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3 毫秒
1.
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堆内容正确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诗歌是内容与形式高度融合的有机统一体,诗歌翻译甚为困难,要在翻译过程中保留原作的风韵,译者应从格律、音韵和文字结构等几个角度将形式美在诗歌翻译过程中加以保留。  相似文献   

2.
陈寅恪除在历史、语言学方面有极高的造诣外,他的旧体诗也写得很有特色。在对中国古典诗歌的传承上,他与杜甫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借鉴不仅限于形式上的学习,更多的是得其忧国忧民的精神和悲天悯人的情怀,尤其值得重视的是杜甫的时空意识对陈寅恪的影响,铸就了陈寅恪诗歌深邃阔大的品格。  相似文献   

3.
韵文新书架     
蒋寅编译《日本学者中国诗学论集》于2008年8月由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出版。这部论集是根据蒋寅教授历年翻译的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古典诗歌的论文编选的,十七篇文章大致按内容分为三组:第一组是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宏观论述,第二组是有关诗歌史或诗人研究的专论,第三组是关于诗歌意象和语词的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4.
翻译问题自始自终都是意义和表达的问题。但同一概念,用不同语言表达,其方式可以很不相同。本文论述的是翻译中反说法,它是指重组原语部分信息的表层形式,从原语不同甚至相反的角度来传达与原文等值的信息。由于原语与泽语在文化方面存在着认知和思维习惯上的差异,这些差异必然反映到语言上来,诉诸子语言表达。因此,译者不能过分地拘泥于原文形式和结构,而是要遵循语言服从思想,形式服从内容的原则,确定原文有关成分的意义性质,从不同甚至相反的视点对意义特征进行分析,进而灵活、准确地运用译入语语言的转换把意义表达出来。反…  相似文献   

5.
电影片名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影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之一,而片名是一部电影的浓缩和灵魂所在,它的翻译在文化交流和传递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电影片名的翻译会不可避免地遇到语言及文化的差异,很难实现源语和译入语的对等。灵活恰当地使用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理论,就能达到既体现异域文化又符合译入语观众审美情趣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在英语专业高年级的翻译课及诗歌欣赏课上,我们都很推崇许渊冲先生等编写的《唐诗三百首新译》,因而把它当作辅导教材。许渊冲先生所译的《乌衣巷》使我们看出了跨文化翻译之不易,看到译文与原文之间的差异。我们在教学中对唐诗英译传神达义之艰难深有感触,对两种不同的语言文化的表达形式之差异有如下体会,试与许先生商榷。“朱雀桥边野草花,身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唐朝诗人刘禹锡通过乌巷居民的变化抒写古今盛衰的感慨。许渊冲先生将其英译为:TheStreetofMansionsBytheBridgeofRedBirdsrankgrasses…  相似文献   

7.
汉语与英语在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汉英翻译中能否把两种语言的差异统一起来是译作成功与否的关键。英语要求形式上的严整,汉语则不要求处处做到形式上的严整,只要意思表达清楚即可,在汉语中,有的句子省略了行为主体,这在语法上称之为无主句。在汉语科技文献中,常出现无主句。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诗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是中国文学艺术的精华所在,它的底蕴深厚,魅力无穷,即使极力推崇西方文学、极欲打倒传统的新潮派诗人,也仍旧摆脱不了传统诗词的影响。因此,近百年来中华诗词在顽强地坚守,在曲折中前进,不断有杰出诗家和优秀作品问世。中华诗词事实上已经成为与时俱进的新诗词,包括古风、歌行、律诗、绝句、词、散曲,这些古老的形式,都焕发了新的生机,足可与自由体的新诗争芳斗艳。广大诗人可以用自己适宜的表达方式,去创作反映新时代新生活的各种体式的诗歌作品。重新确认中华诗词在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已成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9.
初盛唐之交,陈元光《龙湖集》在诗歌题材、审美趣味、诗歌风格等方面均有所突破。《龙湖集》记载了诗人在闽地真实的生活经历和感受,对于以想象为特征的初唐边塞诗歌,是一种题材的发展。《龙湖集》出现了由雅趋俗的审羡变化,在诗歌当中展现闽南一带人民淳朴的民风,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从而开拓了诗歌视野。《龙湖集》与初唐宫廷浮弱的文风不同,展现了清新刚健的新诗风。《龙湖集》是“盛唐之音的前奏曲”。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翻译主体、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研究倍受关注,这是因为它们是翻译研究的基本问题。鉴于翻译主体的相关问题有其深层的哲学渊源。从哲学思辨观的角度出发来探讨翻译主体、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问题。可以提供一个较为全面的分析视野。  相似文献   

11.
在语言的诸多功能中,美学功能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它的实质是语言的形式特征本身所承担的意义功能.美学功能的发掘和再现对翻译尤其是文学作品的翻译常常十分关键,传统翻译理念却往往因过于强调译文的自然流畅而忽略对它的表现,或惯以本土的语言成规来压制外来文本诗学能量的释放.对语言形式本身深入的语言学和诗学审视,有助于全面地表现原作的艺术价值,并实现翻译活动更深远的文化使命.  相似文献   

12.
《续诗品》在袁枚性灵说体系中有重要的地位,它的创作是为了力纠当时诗坛只推崇单一风格的弊病。《续诗品》的确详细地论述了作诗之法;但其中也蕴含丰富的关于诗歌审美品评方面的内容,这在以前的研究中是不被重视的。在提倡诗歌风格多样化的同时,《续诗品》认为只有具备真情、雅致、空灵与韵味的诗才是优秀的诗歌。  相似文献   

13.
韵,是诗歌区别于其它文学体裁的重要标志。因此,对始初诗歌的确定和以后文学体裁的分类都以此作为依据。在此前提下学界论证了人类最早的文学形式是诗歌,汉民族第一部诗歌选集是《诗经》。《诗经》韵式灵活自由,不拘一格,它有五种主要韵式——富韵式、密韵式、中韵式、疏韵式、易韵式。陈第说:"毛诗之韵,动于天机,不费雕刻,难与后世同日而论矣。"(《毛诗古音考》)不同的韵式有不同的存在状态,不同的存在状态有不同的韵律效应,以及不同的韵律效应所揭示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4.
张洁 《漳州师院学报》2004,18(3):106-110
新闻标题是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吸引读者注意力的关键.透析英语报刊中新闻标题的功能、结构和特点,才能以最简明扼要的形式向读者揭示新闻的主要内容.新闻标题的翻译在整篇新闻的翻译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笔者拟对英语报刊的新闻标题及其翻译加以探讨和论述.  相似文献   

15.
宋末元初,大量华化的西域诗人深受汉文化的濡染,并以此为背景创作大量诗歌抒情言志。蒲寿宬乃华化较深的穆斯林,其以水为主题的诗歌在其诗歌创作中占有相当比例。诗人在这些诗歌中表达了自己崇尚节操、洁身自好的本心。蒲寿宬咏水诗歌的艺术形式亦丰富多样,师法多家、博采众长,并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貌。蒲寿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接受与传播,更是促进了宋末元初文化的交融,这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以及少数民族文学史上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从接受美学和读者批评的角度探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进行再创造的根源、过程和体现,就会发现翻译并非如争议所说的那样是简单的复制。首先创造的根源在于翻译的本质,即翻译是一种信息的传播,是一种跨文化跨语际的交际活动,是技巧再现加文化再现;其次,翻译过程是译者和文本互动产生的结果,其中再创造须以文本为基础,而不是随意纂改;再次,阅读前的心理关注、审美期待、阅读中文本意义的再创和重建以及翻译中的文本重构共同形成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进行再创造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7.
翻译过程中“忠实”与“通顺”要兼而顾之,这在理论上说简单易懂,然而在翻译实践中,如何处理两者的关系却十分不易.提出翻译过程中有“愚忠”与“明忠”之分.“愚忠”是“死译”、“硬译”之法,会导致受众阅读过程不愉快、误读、产品滞销等不良后果,甚至会严重影响外宣实效.“明忠”则指在充分考虑译入语受众接受能力的情况下忠实于原文形式并完美传递原文信息,或者在译入语生硬或受众无法接受的情况下采用忠实原文意义的翻译方法.译者要消除“愚忠”坚持“明忠”.  相似文献   

18.
苏颋是初盛唐之交的重要诗人,他和闻名于时的张说一起被誉为“燕许大手笔”。其入蜀诗是指他被罢相后,远赴益州期间所作的诗歌,由于暂时脱离了宫廷环境,这些诗歌写得纯净、流利、有所兴寄,体现了初盛唐诗歌交替转换的痕迹,跃动着文学新变的因素。  相似文献   

19.
本从翻译实践的视角,对当前高校英语翻译教学中的专业设置,教师配备,翻译观念等各方面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和反思,指出外企内部的英语翻译具有自己独有的特点和规律性,并极力倡导英语翻译的教学与研究与中国现实的翻译实践需求的密切结合。这对当前高校英语教学和研究,以及有志从事翻译工作的广大英语专业学生的自我定位和方向调整,有着较为实际的借鉴意义的。  相似文献   

20.
虽植根于传统的土壤中,道安的“五失本”抓住了涉及翻译的直译与意译、质直与丽、质与量的矛盾和统一;“三不易”涉及了翻译活动的主体性问题,是系统的、辩证的、先进的中国传统译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