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研究表明,体育隐蔽课程和体育显性课程是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体育隐蔽课程的实施包括体育物质文化的实施和体育精神文化的实施.有利于实施的三种教学方法是: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教学法和激励教学法.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问卷形式对新疆乌鲁木齐市三类学校体育隐蔽课程的物质文化要素和精神文化要素内容进行调查、分析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乌市重点中学体育隐蔽课程物质文化要素整体状况好于初级中学和完全中学,完全中学在这方面最为薄弱。然而重点中学的学生对体育隐蔽课程精神文化要素实施状况的满意度低于初级中学和完全中学学生。综合比较,初级中学学生对体育隐蔽课程内容要素实施现状的满意度好于完全中学和重点中学学生。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析体育隐蔽课程与显性课程的差异,探讨了体育隐蔽课程的内隐性,文化的多元性、相对稳定性、灵活多样性和结果的难预测性等特征,指出体育隐蔽课程对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大有裨益,并提出要重视高校体育隐蔽课程的文化教育价值,有意识地引导、实施;加强体育教师的师表作用,增强教师进行情感教育的意识;有意识地营造良好的学校及班级体育氛围;对体育隐蔽课程效果的评价和量化研究等建议.  相似文献   

4.
张天熙  张栋 《科技资讯》2007,(20):144-144
隐蔽课程研究是90年代从国外引进的一个崭新的研究课题,近几年来,在体育课程研究中则刚刚开始借助于隐蔽课程的研究理论来探讨体育隐蔽课程问题。体育隐蔽课程是指在学校范围内,按照教育目的和学校体育目标,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是经过规范设计的体育文化要素的整合。显性课程则是向学生传播有形的体育知识和基本技能,体育显性课程强调的是知识、技能在学生个性形成中的作用。体育隐蔽课强调的是情、意在学生个性形成中的作用,体育显性课是以具体的体育活动而存在,而体育隐蔽课则以各种有形或无形的载体而存在,促使学生将外在的影响因素转化为个体品质,是品质、行为和习惯的养成过程,体育显性课主要以学生的认识活动为主,在体育隐蔽课中学生的活动既包括认识活动,又包括非认识活动。在“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下,实现体育教学中实施隐性课程向显性过程转变,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谢公杰 《科技信息》2010,(10):267-267
学校体育隐蔽课程同显性体育课程一样,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二者共同构成了学校体育的全部。研究隐蔽课程意义重大,从构成来讲,影响体育隐蔽课程教育价值的因素有物质性因素、行为因素、制度性因素、精神文化因素。发挥体育隐蔽课程教育价值的原则有:长期性原则、创造性原则、重视活动原则、尊重学生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综合性原则。本文从影响因素及其原则出发,提出了五点发挥体育隐蔽课程最大教育价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当前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视角仅限于显著课程范围,对隐蔽课程关注不够,为此,本文以完整性教育论的角度,探讨了普通高校体育隐蔽课程的概念、特征.内容实施策略及其意义,以促进体育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  相似文献   

7.
通过文献资料、实践观察等研究方法对体育隐蔽课程与终身体育的关系、体育隐蔽课程对终身体育的价值进行了探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体育隐蔽课程的开发模式和开发路径. 体育隐蔽课程要实行"全域空间"的开发模式,在校内体育资源、校外体育资源、网络体育资源等方面进行课程开发.  相似文献   

8.
随着体育隐蔽课程研究的进展,越来越多的体育教师认识到了体育隐蔽课程的重要性.通过体育隐蔽课程的教学,可间接培养学生的体育感受、端正体育态度、认识体育价值.体育隐蔽课程教学的开展,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意识,培养积极向上和勇于奋斗的进取精神,并提升学生对体育显性课程的兴趣,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采用问卷调查法方法,对兰州市中学体育隐蔽课程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并对兰州市体育开展较好和教差两类学校体育隐蔽课程的开展进行了比较性分析.结果表明:体育隐蔽课程对中学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开展较好的学校体育隐蔽课程的设计较合理,反之亦然.总体上两类学校对体育隐蔽课程的内容缺乏科学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10.
随着体育隐蔽课程研究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体育教师认识到了体育隐蔽课程的重要性。体育隐蔽课程教育具有文化性、行为性、依附性等特点。这些特点,要求体育教师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高尚的敬业精神、较强的业务素质、一定的审美素质和良好的情感素质。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2006年国家级体育与健康高中课程骨干教师培训班61位学员进行新课程标准下教师教学行为变革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教龄不同、任教学校的不同、学历高低、教师的性别对教师观念、课堂教学行为、教学评价行为、教学研究行为及教师的关注等五个方面有显著性差异,体育教师教学行为的变革直接影响新课程的推进与实施。  相似文献   

12.
梳理《体育教学原则》的设计思路,廓清《体育教学原则》的新订理念、特点及设计思路,希望能在教学者与学习者之间展开《体育教学原则》的学习研究,架起一座集思广益的桥梁.借助其真理价值加快推进学校体育的建设,增大《体育教学原则》对体育课程实施的能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民办本科院校体育保健课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实际问题,采用问卷法、访谈法对安徽省4所民办本科院校体育保健课实施中面临的困境进行调查。结果显示,4所民办本科院校体育保健课实施中面临的主要困境是:(1)体育保健课教学管理制度不完善;(2)体育保健课程内容供给与学生需求不平衡;(3)学生选修体育保健课存在心理障碍;(4)师资力量与硬件设施难以满足教学需求。在对困境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体育保健班学生身体基本状况提出了具体针对性措施。  相似文献   

14.
在第三次全教会明确指出的“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指导下,根据新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精神,针对合校后,新建综合性大学多校区运转体育教学的现状与实际,以及普通大学公修体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具体问题,对郑州大学体育课程教学体系进行改革尝试与实践.经过四年的不断探索、研究与实验,逐渐形成了我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体育办学思路与教学观念是“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素质教育”;按照“一年级普修课;二年级专项课;三年级以上学生‘三自主’选修课;身体特殊学生开设康复保健课”的体育课程设置的原则,开设体育课程;利用体育课堂教学、课余群体活动的参与和浓厚的校园内外体育文化氛围,面向全体在校学生开展体育课程改革与实验,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达到全面培养学生体育意识、体育能力、体育习惯和体育文化素养,能够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大学体育课程培养之目标.  相似文献   

15.
在第三次全教会明确指出的“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指导下,根据新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精神,针对合校后,新建综合性大学多校区运转体育教学的现状与实际,以及普通大学公修体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具体问题,对郑州大学体育课程教学体系进行改革尝试与实践.经过四年的不断探索、研究与实验,逐渐形成了我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体育办学思路与教学观念是“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素质教育”;按照“一年级普修课;二年级专项课;三年级以上学生‘三自主’选修课;身体特殊学生开设康复保健课”的体育课程设置的原则,开设体育课程;利用体育课堂教学、课余群体活动的参与和浓厚的校园内外体育文化氛围,面向全体在校学生开展体育课程改革与实验,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达到全面培养学生体育意识、体育能力、体育习惯和体育文化素养,能够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大学体育课程培养之目标.  相似文献   

16.
高校体育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体育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同时也是高校教育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利用体育学科优势,加强对体育课程的改革,加强教师人文素质修养,建立多方面参与的高校体育运行机制,优化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等措施可以促进高校体育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高等学校体育课教学的指导思想、教材体系、教学结构、教学组织与教法、课程设置及教学质量的考核等方面作了探讨,提出了一些改革的措施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结合案例设计,对五育融合视域下体育课堂融合育人的内涵、教学策略及误区规避进行了研究。五育融合视域下体育课堂融合育人是指,以体育课堂教学为载体,融合德育、智育、美育、劳育等教育元素于其中,培育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活动。(2)教学策略:优化体育教学目标范式设计,创设渗透式教学目标;强化不同学科教学内容整合,形成嫁接式教学内容;创新体育教学模式联合使用,开展开放式教学实施;重视体育教学评价基本理论应用,开展结合式教学评价。(3)误区规避:体育课堂教学是融合育人的重要而非唯一载体;五育融合根据教情学情取舍而非刻意全部融合;体育课程的性质具有综合性特征但非综合课程;体育课堂教学要素无先后之分但应有主次之别。  相似文献   

19.
在第三次全教会明确指出的“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指导下,根据新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精神,针对合校后,新建综合性大学多校区运转体育教学的现状与实际,以及普通大学公修体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具体问题,对郑州大学体育课程教学体系进行改革尝试与实践.经过四年的不断探索、研究与实验,逐渐形成了我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体育办学思路与教学观念是“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素质教育”;按照“一年级普修课;二年级专项课;三年级以上学生‘三自主’选修课;身体特殊学生开设康复保健课”的体育课程设置的原则,开设体育课程;利用体育课堂教学、课余群体活动的参与和浓厚的校园内外体育文化氛围,面向全体在校学生开展体育课程改革与实验,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达到全面培养学生体育意识、体育能力、体育习惯和体育文化素养,能够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大学体育课程培养之目标.  相似文献   

20.
根据新《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的教学改革思想,以参加浙江师范大学体育选项课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进行随机抽样,并结合该校目前体育选项课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改善该校体育选项课教学的各项建议,希望能对该校的体育教学改革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