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1 毫秒
1.
汞与铁、镓、铑、铈和锌的绿色析相萃取富集和分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水-溴化钾-正丙醇-硫酸铵体系绿色析相萃取汞的行为及与一些金属离子分离的条件.结果表明,硫酸铵能使正丙醇的水溶液分成两相,HgBr24-与质子化正丙醇(C3H7OH2+)形成的缔合物[HgBr24-][C3H7OH2+]2能被正丙醇相完全萃取.当溶液中溴化钾、硫酸铵和正丙醇的浓度分别为7.0 mmol/L,200 g/L和30%(v/v)时,Hg2+的萃取率达到97.3%以上,而Fe2+、Ga3+、Rh3+、Ce3+和Zn2+基本不被萃取,实现了Hg2+与上述金属离子的分离.  相似文献   

2.
本文用两相滴定法测定了HDEHP在煤油/H_2O体系中的二聚常数(K_2)和两相电离常数((K_d)/(K_a))位,其结果(25±0.5℃)为: 其中[],()分别表示浓度和活度, (o) 代表有机相,水相不加下标。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考察了HDEP—煤油/0.1M(N_a,H)Cl体系萃钠的行为。在不直接取样分析两相纳含量的情况下,通过对两相滴定数据的数学处理,表明: 当α(体系中HDEHP被NaOH中和的分数)较低时,萃取反应为当α>25%且有机相HDEHP的初始浓度C_(HA(0)=1×10~(-3)M时,萃钠的反应为1g K_(1,0)~(Na)=-6.70±0.04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部分皂化的二(2-乙基己基)磷酸酯/正庚烷反相微乳液萃取Zn2+/胰蛋白酶、Ni2+/胰蛋白酶前后体系的紫外光谱和透射电镜.结果表明,在胰蛋白酶萃取有机相中,蛋白质、两亲分子及过渡金属离子3者之间存在着复杂相互作用,金属离子的种类、浓度、水相的pH值对胰蛋白酶的羰基和芳香族残基的微环境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并导致胰蛋白酶萃取率的变化.同时,从萃取前后微乳液和胰蛋白酶的形貌可见,胰蛋白酶可较好的被萃取进入反相微乳液的水核中,过渡金属离子的加入则使微乳液发生破乳现象.  相似文献   

4.
CTAB反相微乳液体系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温度、pH值和盐浓度对CTAB(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正丁醇/正辛烷/水(或钨酸钠溶液)反相微乳液体系稳定性的影响,并绘制了该反相微乳体系的拟三元相图.实验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与助表面活性剂的配比对该微乳液的稳定性有显著影响,当CTAB与正丁醇质量比为2: 3时,体系有较大的反相微乳液稳定区;该微乳液体系对温度变化不敏感;pH值为1~7范围内时,该体系具有较好的pH值稳定性;钨酸钠溶液浓度在0.05~0.08 g/mL时,盐浓度对整个微乳区影响不大.结果表明:该反相微乳液体系可作为微型反应器用于纳米粒子的制备.  相似文献   

5.
反相微乳液萃取Zn~(2+)、Ni~(2+)/胰蛋白酶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部分皂化的二(2-乙基己基)磷酸酯/正庚烷反相微乳液萃取Zn2+/胰蛋白酶、Ni2+/胰蛋白酶前后体系的紫外光谱和透射电镜。结果表明,在胰蛋白酶萃取有机相中,蛋白质、两亲分子及过渡金属离子3者之间存在着复杂相互作用,金属离子的种类、浓度、水相的pH值对胰蛋白酶的羰基和芳香族残基的微环境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并导致胰蛋白酶萃取率的变化。同时,从萃取前后微乳液和胰蛋白酶的形貌可见,胰蛋白酶可较好的被萃取进入反相微乳液的水核中,过渡金属离子的加入则使微乳液发生破乳现象。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NaOH皂化HA的微乳体系的配方,通过HA/煤油/NaOH微乳体系萃取分离含Cd2+、Zn2+废水的研究,考察了HA与煤油的体积比、NaOH的浓度、乳水比、萃取分离时间等因素对Cd2+、Zn2+萃取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HA与煤油的体积比为1∶2.5,NaOH浓度为1.5 mol/L,乳水比为1∶3(体积比)时,萃取6 min,该微乳体系对Cd2+和Zn2+的单级萃取率分别为99.23%和97.51%。通过调节萃取相的pH值和适当的油水比,可较好地实现反萃取和油相的回收,当调节油相pH为1、油水比为1∶3时,Cd2+和Zn2+的反萃率分别为98.29%和97.38%。研究表明,该微乳体系具有稳定性好、工艺简单、成本低、膜相可自动破乳、油相可重复使用、萃取效率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以二(2-乙基己基)磷酸(HDEHP)为萃取剂,CCl4为稀释剂,从ZnSO4水溶液中萃取Zn2+,探讨萃取时间、萃取剂浓度、Zn2+浓度和萃取温度对萃取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萃取过程能快速达到平衡,萃取效率随HDEHP浓度和萃取温度的增加而增加,随Zn2+浓度的增加而减少;萃取过程为吸热反应,萃取吸热焓为34.27kJ/mol;主因素分析结果表明Zn2+浓度对萃取过程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8.
CTAB~n-C4H9OH/c-C6H12/H2O体系W/O微乳液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长英  王长龙  聂基兰 《江西科学》2004,22(2):84-86,90
CTAB~n-C4H9OH/c-C6H12/H2O体系微乳液的相组成和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当CTAB与n-C4H9OH质量比为2:3时,具有较宽范围的W/O微乳液相区域,且该微乳液体系对温度变化不敏感。当pH≥2时,有较强的pH值稳定性,并探讨了液晶相出现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硫酸铵-硫氰酸铵-乙醇体系萃取分离钯(II)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硫酸铵存在下,硫氰酸铵-乙醇体系萃取分离钯(II)的行为.试验表明,钯(II)与SCN-形成的Pd(SCN)2-4很容易被萃取到乙醇相中,当溶液中硫酸铵、硫氰酸铵、无水乙醇浓度分别为0.3g/mL、0.02g/mL、0.30mL/mL,pH=3.0时,能使钯(II)的萃取率达到100%,Al(III)、Mn(II)、Fe(II)、U(VI)、Ni(II)、V(V)基本不被萃取,实现了钯(II)与上述离子的分离.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在硫酸铵存在下,硫氰酸铵-丙醇体系萃取分离钌(Ⅲ)的行为.试验表明,Ru(Ⅲ)与SCN-形成的Ru(SCN)4-很容易被萃取到丙醇相中,当溶液中硫酸铵、硫氰酸铵、丙醇浓度分别为0.2 g/mL、0.015mmol/mL、0.30 mL/mL,pH=4.5时能使钌(Ⅲ)的萃取率达到99.95%以上,因此Ru(Ⅲ)被定量萃取.Cr(Ⅲ)、Mn(Ⅱ)、N i(Ⅱ)、A l(Ⅲ)、Fe(Ⅱ)离子在该体系中基本不被萃取,实现了Ru(Ⅲ)与上述离子的分离.  相似文献   

11.
The aggregation behavior of various acid extractants in the solvent extraction systems of metal ions is re-examined and explained according to knowledge obtained in recent work. The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1) Complexes formed by the extractants and metal ions can form reversed micelles in organic diluents, depending on the microstructures of the complexes. The dimers of the acid extractant cannot percolate to the metal-extractant aggregates, and the acid-salt complexes are always formed in the aggregates. The reversed micelles or the W/O microemulsions formed by different species cannot be associated with each other to form a unified aggregate. (2) In solvent extraction systems, hydration of the extractants and metal ions can be considered as the driving force of forming reversed micelles. (3) Information of the first approach to the insight of the bicontinuous microemulsion of NaDEHP shows that various components in the aqueous phase behave confined and very similar to the typical AOT/n-heptane W/O microemulsions. (4) In the extraction of lanthanide ions by the W/O microemulsion of sodium naphthenate, the saponification is a process of forming reversed micelle or W/O microemulsion, while the extraction step is a process of destroying reversed micelles or W/O microemulsion droplets.  相似文献   

12.
研究以AOT/异辛烷反胶团溶液的反萃取脂肪酶动力学,通过改变水相pH值,离子强度,搅拌速度和反胶团中脂肪酶浓度来测定总质量传质系数。结果表明,传质系数与水相的pH值,离子强度有关,而与搅拌速度,反胶团中脂肪酶浓度无关,说明该反萃取过程属于界面控制,进而提出反萃取过程机理。  相似文献   

13.
应用气浮络合萃取技术(FCE),实现了水溶液中微量L-色氨酸的分离富集。对气浮络合萃取工艺进行了研究,并对L-色氨酸气浮络合萃取的动力学以及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与传统的络合萃取技术相比,气浮络合萃取在萃取效率和有机溶剂用量上都有明显的优势;在常温、L-色氨酸水溶液300mL、质量浓度为20mg/L、初始 pH 6.0、浮选溶剂为P204-正己烷溶液(P204体积分数为80%)10.00mL、NaCl摩尔浓度 0.20mol/L、通N2流速40mL/min 的条件下,气浮络合萃取分离水溶液中L-色氨酸的分配系数可达80;L-色氨酸的气浮络合萃取过程符合2.5级动力学,且主要受L-色氨酸与P204之间的络合反应控制。  相似文献   

14.
通过向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正丁醇/二甲苯/水溶液(FeSO4)组成的微乳体系中加入不同浓度NaCl溶液,测量体系在不同温度下的电导率和pH值,讨论了盐效应和温度对微乳体系的影响.结果表明:体系的电导率随着盐浓度增加和温度升高而变大,pH值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向FeSO4微乳液体系加入NaCl溶液后发现:当温度低于20℃时,加入0.01 mol*L -1NaCl溶液,体系的电导率即高于原微乳液体系的电导率;当温度在20-35℃之间时,氯化钠浓度需达到0.06 mol*L -1,体系的电导率才高于原体系的电导率;温度高于35℃时,只有氯化钠浓度超过0.08 mol*L -1,体系的电导率才会高于原体系的电导率.  相似文献   

15.
分别采用电导率仪、粘度计和折射仪测定了不同类型微乳液的结构变化.结果表明,在固定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AA)混合单体量的情况下,随着水相含量的增加,体系的电导率、粘度和折射率发生明显变化,体系由反相微乳液经双连续型微乳液逐渐转变为正相微乳液.对微乳液的粒度分析表明,油相含量较低时,正相微乳液体系中的液滴可视作溶胀胶束;在反相微乳液中,随着十二烷基硫酸钠水溶液含量的增加,水相液滴粒径明显增大;在MMA/AA/H2O无皂反相微乳液体系中,微乳液的粒子比有皂体系的大.最后,微乳液聚合表明过硫酸钾能够稳定引发正相微乳液聚合,同时Mn3+也可用于引发正相微乳液聚合.  相似文献   

16.
 建立了用W/O型乳状液膜体系分离富集荷莲豆碱的方法.通过对外水相pH值、迁移时间、Span80用量、D2EHPA浓度、乳水比、油内比及内水相盐酸浓度的优化,获得了一个高效的乳状液膜分离体系.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该液膜分离体系的效能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优化条件下,该乳状液膜体系能快速有效地从实际样品中提取分离荷莲豆碱.  相似文献   

17.
提取分离活性染料的微乳液膜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适用于提取分离水溶液中活性染料的微乳液膜体系进行研究.以三元相图为实验方法,考察了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油溶剂以及促进迁移载体的选择和用量;分析了不同内水相浓度、温度等因素对微乳液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以OP-7为表面活性剂、异戊醇为助表面活性剂、煤油为油溶剂、N235为促进迁移载体组成有机相,以NaOH溶液为内水相的微乳液膜体系,可有效提取分离活性染料艳蓝-K.  相似文献   

18.
以曲拉通X-114为表面活性剂,正戊醇为助表面活性剂,环己烷为油相,铈锆镨铝硝酸盐混合水溶液或氨水溶液为水相组成双反相微乳液体系,制备掺杂镨(Ce,Zr,Al)O2纳米固溶体,并利用XRD,TEM,FT-IR和Raman等手段对样品的物相结构、晶粒大小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稀土元素镨掺杂入(Ce,Zr,Al)O2形成的混合氧化物为萤石型立方晶相结构的均相固溶体,环己烷/曲拉通X-114/正戊醇/水溶液组成的双反相微乳液体系是合成粒径尺寸5nm左右、分散均匀的掺杂镨(Ce,Zr,Al)O2纳米固溶体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反胶束萃取纤维素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了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异辛烷-正辛醇反束溶液萃取纤维素酶的性能,考察了水相PH、离子度和种类,酶浓度以及有机相中表面活性浓度,助溶剂浓度,溶剂比等因素对萃取行为的影响,并从反胶束微观结构给予解释,同时选择出了萃取纤维素酶的可行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