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九龄,唐代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是开元唐玄宗朝贤相,又是一位著名的盛唐诗人。《全唐诗》第二册四十七至四十九卷中收集了他的诗作将近二百首,《全唐诗补》也增收了他的几首诗,《文苑英华》除收集他一些诗外,还收集了他两首赋。他的诗作以《感遇十二首》、《杂诗五首》、咏史、咏怀诗等政治抒情诗为主,也写有许多山水纪行诗、送别诗、  相似文献   

2.
虚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绝句的作者是唐代名诗人王维(701—761),诗题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作者年十七。时逢重阳佳节,作者独游长安、洛阳,未能回故乡—华山以东(不是今山东省)的蒲(今山西永济县)和亲人团聚。思乡思亲,满怀愁绪,因而借诗咏怀。  相似文献   

3.
五代吴越时杭州慧日永明寺(即今南屏净慈寺)的住持智觉禅师延寿(904—975),平生著述很多,成书于延寿死后不久的《景德传灯录》说他曾著“诗偈赋咏凡千万言,播于海外”。可惜的是我们在《全唐诗》里竟找不到他的作品,仅《全唐诗外编》(上)辑录其《闲居》诗一首。延寿当年写的那么多诗到哪里去了呢?时过千余年,亡佚殆尽的可能性是  相似文献   

4.
张九龄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广东韶州曲江人。开元二十一年(733)任丞相,是唐代著名诗人。开元二十四年(736)为李林甫排挤,罢相。他有《感遇诗》以及《望月怀远》等名篇,至今腊灸人口,传诵不绝。据《长汀县志》载,他年青未达时,为寻晤其弟张九皋,曾客寓汀州地,并有《题谢公楼》诗一首:  相似文献   

5.
二、宋元时期许光四首许光,字觉之。《始兴县志》、《英德县志》、《连州志》作许彦先,《南雄府志》误作许彦光。始兴人。天圣三年(1025)进士,累官殿中丞,迁广东转运(副)使。南宋祝穆《方舆胜览》载有“元祐(1086—1094年)间许觉之诗”;潜研堂《金石文跋尾》又载其元祐二年(1087)知随州,均属误记。《南雄府志》、《始兴县志》都说许彦先素有文名,深明《易》学,尤工书法。《粤诗搜逸》载其诗八首。今据《广东通志》、《英德县志》、《连州志》及《方舆胜览》,录许光诗五首.  相似文献   

6.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自注:柳子厚,晋之谢灵运;陶渊明,唐之白乐天.〔集笺〕一语天然万古新严羽《沧浪诗话》渊明之诗质而自然.王韶生《元遗山论诗三十首笺释》(以下简称《笺释》)《朱子类语》曰;“陶渊明诗平淡出于自然,后人学他平淡,便相去远矣.”(香港《崇基学报》1955年第5卷第2期)何三本《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笺证》(以下简称《笺证》)葛立方《韵语阳秋》曰;“陶渊明、谢眺诗,皆平淡而有思致,非后  相似文献   

7.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目, 总把新桃换旧符。 宋·王安石《元日》 《元日》(一本作《除日》)是王安石诗集中一首颇具有特色的七绝。它描绘了一幅春风骀荡,旭日明丽,爆竹声声,千家万户喜气洋洋地更换桃符的迎春图景,诗中充满了除旧布新、欢欣鼓舞的激情。 这首诗大约写于王安石推行新法取得初步成果之时。  相似文献   

8.
李商隐诗以《无题》名者一十六首;《蝶》诗之二、三,胡氏《戊签》作《无题》;又洪氏《万首绝句》于《留赠畏之》之二、三,亦作《无题》:总二十首。实则商隐之《无题》诗应多于此数。“其摘首二字为题,如《碧城》、《锦瑟》诸篇,亦同此例。”(《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李集中以篇首二字为题者计三十七首,除以地名为题及题意自明者,余  相似文献   

9.
文章对刘禹锡《竹枝词》 (一首 )的六种英文译诗 ,从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两方面进行评价 ,探讨其优劣得失 ,并评出一首最佳诗译 ,以说明译事之难。  相似文献   

10.
曹豳是南宋后期一位著名作家。刘克庄称赞他的诗说:“古风调鬯,流丽得元(稹)、白(居易)之意;律诗精切,帖妥拍姚(合)、贾(岛)之肩。非若小家数然”。《千家诗》中他的《春暮》,数百年来脍炙人口,妇孺皆知。今天他的诗虽留传不多,但仍散见于宋人的《梅(石间)诗话》、《诗林万选》、《齐东野语》以及清人的《宋诗记事》。他的词也写得很好,虽只残存两首,既见录于宋代的《中兴以来绝妙词选》和《庶斋老学丛读》,今天除收入《全宋词》外,又分别被选进《唐宋词选》和《宋词纪事》。在宋代词人如林,词作近两万首的盛况下,是难能可贵的。这些都说明他在今天仍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关于唐诗《渡桑乾》的作者问题,大都认为是贾岛的作品,后来注释唐诗的人也均从此说。刘逸生先生所著的《唐诗小札》(修订本)一书,也持这种说法。我认为《渡桑乾》不是贾岛的作品,应该是刘皂的作品。理由如下:(一)刘皂是唐代咸阳(今陕西成阳县附近)人,“归心日夜忆咸阳“一句中的“咸阳”是他的故乡,与他的生平联系得上。(二)《全唐诗》存其五首诗,诗的语言和风格皆与《渡桑乾》诗象似。(三)在《全唐诗》中《渡桑乾》诗名为《旅次朔方》,作者为刘皂。当时编辑《元和御览诗集》的主编是令狐楚,他的年龄比刘皂大,他们之间有过交往。当  相似文献   

12.
(一) 《粤西诗载》是清人汪森于康熙年间编成的历代有关广西的诗歌总集。共分二十四卷,收辑自汉至明各体诗歌二千九百六十五首,附词一卷四十五首,可谓洋洋大观,是一部极为重要的广西地方史文献典籍。编者汪森,字晋贤,号碧巢,生于清顺治十年(1653年)卒于雍正元年(1723年)。《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粤西诗载提要》认为“森,嘉兴人”近人叶恭绰先生《全清词钞》汪森小传也说“汪森……浙江桐乡人”但这都是不准确的。据汪森《词综序》及  相似文献   

13.
本文是对友竹《李白三到万州南浦县问题质疑》答辩之答辩,认为李白长流夜郎途中是否到过万州,关键是如何理解李白的《窜夜郎于乌江留别宗十六璟》、《春于南浦送陈郎将归衡岳并序》和《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二首》三首诗。就第一首诗来看,经考证李白时代涪陵的乌江并不叫乌江,而九江确有一条支流叫乌江,因而该诗的乌江应指九江的乌江。就第二首诗来看,经仔细推敲,“春于南浦”中的“南浦”也以指武昌城南的南浦为宜。就第三首诗来看,经认真分析,该诗作于江夏一带,上三峡,南平(渝州)的可能性同时存在,还难以最后确定。  相似文献   

14.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色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是王维写的一首春日送别的诗。这首诗,后因谱入乐府,取首句“渭城”二字作《渭城曲》。刘禹锡《与歌者何勘》诗云:“旧人惟有何勘(kan)在,更与殷勤唱渭城。”就是指此。诗题一作《赠别》《阳关曲》或《阳关三叠》。白居易《对酒》诗云:“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又《晚春欲携酒寻沈四著作》诗云:“最忆阳关唱,珍珠一串歌。”李商隐在《赠歌妓》诗中,也有“断肠声里唱阳关”的诗句。由此可见,这首诗一经谱成乐章以后,就成为社会上流行的歌辞,也是别席离筵的绝唱。由于乐曲的广泛流传,“阳关三叠”,也就成为人所共知的名作。就诗论诗,它也是不可多得的出色作品。  相似文献   

15.
让学生说     
在《被子植物的一生》教学过程中,有位教师引用了白居易的诗《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让学生描述了诗的大致意思,然后师问:“这首涛仅仅表达了这个意思吗?”  相似文献   

16.
王之涣(六八八——七四二),字季凌,并州(今山西省太原市及其附近地区)人。官文郡文安县(今河北省文安县)尉。他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和高适、王昌龄齐名,可惜其作品“流落人间者,太山一毫毛”,《全唐诗》仅存六首。他的诗善于“歌从军,吟出塞”,《凉州词》就是“传乎乐章,布在人口”的名作。  相似文献   

17.
《全宋诗》收录柳应辰诗三首,其中《石角山》一首为同僚的和诗,系误收。另在湖南浯溪石刻中,迄今尚保留一首无题石刻,为柳应辰真迹。又在明刻孤本黄焯《朝阳岩集》中,载有一首配图的《默题》诗,作者姓氏不详,考证当为柳应辰所作。二诗陈新《全宋诗订补》未补。今为之补遗,计所见柳应辰诗,剔除一首,补遗二首,共存四首。  相似文献   

18.
《全唐诗》卷三六八有崔护《郡斋三月下旬作》诗一首:“春事吕已歇,池塘旷幽寻。残红披独坠,嫩绿间浅深。偃仰卷芳褥,顾步爱新阴。谋春未及竟,夏初遽见侵。”《全唐诗》卷四七九张又新名下亦收该诗(题同),仅异二字:“嫩”作“初”,“卷”作“倦”。据此,诗作者应在崔、张两人之中。不料,《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1169页说此诗是谢灵运在温所作,题为《读书斋诗》。逯钦立先生所据是光绪八年(1881)《永嘉县志》卷二十一,较《全唐诗》晚170多年,一般应以《全唐书》为准。不过,这首《读书斋诗》还可找到更早的出处:明末清初永嘉人周天锡曾编过一本专收外地人在温诗作的《慎江诗类》,完成于康熙十九年(1680),手抄本共六卷,原藏玉海楼,温州市图书馆今藏有黄群敬乡楼、永嘉乡著会等几种抄本。其卷一收谢灵运诗二十七  相似文献   

19.
北村的《诗八首》展示了基督信仰的向往、感动、苦难、赞美、弃绝、救赎、平安、前行的八个历程,在一个无法抒情的时代,抒发了一种真挚的信仰和情感。对基督信仰的真实体会使得北村赋予了《诗八首》非凡的内涵和超越的向度以及心灵的幸福和灵魂的大美。《诗八首》导引了一种生命,即人心的纯正与美好。北村把信仰生命和诗歌创作结合在一起,《诗八首》是信仰中被释放的心灵的成熟、自由之歌,是重生的心灵在湛蓝的天空诞生出的精致的赞美。  相似文献   

20.
今年四月廿八日,《文学报》刊载了一篇《艾青写〈大堰河〉》的短文,文中说:“一九三二年,中国诗坛上发表了一篇轰动一时的诗歌《大堰河》。这是诗人第一次用艾青这个笔名发表的诗作。”笔者认为这一看法与客观实际很难吻合,值得商榷。 一九三二年,著名诗人在左联刊物《北斗》上发表的第一首诗是《会合》,不是《大堰河》。同年七月,反动当局以莫须有的罪名将诗人逮捕入狱。在狱中,他写了不少的诗歌,带自传性质的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就是其中的一首,发表的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