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谢灵运在永嘉的时间不长,“在郡一周,称疾去职”(《宋书》卷六七《谢灵运传》,以下简称“本传”),却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尤其是对风景名胜的真实自然作具体刻划的山水纪游诗,不仅数量占这位“山水诗鼻祖”流传至今的山水诗作的一半以上,而且名作迭出,说谢灵运山水诗的精华主要在于永嘉并不过分。含咀英华,谢诗之味异于初涩而后清之  相似文献   

2.
张九龄,唐代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是开元唐玄宗朝贤相,又是一位著名的盛唐诗人。《全唐诗》第二册四十七至四十九卷中收集了他的诗作将近二百首,《全唐诗补》也增收了他的几首诗,《文苑英华》除收集他一些诗外,还收集了他两首赋。他的诗作以《感遇十二首》、《杂诗五首》、咏史、咏怀诗等政治抒情诗为主,也写有许多山水纪行诗、送别诗、  相似文献   

3.
晚唐仕人章孝标(桐庐人,曾任秘书省正字、试大理评事),曾写一首关于“饶州”的诗:《送张使君赴饶州》。诗云:饶阳因富得州名,不独农桑别有营。日暖提筐依茗树,天阴抱酒入银坑。江塞鱼动枪旗影,山晚云和鼓角声。太守能诗兼爱静,西楼见月几篇成。(载《全唐诗》卷506页)  相似文献   

4.
禅宗文献《景德传灯录》(以下简称《灯录》)中保存了为数不少的唐五代佚诗。除了《一钵歌》已被童养年先生从《鉴诫录》辑入《全唐诗外编》外,其它作品至今还未引起人们的注意。《灯录》第二十九、三十两卷内诗歌作者的署名,大都采用别名、别号,而古代和尚的别名有好几个人相同的情况(如文中的“石头和尚”、“腾腾和尚”等),给确定作者带了不少困难。《灯录》成书于宋真宗景德年间(1004—1007),①里面不可避免地收入北宋初的材料,如卷三十《坐禅箴》作者“杭州五云和尚”(五云山华严道场志逢)。就是由五代而入宋(908—985)的人。根据《全唐诗》收诗体例,由五代而入宋者,只收其作于  相似文献   

5.
《全唐诗》所收许浑诗《颍州从事西湖亭燕饯》是研究许浑早年行迹的重要依据。而《夹注名贤十抄诗》与《文苑英华》所收此诗题目“颍州”作“颍川”,结合诗文中关于许州西湖和许浑早年行迹的记载,可以断定《全唐诗》所收此诗颍州应是颍川的讹误。  相似文献   

6.
高适的《燕歌行》诗前有序曰:“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文苑英华》、《全唐诗》“元戎”作“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这就引起了研究者对诗歌所感“征戍之事”的针对性的讨论,有的认为专咏张守珪,有的认为讽刺安禄山,总之,如清人陈沆所说:“非泛咏边塞也”(《诗比兴笺》卷三)。笔者认为,此诗并不因某人某事而发,恰恰是一篇“泛咏边塞”之作。  相似文献   

7.
《凌朝浮江旅思》:“太清上初日,春水送孤舟。山远疑无树,潮平似不流。岸花开且落,江乌没还浮。羁望伤千里,长歌遗《回愁》”。此篇《唐诗纪事》卷四和卷九、《全唐诗》卷三九和卷四六于马周、韦承庆名下并载。宋尤袤《全唐诗话》卷一及多数选本、诗话均作马周诗。清孙涛《全唐诗话续编》卷下“韦承庆”下云:“《凌朝浮江旅思》一首,《唐诗》载为承庆作,尤遂初(袤)载为民周作,未知孰  相似文献   

8.
想要查找某个唐人有多少诗作,最好的参考书当推张忱石编的《全唐诗作者索引》(中华书局1983年版)。不但编制较细,而且时加考订,“发现《全唐诗》等所收作者有疑误者,则作注说明之“(见《凡例》)。可是,这本索引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我们在使用时不能不加以注意。譬如该索引于郑说名下系诗四处,前三处皆为联句,分别见平装本《全见诗》第22册第8887、8934、8940页。郑说名下注曰:“太常寺奉礼郎”,同作者有清昼(即诗僧皎然)、皇甫曾(时官待御),齐翔(名下注云:“前吏部郎中,兼括州刺史”)等人。皎然是唐肃宗、代宗、德宗年间的著名诗僧。皇甫曾是天宝十二载(753)进士,据傅  相似文献   

9.
(1)南诏骠信与清平官赵叔达“星回节”唱和诗(下简称“唱和诗”),见《太平广见》483卷“南诏”条,诗出《玉(奚谷)编事》、《锦绣万花谷》和《全唐诗》等书。下引《太平广记》,文中有小字夹注者,今用()号标出,全文如下。  相似文献   

10.
笔者曾就中华书局1982年7月版《全唐诗外编》所收“逸诗”进行过全面查证,一九八五年于本学报第二期发表查证文字的一部分,另一部分为篇幅所限,当时未能同时刊出。前不久,学报主编同志找我要这部分未刊文字,感激之余,于草稿堆中寻出旧稿,重新录出,聊完文债。因是续作,所以一仍旧题。 《全唐诗外编》所收逸诗,致误原因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辑者查检不细,《全唐诗》原卷下存而辑者误以其逸;一是其人之诗被《全唐诗》编者据某种材料收入他人卷中,辑者不察,却据另一些材料误以其逸;一是其诗实为某人之诗,辑  相似文献   

11.
位于浙江南部的温州(水嘉),从南宋时起就是戏剧盛行的地方,曾有温州杂剧、永嘉杂剧之称。明祝允明的《猥谈》中说:“南戏出于宣和之后,南渡之际,谓之温州戏剧。予见旧牒,其时有赵闳夫榜禁,颇述名目,如《赵贞女蔡二郎》等,亦不甚多。”明叶子奇《草木子》卷四中记有“俳优戏文,始于《王魁》。永嘉人作之。”认为南戏创始于永嘉。又,明徐渭《南词叙录》也提出了以下说法,认为南戏于宋的光宗朝(一一九○-一一九四)为永嘉人所作,并列举《赵贞女》《王魁》二种名目。此外,还认为3监觞于宣和间(一一一九-一一二五),南渡后被称为永嘉杂剧。  相似文献   

12.
《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是一首家喻户晓的名作,宋诗选本无不见录。但是关于它的作者(1)是林升,抑或林外?(2)林升是临安人,抑或平阳人?诸选本注解不一,令读者致疑,很有加以分辨的必要。兹就所见,作一探本求源之考证。此诗首见宋末谢枋得编选的《千家涛》,署名林升。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卷二《帝  相似文献   

13.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自注:柳子厚,晋之谢灵运;陶渊明,唐之白乐天.〔集笺〕一语天然万古新严羽《沧浪诗话》渊明之诗质而自然.王韶生《元遗山论诗三十首笺释》(以下简称《笺释》)《朱子类语》曰;“陶渊明诗平淡出于自然,后人学他平淡,便相去远矣.”(香港《崇基学报》1955年第5卷第2期)何三本《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笺证》(以下简称《笺证》)葛立方《韵语阳秋》曰;“陶渊明、谢眺诗,皆平淡而有思致,非后  相似文献   

14.
】《谢眺与李白研究》一书的编者作者们,基于对李白诗作《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小谢”的误释,大做李白与谢眺关系如何如何的文章。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论证其错误:1从李白作品所涉谢眺者看,没有一首是李白以谢眺自拟;2从李白的思想抱负看,他也绝不会以谢眺自拟;3从李白的行文习惯看,他从不以大小谢指谢灵运和谢眺,更不以之谕指叔侄关系;4从诗的内容看,“小谢”应指“大谢(灵运)”之族弟谢惠连,李白用之指叔父李云之弟李华。结论:李白当时在宣州谢眺楼所饯者有李云及族弟李华,此二人均为李白叔父行  相似文献   

15.
(一) 《粤西诗载》是清人汪森于康熙年间编成的历代有关广西的诗歌总集。共分二十四卷,收辑自汉至明各体诗歌二千九百六十五首,附词一卷四十五首,可谓洋洋大观,是一部极为重要的广西地方史文献典籍。编者汪森,字晋贤,号碧巢,生于清顺治十年(1653年)卒于雍正元年(1723年)。《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粤西诗载提要》认为“森,嘉兴人”近人叶恭绰先生《全清词钞》汪森小传也说“汪森……浙江桐乡人”但这都是不准确的。据汪森《词综序》及  相似文献   

16.
五代吴越时杭州慧日永明寺(即今南屏净慈寺)的住持智觉禅师延寿(904—975),平生著述很多,成书于延寿死后不久的《景德传灯录》说他曾著“诗偈赋咏凡千万言,播于海外”。可惜的是我们在《全唐诗》里竟找不到他的作品,仅《全唐诗外编》(上)辑录其《闲居》诗一首。延寿当年写的那么多诗到哪里去了呢?时过千余年,亡佚殆尽的可能性是  相似文献   

17.
王之涣(六八八——七四二),字季凌,并州(今山西省太原市及其附近地区)人。官文郡文安县(今河北省文安县)尉。他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和高适、王昌龄齐名,可惜其作品“流落人间者,太山一毫毛”,《全唐诗》仅存六首。他的诗善于“歌从军,吟出塞”,《凉州词》就是“传乎乐章,布在人口”的名作。  相似文献   

18.
关于唐诗《渡桑乾》的作者问题,大都认为是贾岛的作品,后来注释唐诗的人也均从此说。刘逸生先生所著的《唐诗小札》(修订本)一书,也持这种说法。我认为《渡桑乾》不是贾岛的作品,应该是刘皂的作品。理由如下:(一)刘皂是唐代咸阳(今陕西成阳县附近)人,“归心日夜忆咸阳“一句中的“咸阳”是他的故乡,与他的生平联系得上。(二)《全唐诗》存其五首诗,诗的语言和风格皆与《渡桑乾》诗象似。(三)在《全唐诗》中《渡桑乾》诗名为《旅次朔方》,作者为刘皂。当时编辑《元和御览诗集》的主编是令狐楚,他的年龄比刘皂大,他们之间有过交往。当  相似文献   

19.
永嘉卢祖皋,是南宋著名词人,有《蒲江词》传世。其生平,《宋史》无传,亦未见墓志、碑传。现存明弘治以后的温州、永嘉郡、邑志虽各为立传,但均仅举籍贯、科名和主要仕历。倒是《四库总目》卷一百九十八《蒲江词提要》对他的情况记载得稍多一点,说他是楼钥的外甥,尝与永嘉四灵相唱和,诗集不传。《(光绪)永嘉县志》据四库提要,在卷十七《人物·文苑传》中对旧志作了补充说:  相似文献   

20.
顷读《李商隐<初食笋呈座中>诗释》(载《天津师大学报》1987年第1期)一文,对作者勇于探索的精神,力求对李诗作出新解,这是值得欢迎的。李商隐的有些诗,历来号称难解,早在金代的元好问,就有“诗家总爱西崑好,独恨无人作郑笺”(《论诗绝句》)之叹,可见对李诗的探讨,本着“百家争鸣”的原则,从不同的角度去提出自己的新见,是应该鼓励的。但遗憾的是,当我读了《李商隐<初食笋呈座中>诗释》(以下简称《诗释》)之后,并不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