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对代际正义的探讨不应仅仅局限在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上,还应把前代人与当代人、后代人的代际关系包括进来。后者涉及一些前人的实践错误对现在和未来的不利影响,而处理好前人的这些非正义行为与实现当代人与后代人的代际正义紧密相关。国际温室气体排放权的分配是代际正义的重要研究课题,对它的争论涉及对前人非正义的处理,而目前的处理方式分别诉诸于现状权利、补偿正义和分配正义。  相似文献   

2.
论代际正义的理论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代际正义思想自20世纪70年代产生以来,便在国际社会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许多学者纷纷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代际正义思想并为其寻找理论上的依据和支撑。在学者们所提供的诸多理论依据中,最具影响力的、被学者们广泛引用为代际正义理论基础的主要有功利论、道义论和契约论。这三种理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为代际正义的合理性提供了不可忽视的理论证明。当然,这些理论也不具有绝对的说服力,就像其他任何理论一样,它们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许多困难和窘境。  相似文献   

3.
健康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健康发展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人类健康的可持续发展.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诸要素与人类健康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人类健康的可持续发展取决于人地关系、区际关系、代际关系的和谐,它要求在满足当代人健康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在满足本区域健康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其他区域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健康需求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包括确保身体状态完好的需求、确保精神状态完好的需求、确保社会状态完好的需求,但是,经济条件、技术状况、社会组织对健康需求的可满足性、健康资源的可获得性、健康服务的可进人性构成限制.  相似文献   

4.
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可持续发展是国际社会深刻反思传统发展模式后,为实现全球和平、稳定与繁荣而作出的共同选择.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可持续发展最核心的问题,是科学发展观在现实工作中的具体体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就是要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5.
山西大同是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其煤炭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引起的资源枯竭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严重地阻碍了大同的可持续发展,只有立足于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伦理学角度把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同协调人与人的关系有机结合起来,坚持生态环境正义、代内平等、代际均衡的原则,才能促进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走出当前发展困境的必由之路,也是科学发展观思想的基本要求。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必须改变传统世界观,树立生态世界观,才能实现人类社会持久健康发展,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7.
科学发展观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中国的新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本身是建立在现代人类中心主义这种环境价值观的基础上的。现代人类中心主义是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然而,由于受人类中心主义历史演进的影响,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的这种哲学基础地位受到了种种质疑。对这些质疑的有力驳斥,成为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作为科学发展观哲学基础的最好辨析。  相似文献   

8.
环境正义的三重关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正义所关怀的,不是针对所有人的一般的环境问题,而是针对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的人或族群,在不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下所遭遇的具体的环境问题。据此,我们可以将环境正义的关怀分为三个基本层次,即国内正义、国际正义和代际正义,来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9.
一、北京市实验区建设的基本态势可持续发展是当代人的发展不妨碍后代人发展的能力,它要求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它在考虑人类代内公平的同时也要求代际公平。北京市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工作始于1995年,先后建成了3个国家级实验区和7个市级实验区。其中,3个国家级实验区中的西城区于2008年底跻身于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  相似文献   

10.
科学发展观思想的历史提出,是对人类社会以往活动的一种反思和一定程度上的否定,它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和途径。  相似文献   

11.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同自然生态环境的好恶紧密相连,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协调和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于整个人类社会的前途与命运至关重要。"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它强调对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全面关怀,体现了公正的生态伦理意念,超越了"人类中心主义"的狭隘思想。构建"以人为本"的生态伦理正是人类走出生态危机、实现科学发展和和谐社会的需要。"以人为本"建构生态伦理要求人类尊重自然的权利、坚持可持续发展和公平公正,进而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2.
自然作为人类的无机身体,是从属于人性和实践的历史范畴的。自然观的道德意蕴是对将自然置于道德理性之外的传统自然观的反思超越,主张把社会的道德关怀连接到自然界。它强调在"主客统一"和"解放自然"的理论立场上,追求人与自然万物的和谐共生。其实践启示是,行为主体在改造自然的对象化活动中,应确立以人类利益为最高价值原则的正义取向,从"以人为本"的生存论出发寻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制度公正和科技伦理为主导规则制约狭隘的功利主义欲求。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社会公平观是社会公平思想史上的一次伟大飞跃,其主要内容包括公平观本体论、公平观发展论和公平观方法论.以马克思社会公平观为指导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公平观问题上的人民主体性立场,引导全社会全方位、全视角地看待社会公平问题.  相似文献   

14.
谈谈科学发展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发展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十六届四中全会上对“科学发展观”这一提法给予明确论述。科学发展观既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整个人类社会统一协调发展的指导理论,也是我们党所必须坚持的执政理念。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这样的战略思路,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全面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地理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持续发展观是人类社会发展思想史上的一场革命,它的提出引起各国政府、各级社会团体、科学界、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和广泛认同,中国政府已将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实现中国社会全面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基本国策.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内涵和理论基础与地理学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为地理学提供了一个大展宏图的机遇.地理学者应充分认识地理学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价值,及时调整知识结构,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作出应有的贡献,从而振兴和发展地理学研究和教育事业。  相似文献   

16.
高等学校科学发展应明确办学理念,制定针对性的办学思路与发展战略;以人为本,既面向全体又面向个体,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坚持德育为先,重视文化经典教育,课程形式显隐并重,统筹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培养善于创新的人才;扭转大学人才质量观的功利主义倾向,树立多样性、持续性、创新性的大学人才质量观。  相似文献   

17.
“坚持统筹兼顾,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现,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学发展观。青年时期是人的一生中实现发展的最为重要的时期,青年发展是青年实现全面进步的过程。全面准确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青年发展的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档案工作发展的客观需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是指导开创档案工作新局面的重要思想武器。只有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确保档案工作自身的全面协调发展,才能提升档案为新闻事业全面协调发展的服务能力,才能促进新闻事业包括新闻档案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阐述了哈尼族在认识与利用自然的过程中所创立的寨神林-村寨-梯田-溪流四位一体的传统生产生活模式,分析了保持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和谐对于哈尼族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根据“行动者网络理论”,提出了在认识与利用地理环境的实践中,把自然要素和社会要素都看成“行动者”的必要性。指出应重视哈尼族长期积累的生态型农业经验,在未来农业发展中保持自然与社会的和谐状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科学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共同财富。科学文化的精髓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科学文化的核心表现是国家软乓力。基于科学文化的国家软实力的提升,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釜有着巨大的支撑和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