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开放与现代--新时期散文创作的一种可行性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散创作走过了曲折的发展历程,60年代初提出的“形散神不散”的散理论对现代散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部分散作家的创作走入了为表现主题而伪化形式和内容的歧途。这种错误的偏狭观念至今还在某些高校教材中以真理的面目流传。面对新世纪,散作家应以开放的心态,袒露的心胸和现代观念,通过真实地表现“我”的经历,“我”的感受,“我”的追求,来表达对社会与人生,现实与未来的思考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情怀。  相似文献   

2.
“骈散合一”理论是清代骈、散之争的产物,在乾、嘉文坛中颇具影响。而在众多“骈散合一”论者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李兆洛。正是他,明确提出了“骈散合一”的理论,并对它作了阐述。本文试图从李兆洛入手,探讨清代骈文派、桐城派、阳湖派的“骈散合一”理论及与李兆洛理论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并对该理论兴起的原因及影响作了概述。  相似文献   

3.
陈子昂是唐代文学史上有重大影响和重要地位的诗人。就他的创作和理论看,他倡导的“风骨”与“兴寄”成为自此以后唐诗的两个重要质素。开一代诗风,为唐代诗歌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本文旨在从其倡导的“风骨”与“兴寄”的内涵入手,来探讨其创作理论和实践在唐诗学上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作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往往有自己的“接受模型”,并且得依靠一定的“接受模型”来创作。关于儿童文学创作的“接受模型”、儿童文学伤口的接受对象,目前的理论研究是比较模糊,这将导致儿童文学创作陷入误区,本文就此问题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5.
散文散论     
“全力搏兎” 灵活而不越轨,自由而有准绳,随意而又精粹,这是散文的特点,也是散文的优点,更是散文创作的难点。好的散义“譬如舟行大海之中,把舵未尝不定”。散文大师驾轻舟于生活大海之中,无论乘风疾行,还是随波荡漾,都能够按自己的目标前进,“行于所当行,  相似文献   

6.
李大钊的学主张有“先声说”,“为社会说”,“根基说”,“大众说”等要点,李大钊学创作的实绩表现在散,杂,诗歌等方面,李大钊艺思想和创作实践深受燕赵化的影响熏陶。  相似文献   

7.
刘承峰 《菏泽师专学报》2004,26(1):36-39,48
本文通过对一百多年以来对马建忠“散动”理论的研究成果的梳理分析,发现对同一个原点理论,不同的研究者却得出了互相矛盾的结论,本文试图通过对汉语和以英语为代表的西方语言的对比来揭示造成这一矛盾的真正原因。最终得出结论:汉语的动词系统和英语的动词系统是有着完整的对应关系的,更进一步,可以说马建忠的“散动”理论是他所具有的普遍语法观念的一个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8.
“意”与“笔”的关系一直都是中国古代绘画理论和绘画创作研究探讨的中心。从绘画创作的过程来看,张彦远所提出的“意在笔先”和“画尽意在”的命题,是对绘画创作过程之始、之终的概括和总结;除此之外,“意”与“笔”的关系贯穿于整个绘画创作的过程之中,即“意在笔中”,这是对绘画笔意论的补充和完善。  相似文献   

9.
流体饱和岩石超声速度频散的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给出在实验超声频率下储层砂岩样品“局部流”模型理论频散、Biot理论频散与实验总频散的定量关系。在低压情况下,实验总频散与Biot理论频散差异较大,Biot理论频散不足以解释实际频散结果;而作者所用“局部流”模型理论频散(已包括Biot理论频散)与实际结果符合较好;压力较高时,“局部流”模型频散以及总频散均会下降,这时Biot理论可以解释流体饱和速度变化。孔隙度较大样品在加压的过程中会出现主导频散机制的转换。造成以上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岩石中低面率塑性孔隙随压力的变化,而孔隙刚度的差异是“局部流”作用存在的基础。研究了不同孔隙流体对岩石速度频散的影响。流体粘度增加,实验总频散与“局部流”模型频散均有较大增加,而Biot理论频散变化不大。流体的粘度,以及岩石的渗透率在两种频散机制中所起的作用是相反的。  相似文献   

10.
在写景散文的教学中,教师应在因人施教和因文施教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充分地去体验写景散文“形散神聚”、“情文并茂”、“充满诗情画意”等特点,从而让学生阅读分析的过程中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产生创作冲动,及时进行模拟写作训练。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就会同时提高,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11.
作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往往有自己的“接受模型”,并且得依靠一定的“接受模型”来创作。关于儿童文学创作的“接受模型”、儿童文学作品的接受对象,目前的理论研究是比较模糊,这将导致儿童文学创作陷入误区,本文就此问题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2.
建构中国古代文学审美理论:动因和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提高“”的审美能力、“史”的认知能力、“论”的理解能力等方面阐述了建构中国古代学审美理论体系的动因,从注重古人创作和审美的实际、用今人的观点来透视、把定向观照和多向思维结合起来等方面探讨了建构这种理论的方法。目的在于使中国古代学理论的研究既有传统性又有现代性,既有本土性又有世界性。  相似文献   

13.
文章首先还山谷以诗人的本来面目,否定通行的认为山谷是政治家的说法;认为诗人无意参预党争,也并不否定王安石及其新法。诗人思想上规摹古人,以修心养性为本而韬光隐晦。其诗歌理论及创作也以规摹古人,修心养性为本,主张卓然独立的个性,将革新精神引入诗歌理论及创作,反对形式主义,认为诗生于情,要有为而作,并将感情升华进化到思想修养的较高层次。作者反对以“形式主义来评价黄氏的诗论及诗作,认为这是“完全错误的”。文章论述了黄氏论诗和作诗讲究立意,无意为诗而意已至讲求佳句,无一字无来处,讲求句法。字法,奇胎换骨,以故为新,以俗为雅,以物为人,讲究“打诨”等诸多方面,认为黄氏的理论和创作充满了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决排形式主义,文章分三大部分论述黄庭坚的思想和文学思想,及黄氏论诗的艺术。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今信息社会,莫道宏先生首次提出了“资讯绘画”的概念,把资讯绘画创作理念归结为和谐的目标、自由的思维、兼容的风格和解构的手段,并据此创作了一批获得广泛好评的资讯绘画作品。为了对“资讯绘画”这一新的创作理念和创作现象进行学理分析和学术评价,我们特开辟“资讯绘画笔谈”专栏,旨在拓展视野,激发思维,寻求绘画艺术理论的不断创新和绘画艺术实践的不断变革。  相似文献   

15.
深刻的哲理青春长驻,而诗歌中一些富于魅力和最深刻的东西也往往涵蕴在诗情与哲理交叉的区域。中国古典诗歌理论就很讲究诗的理趣,历代诗人在创作实践上把说理“带情韵以行”当作艺术上的一种追求,从《诗经》开始,直到当代毛泽东主席的诗词,几千年的古体诗歌创作给我们留下了无数情理兼具、情茂理精的优秀诗篇,受到读者深深的喜爱,以至谁都可以吟诵几首或几句理趣精妙的诗来。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与先秦爵制和南北朝唐宋散阶制度的比较,来探讨汉代禄秩制度的特点和倾向。先秦爵制与散阶制都属“品位”等级,独立于职位而以官员个人身分为本。汉代禄秩的“月俸”形式则与周代“稍食”相关,禄秩附丽于职位,居其职方有其秩,居其职则从其秩,具有以“职事”为中心的鲜明特征,这与秦汉“以吏治天下”的政治精神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7.
清代诗人郑板桥的诗歌理论及创作深受禅宗影响,其表现有二:第一,诗歌理论中提倡“大胆质疑”和“自性具足”;第二,诗歌创作中独特的意象选择和用字的大胆出新。  相似文献   

18.
续静 《科技信息》2007,(17):165
在分析当代散文创作差异的时候,可以用泰纳的“种族、时代、环境”三要素理论来阐释三地散文创作渊源。这样的视角可以为我们观察和总结此类文学现象和规律打开另一扇窗户。  相似文献   

19.
“发愤书”说与“自娱”说是古代作家创作最重要的两个动力论命题-在古代论史和学史上源远流长。二有不同的理论内涵,对学创作具有不同的功能作用。二既有共同点,又有相异处,都对古代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梁实秋与钱钟书是我国四十年代散定作的两位大家。感知相依、情理相融的体特征,机智幽默的行风格是其共同之处,而出身教育、创伤思想与个性的差异亦导致了他们不同的散风格,即洒脱容与、幽默雅谑与汪洋恣肆、谑而多虐。他们的幽默散创作于当时国势日危的背景之下,于政治意义上固无足取,但在审美意义上却具有超越时空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