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集群经济在广东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一批产业特色鲜明、上下游关联度大、技术水平较高的特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在广东日益发展壮大,初步形成了网络化的产业生态链,并成为我省发展地方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和区域优势产业的重要载体。然而,广东产业集群目前的发展水平仍有待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很多产品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还处于较低端,集群企业之间产业关联度较低,产业集聚效果还没有充分发挥。 为改变这种状况,我省于2003年启动了省级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工作,拟引导和扶持一批产业特色鲜明、产业关联度大、技术水平较高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和特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并指导当地政府采取有效措施,推动这些特色产业集群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为进一步了解广东特色产业基地的发展,本刊对广东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李兴华进行了专访。[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作为老工业基地的韶关市,在广东省产业结构全面升级的大背景下,应积极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即:一要调整发展思路、做好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二要打造优势产业集群示范区;三要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四要优化产业集群发展的外部环境;不断壮大老工业城市的市域经济。  相似文献   

3.
由于受自然条件、发展水平,特别是三峡工程修建的制约和影响,三峡库区产业空心化现象突出,而以关、破为主的移民迁建结构调整方针的实施,更加速了库区产业空心化的步伐。以产业集群理论为基础,针对库区产业空心化问题,以万州区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产业转型研究,提出了以培植具有地方比较优势和库区特色的产业集群的区域发展思路,并对政府在产业集群中的定位提出建议:产业选择要注意规划;培育主导产业,发展特色产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技术进步为依托,建立循环经济体系。  相似文献   

4.
产业集群的网络特性及其发展中的政府导向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产业集群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断突出,我国关于产业集群的理论研究也得到了广泛开展,但目前已有研究成果多集中于对产业集群理论的溯源和集群优势进行分析。关于产业集群自身的网络属性、生命周期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还较少。着重从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方面对已有的研究工作做出归纳和进一步探索,对目前中国产业集群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政府在产业集群建设发展中的导向作用作了阐述分析。  相似文献   

5.
目前,产业集群发展、创新体系建设以及区域经济增长已成为全球产业发展的主流。产业集群不仅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载体,也是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和活力所在;区域创新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一方面依托地方的产业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另一方面又可培育发展地方的特色产业。  相似文献   

6.
杨迅周  魏艳 《河南科学》2005,23(6):950-953
小城镇特色产业集群是产业集群的一种重要类型.本文在对小城镇发展和小城镇特色产业集群概念和作用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培育与发展小城镇特色产业集群的5条原则和8种方式,并提出了若干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7.
以浙江省现有产业集群的融资数据为自变量,以外商直接投资、地方政府财政投资等因素为控制变量,对浙江省中小企业产业集群融资对产业集群发展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集群融资对产业集群发展的支持作用显著,其中以民间资本最为显著,金融机构贷款次之,地方财政投资和外商直接投资的作用不明显。基于此,从政府支持、金融创新、民间资本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正2012年受欧美债务危机及我国大环境政策调整的影响,家电行业整体增长趋势下滑,作为滁州市支柱产业的家电产业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为此,笔者通过对滁州市家电产业发展现状的调研分析,提出了加快滁州市家电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滁州市家电产业是安徽省乃至全国家电产业的重要一极,正逐步形成产业链协调发展、高度密集型的家电产业集群。滁州市家电产业集群先后获得了科技部火炬中心授予的"国家家电设计与制造特色产业基地"荣誉称号,以及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与中国家用电器协会授予的一、滁州市家电产业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9.
《银川科技》2007,(4):1-1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产业确定为我市重点发展的特色产业,以期发挥民族文化特色的独特优势,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形成新的产业集群,促进我市经济有更大发展。[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借鉴创新型产业集群最新理论研究成果,以潍坊市16个县市区区域创新体系、中小企业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现状为依托,构建集群创新力重要指标体系,并运用因子分析模型,对潍坊市31个中小企业创新型产业集群创新力进行综合评价和实证研究,探讨中小企业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规律。根据分析结论,从加强高水平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依托区域特色产业底蕴不断凝炼集群创新发展优势、打造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和发展潍坊模式三个方面提出针对性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云南省产业集群的迅速崛起,有力地支撑了该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政府的引导和市场的驱动下,目前全省已形成了几十个产业集群。从云南省产业集群度的衡量、产业集群形成的原因、产业集群的区位分布和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等方面,对该省产业集群发展的状况进行了深入探析。  相似文献   

12.
社会资本表现出的信任、规范和网络的特性,成为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集群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鄂西南地区的人文环境、产业条件和经济基础的差异,使得培育特色产业集群成为推动鄂西南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本文研究了社会资本对鄂西南形成产业集群的影响,探讨了如何提升社会资本,推动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根据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2007年主要任务是提升先进制造业等优势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节能及可再生能源、计算机软件、节能环保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玻璃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争取在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发明专利授权、特色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等四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力争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超过2000亿元。  相似文献   

14.
应用比较优势理论,通过对产业(行业)区位商的计算与分析比较,确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品机械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旅游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烟草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等十五大产业为重庆特色产业.根据重庆特色产业的发展,大力实施产业集群化发展战略,培育摩托车产业、汽车产业、仪器仪表产业、化工产业、铝业等十大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性集群,从而加快重庆特色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对河南省产业集群进行广泛调查的基础上,从产业类型、企业制度、发展动力分析了河南产业集群的一些基本特征,从产业组织形式的变迁分析了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从政府、市场等方面分析了产业集群发展的驱动机制,最后分析了目前产业集群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促进产业集群健康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区域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与产业集群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国家推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战略的实施,各地逐渐涌现出许多各种类型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联盟的出现对各地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结合产业联盟理论、技术创新理论和产业集群理论分析,深入探讨了如何进一步通过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来推动各地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提升区域产业经济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问题,指出要大力推动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发展,积极建设区域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使之成为推动区域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  相似文献   

17.
在经济全球化、我国加入WTO和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背景下,面对日趋激烈的国内外竞争环境,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国际竞争和融入全球价值链体系是我国基本发展战略之一。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集群是提高产业竞争力、促进产业升级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国许多省市已将大力发展产业集群纳入地方政府的产业政策,这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无疑会起到积极的意义。但是,也有个别地方政府在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过程中,忽视经济规律,工作指导上出现了失当和冒进的倾向。国内外经验表明:产业集群的形成发展具有自身的规律性但也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政府在产业集群发展中定位、角色、指导思想应该是什么?如何科学、理性地指导支持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作者主要从这一层面展开思考,阐述有关认识和观点,希望对政府指导工作实践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8.
产业集群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有明显的推动作用,也是内陆中小城市实现跨越发展的有效途径。对于新余这样一个典型的、在经济社会竞争中处于弱势的内陆中小城市来说,应以构建内衍型和特色产业型产业集群为重点,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以实现跨越发展。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已成普遍现象。本文分析了铜陵市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有利和不利条件,提出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以期对其他地方产业集群发展有所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辽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环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是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战略选择,而产业集群的发展需要以高质量的市场化环境为基础工程,但在市场严重缺失、集群企业处于弱势地位、企业家行为能力有限的情况下,产业集群的发展必然有赖于政府的改革与进步,需要政府环境创新,全力打造适宜于产业迅速集聚、成长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机制.认为政府创造环境、社会创造财富的理念,是辽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环境中政府创新环境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