济效益指标体系进行了初步探讨,并试图对其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意见使之更加趋于合理。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既是一项能为微观、中观管理所接受的经济指标,也是一项能在宏观经济管理中作为量化目标管理的重要指标。适应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实际和经济管理的需要,计算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可以考核和评价各地区、各行业乃至各企业的工业经济效益实际水平和发展变化趋势,反映整个工业经济效益状况的全貌,促进经济效益的全面提高。经济效益评价考核指标体系还有许多有待完善的地方,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标准值和权数有待于在考核评价的实践中不断修正,使之更加超于合理。  相似文献   

7.
运用基于实码的加速遗传算法的投影寻踪分类模型,采用国家统计局颁布的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考核指标体系,综合评价了我国各地区非国有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并提出了各地区非国有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的分类。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TOPSIS法排序原理及步骤,并以此对山西省1991年36个行业的工业经济效益进行比较排序。  相似文献   

9.
本文讨论了在铁水中铝被直接还原的可能性;比较了喷吹法和团块法的处理效果;研究了钼对铁水的合金化作用。发现在1300—1550即1550℃温度范围内,在工业铁水中钼的直接还原和合金化可以同时完成。喷吹法比其它加入法能得到较好的效果。如这种新技术应用在工业上,可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胡长华 《工程与建设》2010,24(4):473-475
"托梁换柱"加固法已经成为工业厂房加固改造中的重要手段之一。与传统的加固改造方法相比,此种加固法具有施工难度小,影响范围小,施工周期短,改造成本低等优点。从而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恢复生产,为客户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文章针对"托梁换柱"加固法中容易被忽略的问题,提出一些观点和方法,旨在为类似结构的加固改造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产业结构、人力资本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两个重要因素.以2005—2015年我国28个省的面板数据构建个体固定效应模型,探讨与验证产业结构变迁、人力资本水平以及两者交互项对我国不同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1)相比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的经济增长效应更大.2)产业结构合理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均表现为正效应;产业结构高级化对东部地区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对中、西部地区则表现出抑制性.3)总体上,在东、中部地区,产业结构变迁有助于经济增长;在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变迁不利于经济增长.因此,提出政府在制定产业发展战略时,要特别注重产业结构的合理性,积极突破制约结构红利的限制条件,实现人力资本及其构成与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采用产业结构和税收结构的衡量指标构建静态面板数据模型,基于2010—2019年我国计划单列市相关经济数据的研究发现,产业结构高级化对经济发展有正向作用,产业结构合理化与经济发展无相关性;产业税负率对经济发展存在显著抑制性,产业税收弹性系数对经济发展有一定的负向影响作用,产业税收协调系数对经济发展并无明显影响;固定资产投资水平、对外开放度、外商投资水平等其他指标呈现出对经济发展的正向影响。建议政府制定产业和税收政策时,在促进产业高级化发展的同时应当兼顾产业合理化,不盲目发展第三产业,充分考虑税收负担对产业发展的限制,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税收结构推动经济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13.
基于晋江市产业集群和经济发展现状,构建了晋江市产业集群发展指标和经济发展指标,并对两指标进行了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发现,晋江市产业集群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极强的正相关关系,并且,产业集群发展水平每上升1个百分点,经济发展水平就会上升0.990个百分点.因此,晋江市应充分发挥产业集群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以发展产业集群来实现工业化,并带动城市化.  相似文献   

14.
河南省产业结构对地区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次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产业结构随着经济增长而演进,也是经济增长的内在驱动力.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方法研究产业结构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从产业结构的角度考察因地区增长差异导致的河南省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发现各地区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有显著差异.大部分中原城市群地区的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促进作用明显,而大部分非中原城市群的产业结构具有相对劣势,全省增长偏离量呈现中心-外围模式。  相似文献   

15.
张静 《河南科学》2013,(8):1313-1316
以我国27个省(区、市)2005-2011年经济增长、能源消费及产业结构数据为基础,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三者之间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经济增长是能源消费结构的重要影响因素,影响效应达到0.633;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结构也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影响效应分别为1.019和0.322.为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重点在于优化能源消费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保障经济社会与环境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长春市环境问题的经济成因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既是一对较难调和的矛盾,又有着必然的因果联系,以经济发展过程为视解来解决环境的问题,不仅可以得到标本兼治的效果,而且能促进二者的协调发展。以长春市为例,分析了长春市的经济发展速度、产业结构、产业布局等经济因素与环境问题的关系,并提出了相应的经济对策,包括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行业结构、实行清洁生产、调整产业布局和保持经济的适度发展。  相似文献   

17.
产业结构优化是影响碳排放的重要因素,主要分析了在不同经济状态下产业结构高级化过程中对碳排放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适当水平下的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对碳排放产生显著抑制效应; 而现阶段随着经济的增长,产业结构高级化对碳排放的抑制效应呈递减趋势; 技术水平越高,产业结构高级化对碳排放的抑制效应呈递增趋势; 当以能源消费结构和外商直接投资为门槛变量时,产业结构高级化对碳排放的边际效应呈现正“U”型.  相似文献   

18.
王奇  岳宏志 《科技与经济》2021,34(1):96-100
采用31个省市自治区2000—2017年的面板数据,以对外贸易为门限变量,运用面板门限模型探讨了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结果表明: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存在对外贸易门限效应,对外贸易门限值约为8.35%左右;从全国情况来看,当对外贸易水平处在低于门限值的区制时,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较大,而当对外贸...  相似文献   

19.
在经济增长理论模型分析的基础上,选用新经济增长模型对人力资本在西安高新区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进行了测度,结果验证了舒尔茨的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决定性作用的观点,也说明了高新技术产业是一种人本经济,对人力资源的吸引和进行充分开发,将直接影响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和运行质量。最后针对西安高新区的现状和数据测算,以及和上海、北京的差距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产业结构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研究——以甘肃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甘肃省为例,应用偏离份额分析法(SSA)和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DSSA)对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和产业竞争力的优劣程度关系到区域经济增长的幅度,甘肃省各市州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推动效应的区域差异较大.在此基础上,将14个市州划分为4种不同的类型,分析了4个典型市州的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发展趋势.最后提出了缩小甘肃省区域经济增长差距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