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根据新古典增长理论和新增长理论,在地理空间效应和多维要素共同作用的前提下,创建了安徽市域经济增长差异研究的理论模型,运用该模型对安徽地区经济增长的差异及其成因进行模拟、计量检验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滞后一期人均GDP水平、从业人员数、人力资本、工业化水平以及政府财政支出比重与安徽地区经济增长都存在正相关关系,所以缩小安徽区域经济差异应该从以上几方面着手.另外,政府的政策扶持也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基于2009-2017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对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创新效率进行了测算,并通过构建门槛效应模型,将创新水平设为门槛变量,检验了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发现:1)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总体上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其中,东部地区创新效率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2)不同创新水平会导致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对区域经济增长表现出门槛效应,即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双门槛U型结构.3)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区域差异很大,"高创新水平"地区大多处于东部地区,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可显著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中创新水平"地区大多处于东中部地区,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对区域经济增长并没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绝大部分西部地区处于"低创新水平",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对区域经济增长存在负影响.  相似文献   

3.
通过构建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对东北地区34个地级城市单元的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并基于ArcGIS的空间表达和空间插值法分析了东北地区14个资源型城市竞争力的时空演变.结果表明:(1)东北地区城市竞争力等级变化呈现一定规律,尤以哈长及辽中南地区城市竞争力较强,且这种等级模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发生改变;(2)从资源型城市角度出发,资源型城市的竞争力得分有所下降,但资源的支撑仍使这些城市具有一定的经济势能扩散影响.辽宁省的资源型城市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与周围地区的经济联系性较强,吉林省次之,而作为资源大省的黑龙江省内资源优势弱化.大庆虽然自身竞争等级较高,但竞争力降幅明显,且对区域其他资源城市的带动性弱,东北地区经济增长不均衡性显著.最后,基于R/S分析方法,以区域经济增长的变异系数为原始序列,测度未来15a内东北城市经济增长态势.结果表明: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整体呈现波动减小的趋势,区域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4.
产业结构、人力资本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两个重要因素.以2005—2015年我国28个省的面板数据构建个体固定效应模型,探讨与验证产业结构变迁、人力资本水平以及两者交互项对我国不同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1)相比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的经济增长效应更大.2)产业结构合理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均表现为正效应;产业结构高级化对东部地区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对中、西部地区则表现出抑制性.3)总体上,在东、中部地区,产业结构变迁有助于经济增长;在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变迁不利于经济增长.因此,提出政府在制定产业发展战略时,要特别注重产业结构的合理性,积极突破制约结构红利的限制条件,实现人力资本及其构成与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以县级城市为研究尺度,选取福建省6个经济较发达的县级市为研究区域,从人地关系、经济耗地、用地管理三方面因素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不同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各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差异显著,集约度从高到低依次为晋江市、长乐市、永安市、龙海市、福安市、邵武市.地均固定资产投资水平是促进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重要驱动因子,地理区位优势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  相似文献   

6.
针对我国大多数资源型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资源贫乏地区之间存在强烈反差的现象,在"资源诅咒"假说框架下,利用中国29个省1997—2006年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及其传导机制.结果表明:丰富的自然资源确实对经济增长产生了"资源诅咒"效应;自然资源主要通过削弱资源型地区的资本投入、教育投入、研发投入及第三产业发达程度这几种传导途径来制约资源型地区的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7.
基于2013年县域截面数据,运用空间经济计量模型,对云南县域经济增长集聚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实证研究表明:云南县域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空间依赖性,在地理空间上存在集聚现象;经济增长水平较高的县域集中分布在滇中地区,而经济增长水平较低的县域则分布在滇东北、滇南、滇西南和滇西部分地区,经济增长差异显著;消费、劳动力与工业化等因素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的促进作用.并根据实证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聚类分析和协调性评价等方法,从技术性、社会性、交通性和通讯性四个方面界定基础设施投资指标,分析泛珠三角经济区基础设施投资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协调性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从经济指标、总体基础设施以及基础设施不同类别的角度,对珠三角地区进行聚类会得出不同结果,总体来说,广东和福建等级较高.协调性评价的结果显示,泛珠三角地区9个省份均属于经济发展水平与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协同增长型发展地区,其中广东、福建两省经济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之间属于协调发展,其余7个省份属于一般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运用向量误差修正(VEC)模型的动态经济计量分析方法,对1986-2009年中国西部地区劳动力流动与地区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其流动劳动力数量的变动与所选取的经济增长的各项指标之间不仅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而且对这些指标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冲击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西部地区劳动力流动对地区经济增长具有较为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神农架林区下谷坪土家族乡,充分利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的机遇,创新性地走出了一条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之路。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少部分人急于求成、缺乏建设规划,以及相关部门之间缺少配合与协调等问题。为更好地促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和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应该加强领导和监管力度,正确把握特色村寨建设的核心目标,进一步突出工作重点来化解现有困难。  相似文献   

11.
利用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外部技术冲击对地区经济与产业增长的影响。通过比较外部技术冲击对沿海发达城市与民族地区的影响,考察不同地区受各种外部技术冲击的程度与持续性,总结与归纳地理特征带来的不同冲击反应。分析结果表明各地区不同产业受外部经济影响具有鲜明地区特点。沿海城市与民族地区最大的区别在于,沿海城市受国家宏观经济冲击的影响相对较多,体现了沿海地区更多地融入国际和国内经济环境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村庄选址区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择居是人类最重要的活动之一.通过不同时期人类定居区位的分析,村庄所处自然环境(土地、地形、水源等)和经济社会发展(工农业生产条件、交通可达性等)水平起着重要作用,且不同历史时期所起作用有着显著差异;自然环境的影响程度总体呈下降态势,近邻(较)发达区(沿海区、城镇)、交通便利区、环境优美域将是村庄选址的重要取向.  相似文献   

13.
通过建立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PVAR),以2013年第四季度到2018年第三季度中国31个省际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对债券融资和股票融资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平衡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债券融资和股票融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在不同经济区域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即具有区域异质性。相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对债券融资和股票融资的敏感性最强,受到债券融资和股票融资的影响更深远。相对于股票融资而言,债券融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和发展潜力更大。  相似文献   

14.
西江苗寨是贵州乡村民族文化旅游发展迅速的村寨类旅游景点之一。旅游经济发展为村寨带来收益的同时,也成为西江苗寨经济文化变迁的一个重要诱因。研究结合现有文献基础上,选取西江8个主体自然村寨为田野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入户访谈和田野观察等方法对变迁指标进行搜集,并使用SPSS统计软件对指标进行因子分析,探求西江苗寨生计、消费、文化传承3个方面的变迁状况;并应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探寻各自然寨基于区位条件差异而产生的分层现象。研究成果对指导民族地区村落文化保护、解决民族地区文化保护和经济发展关系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条件,为准确把握中国省级基础设施发展对地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贡献,通过构建省级基础设施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以中国30个省(区)市2007—2016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与比较。结果表明:我国基础设施发展水平极不平衡,三大地区基础设施发展呈现“东—中—西”递减趋势,存在较为明显的区域差异和省域差异,尤以东部地区最为显著;发展趋势上看,东部地区基础设施发展水平相对稳定,而中西部地区呈现波动发展趋势。建议三大地区因地制宜,创新发展战略,推动省级基础设施发展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各产业部门的增长可以带动经济总量的增长,结构主导型增长方式是现代经济增长方式本质,即以产业结构变动为核心的经济增长,而要素效率对经济增长也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从产业结构着手寻找产业规模和要素效率的影响,对研究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着重在研究方法上引入多水平模型,利用1979-2007年全国的宏观经济数据,对我国产业结构对产业规模、要素效率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我们的结果表明多水平模型能够更好的拟合数据并给出合理的经济解释。  相似文献   

17.
县域农业循环经济遵循农业循环经济的3R原则: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通过对农业资源投入的减量化,在农业生产与消费环节中对废弃物的循环再利用,转变成为其他农副产品加工领域的新资源,对污染排放物的无害化处理,以及优化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从而达到县域农业资源的高效永续利用、生态环...  相似文献   

18.
金融危机之后,在外需萎缩和劳动力成本迅速上升的双重压力下,沿海地区传统产业加快了向内地迁移的步伐。中西部地区面临承接转移产业的重大历史机遇。如何承接到适宜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将关系到中西部地区未来经济发展走势。从成本因素、市场化程度、产业设施配套能力、经济外向度、技术创新能力、环境承载能力6个方面构建了产业承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计算皖江城市带9个城市的产业承接能力指数。此外,利用该指数分析了产业承接能力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产业承接能力每提高1%,则导致经济增长0.843%。因此,产业承接能力的提高对于皖江城市带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显著。培育产业承接能力。有利于中西部经济的崛起。  相似文献   

19.
山寨处于我国山区的9种地域形态之中,山寨居民居住分散,具有独特的政治经济文化特性,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山寨经济形态.通过对山寨经济自然、社会、历史的分析,指出:发展山寨经济需要借助外力,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和民族政策,把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以推动山寨社会经济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西藏农牧区金融生态环境为研究对象,利用1990-2011年20年间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农牧区金融生态环境进行评价,分析结果得出西藏农牧区整体金融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特别是2005年以来发展速度明显提升.并从促进农牧区经济发展、发展金融市场、改善信用法律环境与建立和谐的政府服务环境四个方面,提出进一步改善西藏农牧区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