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双季对虾养殖是利用不同养殖种类的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差异,进行一年双季养殖。利用1976年南移到福建南 部的中国对虾(Penaeus orientalis)的子代作为亲虾,经过越冬培育仔虾作为早季养殖的对象.以本地产的长毛对虾(P.penicillatns)为晚季养殖的种类,进行一年两季轮养。双季对虾养殖可在不增加人员、设备和基本建设投资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原有池塘的生产潜力,改变养殖方式及生产安排,达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加收入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越冬亲虾是进行工厂化育苗生产的基础,没有一定数量和性腺成熟的亲虾,育苗生产就无法进行。因此,提高越冬亲虾成活率,为育苗前期提供数量充足而性腺发育良好的亲虾,是完成育苗指标的前提。可是,近几年来越冬亲虾的死亡率较高,各种虾病常因病因不明而无法控制,从而影响了对虾工厂化育苗生产的发展。有关对虾细菌性病害的研究日本,美国等都有报导。在我国也报导了对虾育  相似文献   

3.
斑节对虾高密度养殖应提倡健康养殖.首先必须有合规格的健康虾苗,并立足于加强饲料的营养,主要以优质动物蛋白AP950与AP301取代部分鱼粉,以其含有的丰富免疫蛋白和必须氨基酸等全面提高饲料营养效价,增强对虾的抗病力,促使对虾健康成长.并能有效减少残饵的产生,保持水质稳定,缩短对虾养殖周期,降低养殖成本,显著全面提高对虾活力,虾体结实,耐运输,效益显著.若使用营养差的饲料或用不同品牌饲料养殖,其饲料系数高,虾不爱摄食且难以消化吸收,易产生残饵污染水质,破坏底质和养殖的生态系统,对虾体质差,易被病菌感染而患病,甚至养死虾,致使养虾失败,造成经济损失.所以营养与环境是健康养殖的关健所在.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对虾越冬亲虾中检出杆状病毒,经对病虾鳃,前中肠,卵巢组织进行电镜观察,在这些组织中发现大量有囊膜的杆状病毒,病毒粒子大小约为367nm×128nm,核衣壳为324nm×92nm。病毒在细胞内不形成包涵体,在核内或在细胞质的发生基质中装配。从病毒的形态特征,感染组织以及典型的发病症状和病理变化,初步认为亲虾感染的病毒与近年广泛报道的造成养殖对虾大规模流行病的主要病因--中国对虾杆状病毒为同一种  相似文献   

5.
根据广西池塘底质偏酸、水浅等特殊养殖条件,进行一次性进水消毒、肥塘放苗,利用添加淡水进行养殖水体的排换,避免从外海直接进排水,有效利用沸石粉、生石灰、CIO2等进行水质的改善及消毒,使养殖水体的交换与外海相对隔绝,养殖过程处于相对封闭状态,切断由外海带来的病害水平感染途径,减少病害的危害.在1999年4月15日~10月16日进行的低产池塘、旧塘改造健康养殖生产实验中,养殖斑节对虾(Penaeusmonodon)的面积7hm2共3口池,第1茬收虾6683kg,平均每1/15hm2产虾61.3kg,第2茬收虾7469kg,平均每1/15hm2产虾68.5kg.  相似文献   

6.
高位池对虾精养技术及病害防治Ⅰ.高位池种类、结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大陆对虾高位池对虾养殖自1994年在广东徐闻县首次试验成功以来已有10a历史,在广东、广西、海南三省区获得了成功并得到快速发展,平均单产凡纳滨对虾9000 kg/hm2,最高单产达30000 kg/hm2以上.地膜养虾模式自1998年在我国大陆创立以来也得到较快的发展,在传统池改造中愈加发挥重要作用.笔者将10年来从事高位精养虾池(简称高位池)及地膜精养虾池养虾经验及研究予以总结.详细介绍了高位虾池及地膜虾池结构包括进水系统、排水系统、增氧系统等,并对高位精养虾池及地膜精养虾池的养殖管理及病害防治技术作了系统介绍.  相似文献   

7.
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对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an)亲虾的致病力强,其致病性特征与对未成熟个体的致病性特征相同;经WSSV感染的斑节对虾亲虾的死亡率为100%.感染了WSSV的亲虾的PCR检测结果均呈阳性,组织切片观察可见到明显的组织病变,电镜观察发现病变组织(包括卵巢)的细胞内有大量病毒粒子;原位杂交结果证明,患白斑综合症的斑节对虾亲虾的卵巢中不仅卵母细胞感染上病毒,卵细胞也感染上了病毒.这些结果表明,WSSV在斑节对虾中具备垂直传播的条件.  相似文献   

8.
应用石蜡切片技术对斑节对虾杆状病毒( M B V) 和肝胰腺细小样病毒( H P V) 在斑节对虾、日本对虾和中国对虾中的感染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M B V 在斑节对虾的仔虾、稚虾及养成期虾中的感染率均接近100 % ;在日本对虾养成期虾中平均感染率为750 % ;中国对虾仔虾未检出 M B V 包涵体 H P V 在中国对虾仔虾中感染率为5600 % ;在斑节对虾仔虾中感染率为2875 % ,稚虾为3611 % ,养成期虾平均为6525 % ;日本对虾养成期虾的平均感染率为2000 %  M B V 与 H P V 在斑节对虾中可出现合并感染的情况,其合并感染率为:仔虾2857 % ,稚虾3568 % ,养成期虾6454 % 日本对虾和中国对虾中未发现 M B V 与 H P V 合并感染的现象结果表明, M B V 是斑节对虾的主要病原体,而 H P V 是中国对虾的主要病原体  相似文献   

9.
本文综述我国养殖对虾病的研究现状,内容包括对虾的种类、病原体、症状、检测技术和防治方法。特别对对虾病毒性疾病进行了较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10.
养虾水体环境因子变化与对虾病毒病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养虾水体的盐度、溶氧量及pH值等主要理化指标的变化与对虾暴发性病毒病害大流行之间的关系.以低剂量病毒感染中国对虾(Penaeuschinensis),人工改变海水盐度、溶氧量、pH值等理化指标,发现其变化与对虾发病死亡之间存在明显的诱发关系.结果对阐明对虾暴发病毒性流行病成因及指导虾农科学养虾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斑节对虾杆状病毒与肝胰腺细小样病毒在三种 …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石蜡切片技术对斑节对虾杆状病毒和肝胰腺细小样病毒在斑节对虾,日本对虾和中国对虾中的感染民政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MBB在斑节对虾的仔虾,稚虾及养成期虾对感染率均接近100%;在日本对虾养成期4虾中平均感染率为7.50%;中国对虾仔虾未检出MBV包涵体。HPV在中国对虾仔虾中感染率为56.00%;在斑节对虾仔虾中感染率为28.75%,稚虾为36.11%,养成期虾平均为65.25%;日本对虾养成  相似文献   

12.
该发明公开了一种通过罗非鱼控制对虾病害的生物防控方法。该发明方法是通过在对虾养殖区内投放罗非鱼,从而实现对虾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提高对虾的存活率。通过该发明方法可以避免虾病在健康虾群中传播流行,减少了人工清楚病虾、死虾的工作量,提高了清除效率和养殖成功率,给养殖者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该发明公开了一种通过鲤鱼控制对虾病害的生物防控方法。该发明方法是通过在对虾养殖区内投放鲤鱼,从而实现对虾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提高对虾的存活率。通过该发明方法可以避免虾病在健康虾群中传播流行,减少了人工清楚病虾、死虾的工作量,提高了清除效率和养殖成功率,给养殖者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广西沿岸斑节对虾养殖西移试验过程,总结了斑节对虾西移养殖经验。证明斑节对虾可在广西西部沿海大面积推广养殖,其成活率、经济效益均高于养殖其它品种的对虾。  相似文献   

15.
APreliminaryExperimentontheDesalinationandDomesticationofMetapenaeusensisChenJianKeAiying(ZhejiangMaricultureResearchInstitute,Wenzhou325005)刀额款对虾Metapenae。e。i.deHaa)底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甲壳纲Crustacea、十足目DECAPODA、对虾科penaeidae、新对虾属Metapenae。的种类,俗称泥虾、基围虾,盐度在8.3-36‘4之间都能适应其养殖,甚至经过逐级淡水驯化后,可放入盐度更低的半咸淡水的池塘内养殖。课题组在承接《刀额新对虾淡水养殖技术研究》课题后,在本所的乐清清江试验场内就该虾的淡水驯化速…  相似文献   

16.
亲虾性腺发育过程实质上是一个营养积累的过程,为了探讨在这个过程中亲虾对营养物质有何种需求,采用形态解剖、称量法和酶学法测定了日本囊对虾亲虾性腺发育过程中的性腺指数(GSI)、肝胰腺指数(HPI)及其血淋巴的葡萄糖、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含量,对来自台湾海峡的亲虾[体质量为(83.26±1.47) g/ind]进行了饥饿和切除眼柄等处理,并研究了这两种处理方法对日本囊对虾亲虾性腺发育及血淋巴生化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实验前后,饥饿组和交并组亲虾的GSI和HPI均有显著下降(p<0.05);切除眼柄组和对照组亲虾的GSI上升极显著(p<0.01),其中切除眼柄组与对照组相比HPI显著下降(p<0.05);2)4个组实验前后血淋巴葡萄糖和甘油三酯水平都显著上升(p<0.01),胆固醇水平均呈现出单峰形式变化,峰值都出现在实验中期.可以认为:繁殖期间,日本囊对虾亲虾性腺发育的能源主要来自于食物中,饥饿不利于亲虾性腺积累营养物质,而切除眼柄可以促进亲虾体内营养物质的吸收和转移,从而促进性腺发育.  相似文献   

17.
白斑综合症杆状病毒对对虾和罗氏沼虾致病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比研究白斑综合症杆状病毒对斑节对虾、日本对虾、南美白对虾和罗氏沼虾的致病性,其生产养殖结果表明:第一次在廉江龙营围虾场养殖的南美白对虾,在养殖了27天以后开始爆发白斑综合症病毒病,患病的南美白对虾、斑节对虾、日本对虾病症相同,其甲壳特别是头胸壳具有白色斑点。养殖的罗氏沼虾没有出现病症。人工感染实验结果表明:白斑综合症杆状病毒能引起南美白对虾90%左右的死亡率,引起罗氏沼虾大约50%的死亡率。电镜观察结果表明:这三种对虾感染的病毒都是白斑综合症杆状病毒。  相似文献   

18.
对感染白斑综合症病毒的亲虾子代的跟踪检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感染白斑综合症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 的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 亲虾能产出携带WSSV的卵子,这些卵子可完成胚胎发育过程,孵化出无节幼体,并可以培育出Sou状幼体,糠虾幼体和仔虾,在确认只有亲虾作为WSSV传染源的情况下,培育出的部分幼体和部分仔虾携带WSSV。在相同的条件下,不带WSSV的亲虾产出的卵及幼体,仔虾未检测到WSSV。  相似文献   

19.
报导了 1990年以来温州四种人工越冬亲虾 (中国对虾、长毛对虾、斑节对虾、日本对虾 )发生的  疾病 ,共发现 19种病害 ,主要病害为细菌病、镰刀菌病、拟阿脑虫病 ,同时研究了其危害情况及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导了斑节对虾亲虾越冬和培育的有关生态条件。亲虾越冬时的水温应维持在20℃左右,在这种条件下存活率达80%以上。通过切除亲虾单侧眼柄性腺可以诱导成熟。手术亲虾的存活率达89.6%,成活率达41.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