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建立了非共轭齿面鼓形齿联轴器的内外齿面方程,根据非共轭齿面的啮合条件进行了啮合状态的计算分析,得出了若干运动学分析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在对数螺旋线齿锥齿轮齿面形成及齿面方程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该齿轮啮合分析研究的数学模型,利用空间坐标变换及经典空间啮合理论的方法,确定了啮合齿面共轭接触点的相对速度,并通过对相互啮合两齿轮共轭节锥的节锥角间的关系分析,从而建立了齿轮副的啮合方程.所得到的研究结果丰富和完善了对数螺旋线齿锥齿轮啮合理论和传动原理的理论体系,为进一步进行齿轮共轭啮合关系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共轭曲线齿轮啮合管齿面的几何及接触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已有共轭曲线齿轮研究的基础上,对一种新型高性能共轭曲线齿面——啮合管齿面的几何及接触特性进行了分析。基于空间曲线三棱形模型定义了啮合管齿面压力角,并讨论了该压力角对轮齿齿廓及啮合等的影响;利用齿轮几何学原理分析了啮合管齿面不发生根切的一般条件,概述了啮合管齿面诱导法曲率及诱导短程挠率的一般计算方法;提出了新型啮合管齿面避免啮合及曲率干涉的理论及方法;综合考虑齿面啮合的特点及常规方法的复杂性,提出了一种基于共轭曲线计算啮合管齿面滑动率的方法,并论证了啮合管齿面啮合具有共轭继承性,揭示了齿面啮合的本质及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该啮合管齿面具有优良的几何及接触特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圆弧齿线双圆弧齿轮轮齿的形成原理和啮合特点,应用共轭齿面啮合原理和微分几何方法推导出其共轭齿面方程。  相似文献   

5.
对数螺旋线齿锥齿轮齿面的形成及传动原理(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空间双参数曲面族包络理论推导了对数螺旋线齿锥齿轮的共轭齿面方程,在此基础上详细分析了对数螺旋线齿锥齿轮齿轮副啮合过程中齿面上的啮合线和接触线,并借助将曲面接触问题转化为曲线接触问题的研究方式,对齿轮齿面形状、特性等进行了充分的论证,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对数螺旋线齿锥齿轮的共轭齿面也为对数螺旋曲面,从而进一步证明了该种新型齿轮传动应用于工程实际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弧齿锥齿轮加工原理出发,阐述了分阶式双圆弧等高齿弧齿锥齿轮副共轭齿面的形成原理,推导了该种齿形锥齿轮的啮合方程、接触线方程、啮合面方程以及具有通用形式的齿面方程,并分析了产形轮齿面曲率分布状况。  相似文献   

7.
应用一般的数学方法和共轭理论,对作者所建立的渐开线型涡旋齿型线修正方法进行了分析和证明.经过这种分析和证明,说明了这种方法的理论可靠性,同时介绍了一对涡旋齿在啮合中必然符合共轭关系的几种情况.用这种关系既可证明一对现有的涡旋齿面能否正确啮合,也可利用这种关系设计出新的线型.  相似文献   

8.
交错轴圆柱端面齿盘共轭齿面的数值计算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提出了一种简单且精确的端面齿盘齿面数值计算方法,可用简单的直线和平面曲面段变点的求取,来代替复杂的啮合方程、过渡曲线方程的推导和求解。该方法只需圆柱齿轮参数、偏置距和传动比,就可以同时完成共轭齿面和过渡曲面的精确计算,并得到圆柱齿轮和齿盘啮合的瞬时接触线。通过对瞬时接触线的图形显示和分析,该方法可以优化设计参数,将空间共轭曲面的求解转化为平面曲线的计算,无原理误差,且简明、易于实现。  相似文献   

9.
基于数字化共轭曲面理论的数字齿面共轭求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数字化共轭曲面理论和方法,根据啮合传动的规律,应用自行研制开发的共轭曲面求解软件Conjugater1.0.对直齿面和鼓形齿面的数字化共轭曲面求解分别进行了研究.可为各种齿轮的数字化啮合分析、模拟仿真以及数字加工技术提供理论和技术分析参考.  相似文献   

10.
针对双圆弧齿廓参数表征量多、圆弧尺度与设计参数关联度低的不足,提出一种根据柔轮齿与刚轮齿的相对运动特征设计双圆弧谐波齿廓的方法.首先,根据工况参数与柔轮中线变形曲线函数特征,分别在固定刚轮与固定柔轮两种形式下分析柔轮齿廓公切点的运动轨迹,提取其最大切向位移量作为齿顶圆弧的参数特征,并建立齿顶齿廓连续共轭条件及设计公切点倾角;在此基础上,根据给定的齿厚比与分度圆,分析切向位移量系数与公切线倾角对共轭啮合区间的影响,并结合连续共轭条件遴选合理的齿廓重要参数.其次,结合算例分析了传动比分别为80和100时柔轮齿与刚轮齿的啮合状态及性能,结果显示共轭齿廓能够实现连续啮合且不存在干涉.最后,结合有限元仿真校验齿廓啮合特性,结果表明:共轭存在角度为68.31°、单侧共轭齿对数为37对、啮合侧隙最大值小于10μm,有限元仿真与数值算例分析结果基本吻合,验证了本文设计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系统地研究了短幅内摆线型单螺杆式水力机械的平面啮合和空间啮合理论,推导了螺杆和衬套的曲面方程,讨论了其啮合特征,对螺杆-衬套副的密封原理也进行了分析。本文所得的结论对于该型单螺杆式水力机械的设计计算和加工制造,都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减小齿轮传动误差波动的渐开线直齿轮廓修形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理论渐开线直齿轮修形减振为目的,分析减小齿轮传动误差波动,啮合齿对齿廓综合修形参数应满足的几何条件;给出恒定设计载荷条件下,保持齿轮传动误差为定值齿廓修形参数的计算方法;动态计算结果表明,用该方法所获得的修形齿轮具有较好的减振效果。  相似文献   

13.
单螺杆压缩机齿型的多圆柱包络原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提高单螺杆压缩机的耐磨与密封性能,结合单螺杆压缩机多直线包络及单圆柱包络原理,根据"多段啮合、分散磨损"提高星轮寿命的设计方法,提出了单螺杆压缩机的多圆柱包络啮合副,并给出其型线方程.采用这种新型线能使啮合副中的啮合点在整个星轮齿面上均匀移动,克服了国内外现有单螺杆压缩机啮合副星轮齿面上只有一条棱线接触、啮合副易磨损的致命缺陷.这种啮合副能大幅减小星轮磨损,提高单螺杆压缩机的寿命与容积效率,增加机器的运行可靠性,并且可采用铣削法加工,加工效率高,精度容易控制.  相似文献   

14.
双压力角非对称齿轮传动接触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推导出双压力角非对称齿轮在单、双齿啮合上、下界点和节点的综合曲率半径和齿面接触应力的计算公式,并用解析法对给定参数进行计算. 用Autolisp语言开发了非对称与对称齿轮全齿模型的参数化设计程序,将生成的全齿模型导入ANSYS进行有限元分析. 两种方法均得出非对称齿轮能有效提高轮齿齿面接触强度的结论. 揭示了由于时变啮合刚度以及啮合点曲率半径的影响,齿面接触应力在一个啮合周期的变化规律,同时对两种方法的结果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5.
基于VisualC++6.0,编制程序对摆线齿轮的齿形进行优化设计,改善了摆线齿轮的啮合状态,并计算出摆线齿轮和环板的多齿啮合情况、齿面接触状态等;可以初步判断减速器基本尺寸的合理性,提高了设计效率,实现了传统的机械设计不能完成的设计计算,减少了样机制造成本,同时本系统利用OpenGL丰富的图形API接口,模拟了传动的动态运动情况,直观动态地观察行星传动的啮合情况及运动情况·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在不同支承情况下链轮齿宽与传动链片齿宽,链轮齿顶高度与侧链片凹口高度,链轮轮缘直径与侧链片趾部高度链轮齿槽角与传动链片楔角四对参数偏差对啮合传动影响。它们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与锯链节距偏差的影响相似。  相似文献   

17.
提出了用于珩磨螺旋锥齿轮的非正交珩磨轮节锥面的设计方法,通过调整节锥面切点到珩磨轮轴线的距离,保证了节锥面之间的相对速度恰好沿着齿长方向,通过对诱导法曲率和珩磨轮上与齿面有效工作区对应点到珩磨轮面锥的距离的计算,保证了齿面上的有效工作区域全部落在啮合界限以内.构造了珩磨轮优化设计的目标函数,提出了基于珩磨轮齿数以及节锥面公法线和与珩磨轮及被珩磨齿轮的轴线平行的平面的夹角的珩磨轮双参数优化方法,并给出了计算实例,计算实例表明,本文给出的珩磨轮优化设计方法可以满足工业需求.  相似文献   

18.
结合齿轮啮合定理,给出了实现预期传动特性函数的端曲面齿轮副节曲线和齿形的通用设计方法,以满足不同应用需求.基于端曲面齿轮副的复杂运动形式和应用场合,根据空间坐标变换理论,推导出端曲面齿轮副传动比、轴向移动速度,建立齿面滑移速度方程,并针对各轮齿及其齿面参数进行分析,讨论了端曲面齿轮副齿面滑移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端曲面齿轮齿面滑移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随着齿高的变化而变化,且在半个转动周期内,各齿的滑移特性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9.
对大模数内齿轮球形滚刀的一种齿形进行啮合理论分析,求出滚刀加工出来内齿轮的齿形,然后与标准内齿轮的齿形比较,结果表明:该齿形的滚刀加工的内齿轮能满足要求。  相似文献   

20.
谐波传动轮齿齿廓对装置啮合性能具有显著影响.为提高谐波传动的啮合性能,采用公切线式双圆弧齿廓作为柔轮齿廓,基于改进运动学理论计算双圆弧齿廓谐波传动共轭区域、共轭齿廓,并采用最小二乘拟合方法对理论共轭齿廓进行圆弧拟合;利用MATLAB对谐波传动侧隙、重合度、装配变形、运动轨迹等进行仿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双圆弧谐波传动轮齿啮合连续、啮合点不断改变,且存在"双共轭"现象,理论啮合弧长为109.3mm,重合度达到69.03,啮合性能显著优于传统渐开线齿廓谐波传动,并且优选径向变形量系数是消除谐波传动啮合干涉的重要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