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Al2O3颗粒强化Ni3Al合金的机械合金化合成及烧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机械合金化方法合成了Ni3Al金属间化合物和Al2O3混合粉末,并用放电等离子烧结技术,将Ni3Al/Al2O3混合粉末烧结成块状烧结体。研究了烧结体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X射线检测表明:Ni粉和Al粉在高能球磨机中球磨5h.即可转变为Ni3Al金属间化合物。采用放电等离子烧结技术在1000℃保温3min.就可以烧结成相对密度约为99%的较致密的复合材料烧结体。  相似文献   

2.
Fe3Al金属间化合物作为一种结构材料逐渐被广泛应用在许多工程领域,许多研究致力于改善Fe3Al的室温塑性和高温强度。固溶强化和析出强化被认为可以改善力学性能。微合金化是主要的方法。本文综述了合金化Fe3Al的强化机制。其推广使用与一些相关的实用化技术是分不开的。对Fe3Al金属间化合物微合金化被认为是改善其综合性能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主要综述近年来微合金化对Fe3Al金属间化合物性能的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采用“铆钉法”制备了含有Al/Fe/Ni和Fe/Ni两相界面和Al/Fe/Ni三相交接点的扩散偶,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背散射技术和微区能谱分析技术对扩散偶的界面反应区域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表明,两相界面处金属间化合物新相的生成受扩散动力学和热力学双重因素的控制,Al/Ni和Al/Fe两相界面均生成富Al金属间化合物,Fe/Ni界面上只存在界面模糊的固溶体组织,Al/Fe/Ni三相交接点附近没有三元金属间化合物生成。  相似文献   

4.
在烧结温度为1400℃、升温速率为20℃/min、保温时间为60 min的工艺条件下,采用真空热压烧结技术制备Ti/Al2O3金属陶瓷复合材料。研究掺加纳米Ni对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及强韧化机理。结果表明,纳米Ni的添加可以有效抑制Ti-Al2O3之间的界面反应,提高材料的力学性能,改善材料的物相组分;当掺入Ni的体积分数为3%时,材料的致密度为98.91%,弯曲强度为384.27 MPa、断裂韧性为8.02 MPa·m1/2、显微硬度为16.16 GPa。  相似文献   

5.
Fe3Al金属间化合物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Fe-Al基合金是当前金属间化合物的研究重点,很有可能在某些场合代替不锈钢,耐蚀合金成为一类实用工程材料。结合作者的研究,本文对Fe3Al这种新材料从合金设计,制备工艺,机械性能,耐腐蚀性能等方面作了论述,以期引起工业界的重视,使这种新材料尽快能在相应领域得到开发应用。  相似文献   

6.
Ni/Al复合材料是制备Ni Al金属间化合物的重要原料,同时也是一种典型的结构能源双功能材料.本文主要采用管式电阻炉测试了Ni/Al复合材料的起始反应温度,研究了样品状态、粉末粒径、Al/Ni摩尔比、测试气氛、第三相等对材料起始反应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压制态的Ni/Al复合材料的起始反应温度比粉末态的要低;Ni/Al复合材料的起始反应温度随粉末粒径的降低而降低,随Al/Ni摩尔比的增大先升高后降低;空气气氛下的起始反应温度高于惰性气氛下的;添加W可提高材料的起始反应温度,而添加Mg则降低材料的起始反应温度.  相似文献   

7.
研究浸渍法制备的条形负载型高Ni含量的Ni/Al2O3催化剂及其与压片法制备催化剂在甲苯气相加氢中的催化活性的对比,并研究了氢压、反应温度、氢油比和空速对甲苯转化率的影响。在微反评装置上进行了1200h的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浸渍法制备的条形高Ni/Al2O3催化剂对甲苯加氢反应具有很高的催化活性和良好的寿命。  相似文献   

8.
选取纯Ni箔作过渡层,采用真空热压扩散工艺,在加热温度480℃、压力10MPa、真空度1.0×10^-21Pa的工艺条件下,制备了变形铝合金2024和不锈钢0Crl8 Ni9Ti双金属复合材料.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X射线衍射仪和显微硬度仪等测试分析方法,对双金属复合材料的2个连接界面及基体进行了组织、性能分析.结果表明:不锈钢/纯Ni界面形成了宽约8μm的互扩散区,但其过渡区无金属间化合物生成;Al/Ni界面生成了宽约4μm的扩散过渡区,过渡区的相组成为金属间化合物Al3Ni2、Al3Ni及Al3Ni5.  相似文献   

9.
贾换  王娇  徐简  武国强 《科技资讯》2023,(16):120-123
三元层状化合物钛碳化硅是一种结合金属和陶瓷性能的新型金属陶瓷,它具有较高的力学性能、优良的耐磨损性能、导热导电性能、良好的耐腐蚀和抗高温氧化性能等,被广泛应用于机电、化工、冶金和航空航天等领域。该文首先综述了Ti3SiC2材料的结构、制备方法,其次对Ti3SiC2材料的制备工艺、力学性能等进行了介绍,最后对Ti3SiC2材料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以αAl2O3超微粉和羰基Ni粉为原料,采用热压方法制备了Al2O3Ni网状复合材料,并对其三点弯曲强度和断裂韧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Ni体积分数的增加复合材料的强度稍有下降,而断裂韧性明显增加·Ni体积分数为20%时,断裂韧性可达88MPa·m1/2·复合材料对缺陷的敏感性远远小于氧化铝陶瓷,在材料表面引入载荷为100N的维氏硬度压痕后,氧化铝陶瓷的强度下降60%,而Ni体积分数为20%的复合材料强度仅下降19%·  相似文献   

11.
采用机械球磨及退火工艺制备Fe3Al金属间化合物粉体,通过有机前驱体的制备、负压浸渗法制备Fe3Al/Al网状结构复合材料。经扫描电镜、摩擦磨损试验机分析研究该材料的磨损性能。结果表明,Fe3Al/Al复合材料的磨损失重量随网络结构增强体Fe3Al体积分数的增加而降低,随磨擦时间和摩擦载荷的增加而增加。当φ(Fe3Al)=20%,摩擦载荷=90 N,磨球转数=1 000 r/min,摩擦时间=20 min时,试样磨损失重量仅为24 mg,较纯铝试样降低了85%;Fe3Al/Al复合材料磨损机制是在"磨粒磨损"和"黏着磨损"间交替往复混合进行。  相似文献   

12.
采用真空熔炼的方法成功制备金属间化合物Fe5Ni3Si2,收集了化合物Fe5Ni3Si2的粉末衍射数据.利用Rietveld全谱图拟合法研究了化合物Fe5Ni3Si2晶体结构.实验结果表明:该化合物属立方晶系,空间群为P213(No.198),点阵常数a=0.6137(7)nm,单位晶胞化学式为Z=2,计算密度为Dx=7.349 g/cm3,属于Cr3Ni5Si2结构类型.  相似文献   

13.
选取纯Ni箔作过渡层,采用真空热压扩散工艺,在加热温度480℃、压力10 MPa、真空度1.0×10-2Pa的工艺条件下,制备了变形铝合金2024和不锈钢0Cr18Ni9Ti双金属复合材料.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X射线衍射仪和显微硬度仪等测试分析方法,对双金属复合材料的2个连接界面及基体进行了组织、性能分析.结果表明:不锈钢/纯Ni界面形成了宽约8μm的互扩散区,但其过渡区无金属间化合物生成;Al/Ni界面生成了宽约4μm的扩散过渡区,过渡区的相组成为金属间化合物Al3Ni2、Al3Ni及Al3Ni5.  相似文献   

14.
采用热等静压(HIP)工艺连接Al2A12和Ti6Al4V两种不同的航空航天用材料.利用扫描电镜、能谱仪和X射线衍射仪观察连接过渡区的微观组织和组成的演化,并测试其主要的力学性能.结果表明:采用热等静压制备这两种材料的界面连接好;Ti/Al反应层界面处形成了不同的金属间化合物,例如,Al3Ti、TiAl2和TiAl;连接接头处硬度为163HV,界面连接处剪切强度达到了23MPa,比只添加镀层而无中间层的连接强度提高了约17.9%,但低于带有中间层的连接强度.由于过烧和孔隙的形成使得断裂方式是脆性断裂.由此可知,在热等静压成形过程中异种材料的元素发生了相互扩散,在扩散连接处形成了不同的金属间化合物,这些金属间化合物影响连接处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5.
采用真空电弧熔炼退火制备了Fe3(Si1-x,Alx)(x=0.2,0.4,0.6)Fe3Si基金属间化合物.通过XRD和SEM对制备出的试样进行表征,同时对其显微硬度、压缩强度及弯曲强度等力学性能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Fe3(Si1-x,Alx)金属间化合物仍然保持Fe3Si物相不变.Al的合金化改性降低了Fe3Si金属间化合物的显微硬度,有利于改善Fe3Si的脆性.Fe3(Si0.67,Al0.33)表现出较Fe3Si高的抗压和抗弯强度,这是其适中的有序度值与变形过程中加工硬化作用的综合结果.Fe3(Si1-x,Alx)表现出明显的二次解理特征,这利于断裂过程中裂纹能量的释放,从而提高其强度.  相似文献   

16.
在不同烧结温度下,研究不同掺量Ni对莫来石纤维(MF)/Al2O3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借助SEM和EDS等测试手段,分析Ni的掺入使MF/Al2O3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改善的机理。结果表明,当Ni质量分数=12.5%,烧结温度为1 450℃时,Ni-MF/Al2O3复合材料抗弯强度为870.769 MPa,断裂韧性为9.51 MPa.m1/2,韦氏硬度达到11.59 GPa,相对密度为92.5%;Ni和莫来石纤维对复合材料的复合增韧效果,主要表现为金属塑性变形穿晶断裂和细化晶粒,纤维拔出、脱黏,烧结温度高时Al2O3晶粒细小,显微结构更为致密。  相似文献   

17.
刘锡胜 《科技资讯》2010,(12):130-132
研究Ti3Al金属间化合物与TC11两相钛合金电子束焊后性能的改变,结果表明通过电子束焊将Ti3Al金属间化合物与TC11两相钛合金连接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Al-不锈钢连接中的Ni层阻碍机理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用试验的方法研究了Al-不锈钢Ni/Cu电刷镀过渡层钎焊中Ni层的作用,并对Ni层进行了机理分析。对焊缝的界面作拉力试验、X射线衍射、 能谱分析(EDAX)和透射电镜(TEM)等分析发现,镀层与钎料等各 面连接紧密,特别是钎缝与母材之间没有生成脆性的金属化合物。说明面心立方结构的Ni层能有效地阻挡Al、Fe等原子扩散,钎缝与镀Cu界面上虽然生成了少量的AlCu3,但不影响焊缝的强度,接头的强度能达到33.6MPa。  相似文献   

19.
Ni因其价格低廉和对环境友好,被视为具有发展潜力的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之一;且它与其他电极材料复合可以有效阻止团聚反应的发生,能大大改善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近年来Ni的(氢)氧化物与碳材料、聚合物等复合制备新的电极材料已经成为储能领域研究的热点。介绍了Ni的化合物作为电极材料储能的机制以及在复合电极材料中的应用,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报道的各类镍基复合电极材料的研究进展,并对其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采用程序升温还原和O2室温吸附方法,研究了两种方式制备的Ce-Ni/Al2O3催化剂的还原行为和吸氧能力。以Ni/Al2O3和Ce/Al2O3为对照物研究了Ce、Ni的相互作用及其对侈化剂的还原行为和吸氧能力的影响.实验发现,单独负载在Al2O3上的Ce和Ni组分的吸氧能力有很大差弄,Ce物种表现出良好的吸氧能力;Ce和Ni组分同时负载在Al2O3上时,由于组分间的相互作用,促进了催化剂上低温可还原物种的形成,改变了低温可还原物种的分布,提高了623K还原后的吸氧能力;先浸Ce物种并分解后再浸Ni的Ce-Ni/Al2O3催化剂,其吸氧能力增加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