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9 毫秒
1.
冗余与复杂系统的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复杂系统演化中的分叉与不可逆性的基础上.探讨了冗余之于系统演化的本体论意义和认识论意义,即冗余是系统演化实现其多样性的基本前提,也是人们把握系统演化全貌的认识论条件。本文还进一步说明了系统演化中的优劣问题等,以期给系统演化问题的研究带来一些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建设和完善我国信息化体系,进而在时间和技术上缩短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并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是我国未来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为此,国家投入了巨大的人力与物力等资源开展了诸如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在内的信息网络工程建设。  相似文献   

3.
论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包含社会、经济、三大要素的复杂系统,其结构体现为在人类能动调控下,要素间互利互惠互动的协同发展状态。人与自然互利共生,共同进化是结构的核心,人的基本需求的满足和全面是社会系统与经济系统协调的纽带;(生态)环境价值的实现是经济系统与自然系统内在统一的桥梁。只有实现协同发展,才能保证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技术创新的次优性、闭锁性、叠加性、爆发性和塌缩性构成了技术创新涌现性的特征表达。而技术创新的各种涌现性特征表达则是由作为技术创新母体的技术-经济系统与为其提供边界条件的共识-制度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共同塑造的。上述两个系统的演进动力来自认知-演化系统,简单的知识-信念系统决定了人类认知发展的演化性路径,认知发展演化的深入不断外化为技术创新涌现性的特征表达。  相似文献   

5.
绿色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体现了社会生态系统结构和演化的复杂性与可持续性。社会生态系统是一种复杂适应系统,其复杂性主要体现为:具有非线性层级结构、具有适应性演化机制和表现出共同进化过程。社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则主要表现为自稳定性、自组织性和自适应性等特征。社会生态系统在演化过程中,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维持自己的整体有序结构;能够根据规则调整系统的内部结构,甚至改变规则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从而使系统突现出新的结构和功能,表现出一种适应性的有序演化过程。社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分析为绿色发展的理论建构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研究进路。  相似文献   

6.
临界识别问题是当前社会-生态韧性研究的前沿难题之一。该难题源于社会-生态系统的复杂系统演化特征、社会-生态韧性的整体性以及真实性表征的双重困难。基于系统相对稳定状态和边界假设的临界识别传统路径包括阈值或断裂点法等表征方法,所面临的表征困境在于无法应对具有建构性特征的人类活动系统的挑战。解决这种困境的可能路径之一在于条件依赖的介入路径,尤其是依赖局域性整体条件的非操控型介入对于临界识别问题具有新启示,并且探究条件约束下重构场景识别的关键概念工具。  相似文献   

7.
霍奇逊和纳森等经济学家致力于整合演化经济学的基础理论,试图将普遍达尔文主义发展成为演化经济学的统一研究纲领。不过,普遍达尔文主义在演化经济学理论体系中使用的合法性尚存有争议,亟需厘清。作为宏观启发观念的普遍达尔文主义不是具体的科学理论,不能直接解释经济演化现象。按照科学理论语义观,如果被理解为范·弗拉森所言的"模型簇",普遍达尔文主义就可以涵盖多种理论类型;而特定理论的任务就在于连接普遍达尔文主义与具体经验现象。因此,必须为普遍达尔文主义解释社会-经济演化现象给出所需的特定理论,而选择型理论则是当前最为适合的一种理论。  相似文献   

8.
项目客观地了解和确定了柴达木盆地北缘生态环境和水资源分布现状,分析研究了其相互关系,掌握了其时空变化规律,预测了其发生、发展、演变趋势,进而寻求拟定了相应有效的生态环境防护治理对策和建议,为调查区盐矿、石油等矿产资源开发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区域性生态环境治理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科学依据。其晚更新世以来,沉积环境演化对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影响及终端成盐系统理论对区内寻找地下淡水有较高的推广价值。如尕斯库勒油田阿拉尔水源地淡水资源边界的确定就是基于这一理论。  相似文献   

9.
技术自组织演化机制和序参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技术系统具有典型的耗散结构特征,系统演化根本原因在于内部,技术系统内部自组织机制是技术发展的主导力量,外界因素将以物质、能量和信息输入的方式或控制参量的身份参与技术系统的演化。技术目的是技术演化的序参量。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把工程演化过程理解为一种双重双螺旋过程,即由技术链和非技术链(经济-社会链)共同构成的双螺旋。演化过程则由技术发明-工程创新-产业扩散三个环节组成。其中,工程双重双螺旋中技术链的演化,其基本内容是技术硬件(机器)和技术软件(知识和制度)双螺旋的演化。选择与建构机制是工程演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机制。选择机制使得在技术-经济进化过程中,技术创新成果经过市场的选优汰劣,保证了工程活动和市场经济的健康演进。建构机制则体现为技术链与经济-社会链的双重双螺旋变革,形成新类型的双重双螺旋等形式。  相似文献   

11.
科技融入经济系统的主要方式及其发展走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科技与经济系统的关联程度,科技融入经济系统发挥巨大经济功能主要有间接和直接两种方式。前者是指科技作为“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必须通过转化、物化、渗透和影响等途径应用于社会生产。方能起到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来满足人们需要的作用,其经济效益是间接的和潜在的;而后者是指科技直接作为经济社会的企业、产业和经济部门即科技企业、科技产业和科技经济部门,具有直接生产具有特定使用价值的科技产品来满足社会需要的功能,其经济效益是直接的和显在的。这两种方式具有紧密相联、辩证统一的关系。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其间接方式不断地向直接方式转化,使其直接方式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和表现的形态越来越多,这也就构成了科技融入经济系统发挥其巨大经济功能的运行轨迹和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12.
MLP理论建立了中观层面的社会技术体制、宏观层面的场景、微观层面的生态位所构成的三层次结构。系统创新被描述为三个层次相互作用并产生演化的过程。其中体制层处于核心位置,保持着自身稳定性。场景和生态位的变化会影响或挑战体制层,使现有体制可能出现失稳状况,并产生一系列演化,从而形成新的稳定的社会技术体制。从体制层稳定与失稳角度对系统创新的过程加以分析,是理解系统创新中三层次互动关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对于社会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之间关系的高度概括性描述,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指针.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转变现有高消耗、低产出、高污染的粗放型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是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关键途径,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和实践形式,是我国当前阶段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政策目标.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对于不断提高资源环境保障能力,实现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人工自然向生态自然的演化需要人类的生态实践,生态实践的实质就是经济生产活动向自然的嵌入。文章首先分析了人工自然的价值向度与生态尺度,进而提出了人工自然中经济行为的生态嵌入性问题和工业生产的生态界面概念,并从嵌入性的视角探讨了社会物质生产的性质及其与自然生产的关系,以及嵌入性生态生产方式、循环经济及其合理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中国科技成果》2007,(24):46-46
我国城市交通正以高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发展,城市交通问题已经影响到社会和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是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但交通研究和分析技术手段在中国还不具备应有的基础,所使用的交通分析软件系统几乎全部为国外的产品,限制了我国交通分析技术手段和技术水平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复杂性与社会分化——卢曼社会系统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卢曼看来,社会系统总是处于极端的复杂状态,同时也处于一种复杂化的过程之中。系统的复杂性征使其在面对环境的影响时,出现各种内在的危机和各种不平衡现象,并产生一系列的运作难题,使社会系统无法以其原来对付环境的原则进行实际运作,迫使社会系统不断地进行复杂性的化约和自我的区分化以化解危机,而社会系统也在此一过程中实现自身的演化和进化。  相似文献   

17.
SPURS疫情尽管得到了有效遏制或控制,但对这一社会和自然现象的历史过程进行反思,运用系统科学的思想,分析和说明抗击SPURS是由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管理、心理、伦理和法律等要素构成的一项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而且,只有通过这些要素间的相互协调、密切配合,才能形成系统的整体功能,并最终战胜和消灭SPURS这一疫魔,则是本文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18.
科学与国家利益、国家目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精神的发扬,与科学研究能够产生社会效应相联系。从国家创新系统的角度来认识科学,能给我们以重要启示。关于创新研究的轨迹表明,如果说技术创新主要是强调了技术与经济的结合,乃至从技术创新角度来认识的国家创新系统概念时也只前进到了技术、经济和政治的结合,那么,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创新系统,进一步将科学、技术、教育、经济和政治整合起来。关于科学系统的概念,在OECD看来:狭义上,科学系统的核心部分是公共研究实验室和高等教育机构;广义上,科学系统还包括政府的科学部门和研究理事会、某些企业和其他私营实体…  相似文献   

19.
为了满足列车安全、快速卸污的要求,提高列车装备的效率,“铁路真空卸污系统技术开发研究”课题按照吸收、引进、再创新的原则,借鉴国外成熟技术,对真空卸污系统进行集成开发,形成了成熟可靠的技术体系和统一的标准与规范,并首次将真空技术在我国铁路推广应用,实践证明设备技术先进,性能可靠,赢得了使用单位的肯定,解决了旅客列车污物直排造成的环境污染,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环境效益,对我国铁路装备现代化和客运专线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国家创新系统:对实施科技发展道路的新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家创新系统:对实施科技发展道路的新探索陈劲更快地发展科学技术,以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是我国发展战略上一个极为重要的议题。在科技发展中,科技发展道路的实施具有独立的重要地位。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这一问题的重要性还在于如何实现所谓的Gershen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