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关于福建海蛇的调查工作,过去已有一些报道,例如,坡普(pope 1935)记载福建沿海有青环海蛇(Hydrophis cyanocinctus Daudin)一种;刘凌冰等(1962)报道在闽南东山岛沿海获得小头海蛇(Microcephalophis gracilis Shaw)一条;丁汉波等(1980)报道福建省有海蛇四属六种,即除上述两种外,还有黑头海蛇(H.melanocephalus Gray),  相似文献   

2.
关于海蛇的呼吸系统,H. W. Parker (1963、1977), R. A. M. Bergman (1949),以及S. C. Wood and C. J. M. Lenfant (1976)等人对其大体结构曾有零星报道。本文系报道青环海蛇Hydrophis cyanocinctus (Daudin)呼吸系统的解剖观察及其肺的组织学和超微结构观察的结果。材料及方法福建沿海的青环海蛇成体标本15条,用10%福尔马林液固定后,进行呼吸系统的解剖现  相似文献   

3.
平颏海蛇(Lapemis haidwickii)与青环海蛇(Hydrophis cyanocincius)广泛分布于太平洋、印度洋的-些海域。我国广东、广西、福建、台湾沿海较常见,是我国北部湾产量较多、毒性较大的两种主要海蛇.平颏诲蛇属海蛇科(Hydrophiidae),其毒液含有毒素、酶类及多糖等物质,是供分子生物学研究及临床使用的极贵重药剂.  相似文献   

4.
作者在福建中部沿海采得青环海蛇标本1,413号、黑头海蛇标本58号。在种类鉴定工作中,发现根据价索表关于青环海蛇和黑头海蛇的分类性状,还难于鉴定某些标本应该属于这两种海蛇中的哪一种。鉴于解剖学有为几乎所有较高等动物类群提供了分类性状的丰富泉源,作者测最比较青环海蛇和黑头海蛇的脑,试图找到这两种海蛇之间新的分类性状,为进一步探讨这两种海蛇的分类积累资料。  相似文献   

5.
关于蝰科和眼镜蛇科中常见毒蛇的毒器,在国内外已有不少的研究报道。海蛇科毒蛇的毒器,国内外的研究报道比较少,文献也较缺乏。为弥补这方面的不足,作者对福建省沿海最常见、经常危害渔民生命安全的青环海蛇进行生物学上的解剖研究,找出其毒器的特征。现报道如下。一、材料和方法采用福建平潭岛、东山岛的青环海蛇标本,在解剖镜下进行解剖观察,测量大小,用天平称其毒腺全距重量;并分别解剖排毒前、排毒后的♀♂活蛇,取其新鲜腺体,分别进行  相似文献   

6.
关于蝰科和眼镜蛇科中常见毒蛇的毒器,在国内外已有不少的研究报道。海蛇科毒蛇的毒器,国内外的研究报道比较少,文献也较缺乏。为弥补这方面的不足,作者对福建省沿海最常见、经常危害渔民生命安全的青环海蛇进行生物学上的解剖研究,找出其毒器的特征。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海蛇     
海蛇、陆蛇是本家人们常见到的蛇,都是生长在水草丛中或灌木林旁.在波涛汹涌的海洋里也有蛇,那就是海蛇.海蛇与陆蛇是本家,据考证,陆蛇本是生长在海里的,在距今7千万年前的中生代,由于大自然的变迁,海洋中大部分蛇迁移到陆地上,少部分继续在大海生存,成了现今的海蛇.也有学者认为,海蛇原本生活在陆地上,由于地史自然环境的变迁而下水,成了如今的海蛇.  相似文献   

8.
青环海蛇(Hydrophis cyanocinctus Daudin),广泛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等暖水性近海和我国山东省以南沿海。关于它的蛇毒的研究,Tu.(1977)在《毒的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一书中,列举了青环海蛇的排毒量,并引证了 Carey 和 Wright(1960)关于青环海蛇毒对小白鼠腹腔注射方式的毒力 LD50测定。此外还有 Liu 等(1973、1974)从青环蛇粗毒中用羧甲基纤维素柱层析,分离出三个有毒组分,分别被命名为海蛇毒素 a.b.c.(Hy-  相似文献   

9.
<正>近几年,研究海蛇的生物学家们在印度洋及太平洋进行考察作业时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海蛇身上的斑纹不见了。这种喜欢栖息在珊瑚礁周围的海蛇原本长有黑白相间的条纹,如斑马线一样醒目,如今却变得全身漆黑。进化生物学家Rick Shine认为,这无疑是"工业黑化现象"的另一个例子。工业黑化现象是指在工业化过程中,受污染地区的动物颜色越来越深。最著名的例子要属19世纪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我国海蛇的常见种类,并分析了可进行养殖的一些海蛇。同时介绍了进行海蛇养殖的项目特色及关键的技术问题,同时对海蛇产品市场的情况进行分析与预测。  相似文献   

11.
秦皇岛和北戴河的水母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我国沿海水母类调查工作已有不少报道,其中主要是水螅水母的研究,钵水母和栉水母则较少。山东半岛沿海和水媳水母调查有高哲生(1958)、周太玄等(1958)、和振武(1964、1980,1983)、和振武、许人和(1982)、张金标等(1984),江浙沿海有林绍文(1937)、魏崇德(1959)、高哲生等(1962)、张金标(1977);福建沿海有徐锡藩(1928)、丘书院(1954)、许振祖等(1962,1964,1974,1978)、张金标等(1975,1981)许振祖等  相似文献   

12.
平颏海蛇毒腺cDNA表达文库的构建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以直接表达载体质粒pc DNA3为载体,成功构建了一个高质量的平颏海蛇毒腺cDNA表达文库,这是国内首个海蛇cDNA文库,通过对亚文库克隆的大规模序列测定和分析,发现了38个海蛇新基因序列,其中包括神经毒素基因,磷酸脂酶A2基因和半胱氨酸丰富毒蛋白基因共10个编码海蛇毒素蛋白的新基因。  相似文献   

13.
烟台沿海的钵水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水母类中钵水母数量较少,世界上已记载200多种,我国沿海的钵水母尚缺乏全面调查。杜增端(1931)记录山东沿海3属,张玺(1935)记录烟台1属,林绍文(1937,1939)报道青岛和舟山十字水母5种,周太玄、黄明显(1957)在青岛、烟台和大连采得十字水母7种,许振祖、金德祥(1962)报告福建沿海钵水母3种,许振祖,张金标(1978)记录奥东  相似文献   

14.
福建沿海前鳃类区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记述了福建沿海前鳃类185种,分隶于44科,101属.其中一种系国内首次报道,福建沿海前鳃类以热带、亚热带性质占绝对优势,基本上属于印度——西太平洋区系。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平颏海蛇毒腺cDNA文库的随机测序和PCR筛选,克隆得到两种分别长为1309和1307bp的编码半胱氨酸丰富毒蛋白(cysteine-rich venom protein,CRVP)的全长cDNA序列。这两种crvp基因同源性为97%,分别编码238和199个氨基酸残基,其中包括一段相同的由19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信号肽。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这两种CRVP蛋白与蜥蜴helothermine毒素蛋白以及台湾饭铲倩CRVP毒蛋白高度同源,而且具有半胱氨酸丰富分泌蛋白(cysteine-rich secretory protein,CRISP)家族的典型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16.
本文共记述了福建沿海蟹类169种,分隶于15科86属。其中4种系国内首次报道。福建沿海蟹类以热带、亚热带种类占绝对优势,一些典型的热带性种类,通常以平潭岛及其附近海区为分布北界。文章还对蟹类的区系组成及其生态特点作了概述。  相似文献   

17.
我国脊椎动物寄生吸虫的种类,过去研究报道很多,有杨复曦(1959,1962,1965)在广东进行鸟类寄生吸虫的调查;李敏敏等(1978)、汪溥钦(1980)、林金兰(1981)发表两栖爬行类寄生吸虫的研究报告;唐仲璋等(1941,1962,1964,1979)则较全面研究福建各种脊椎动物寄生吸虫。近年来,我们在福建各县及其他一些地区作动物资源调查时,亦检得一些种类,经初步鉴定有14种,分隶于10科、10亚科、14属,其中有1新属、8新种,3种为我国新纪录,兹报告如后。标本保藏于福建师范大学生物系。  相似文献   

18.
养鱼     
含有剧毒的动物陆地上有,海洋中也有.在陆地,人们自然会想到毒蛇,有人估计,全世界每年约有170万人被蛇咬伤,其中死于蛇口的有4万多人.熟悉海洋动物的人谈到有毒的动物,首先想到的也是蛇.海蛇的毒性有的比陆地毒蛇要高出好多倍.一条海蛇所含的毒能使数人毙命.其实,陆蛇也好,海蛇也好,有毒种类不论在种数上还是在个体数量上,都远远落后于有毒鱼类.目前已知海蛇49种,全为有毒种类;陆地蛇约2000种,其中约有400种有毒.而有毒鱼类则已知750种之多,某些种类的毒性,也甚于有毒蛇类.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道了福建沿海养殖的中国对虾(Penaeus orientalis)、长毛对虾(P.penicillatus)和斑节对虾(P.monodon)的十种常见病虾的外部症状、病原的种类和特征,流行分布特点及危害情况。这些虾病包括丝状细菌病、稚虾真菌病、纤毛虫病、微孢子虫病、线虫病、以及褐斑病、肌肉坏死症、痉挛病、仔虾“畸形症”和气泡病,化学中毒等。统计学处理的结果表明:水温、溶解氧、盐度的变化与纤毛虫病的发生有重要关系,其中以水温最为明显(P<0.05)。  相似文献   

20.
福建沿海织纹螺形态分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织纹螺是可食用的海产动物,但食用织纹螺常常引发中毒事故.不同种的织纹螺之间贝壳形态有许多微小差异,这些微小差异造成织纹螺分类混乱,时常出现同种异名或同物异名的报道,也导致织纹螺毒力研究的误差.通过近几年在福建沿海采集、市场购买和标本室参观获得26号织纹螺标本,鉴定了11种,其中2种是福建沿海以前未见记录的种类.比较了所获得织纹螺的贝壳形态,编制了福建织纹螺形态分类检索表.检索表的建立为织纹螺分子生物学和毒性的研究提供了形态分类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