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钟形罩》是普拉斯唯一的一部自传体小说,主要讲述了女大学生埃斯特在青春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挫折,她甚至一度精神失常并尝试自杀.本文透过埃斯特这一个体,尝试分析在50年代的美国,女性成长普遍面临的困境.笔者认为埃斯特成长中的困境主要是由以下三个方面造成的:社会期望与个人追求之间的矛盾对立;女性成长过程中的榜样缺失;以及埃斯特完美主义的人格.  相似文献   

2.
在战争背景下,女性常被纳入到国家、民族、革命的视域,被当作国家、民族、革命的表征与符码,身体通常成为女性介入战争的武器与工具.《炸弹与征鸟》《冲出云围的月亮》《色·戒》都表现了作家对女性的身份与身体在革命、战争场域中的书写与建构,折射出在公共政治与战争的复杂关系下女性这一性别符码的生存处境与女性解放所面临的种种困境.  相似文献   

3.
成长于20世纪30年代的当代作家玛丽·麦卡锡一生见证了美国的萧条与强盛。其畅销作品《她们》中的八位瓦萨学院毕业的女生以其异彩纷呈的人生经历展现了经济大萧条时期女性的爱情婚姻家庭生活。小说从女性自身的角度审视女性,直面30年代知识女性在信仰迷失后的困境,探寻女性在双重标准盛行的男权社会里的抗争、苦闷、彷徨与妥协,为读者了解这一时期的美国女性提供了深远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从女性主义批评视角出发分析<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中的女主角玛莎.女儿,妻子和母亲构成了玛莎的三重身份;一方面分析这三重身份所蕴含的玛莎的独立潜质和反抗父权的意识;另一方面讨论作为女性的玛莎对父权文化的抗争的失败.这是玛莎的困境,也是所有女性的困境,并进而体现出剧作家爱德华·阿尔比对女性及女权运动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在西方女权主义的启蒙下,中国女性权利意识开始觉醒,并随着新中国的建立获得了被剥夺2000多年的权利。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女性却放弃了这来之不易的权利,主动选择做"二奶",沦为男性的附庸。这一历史发展中的怪现象,其实是在现代社会转型期女性自我价值实现的困境下,多元价值观念的并存导致女性价值观念的迷失。要解决历史前进中的这种社会倒退的现象,就必须从社会性别关怀的角度入手。  相似文献   

6.
从左翼思想史的观点来看,陈映真《乡村的教师》是极为重要的文献,从1960年眺望、想象战后台籍左翼分子进入40年代末、50年代初期的思想困境,刚由殖民地独立出来,要清理过去又因开始进入冷战而丧失条件,要重新联系到贫穷的红色祖国又已经进入两岸割裂的初期,要展开思想的变革又被冷战、分断所阻扰.陈映真在书写中承继了20世纪50年代左翼的思想情感,其重要性在于,不仅在台湾内部搭起了与过去衔接的桥梁,同时连接回中国大陆、联系到第三世界,延续了社会主义世界革命的精神.要如何持续挖掘、抢救、研究、书写台湾战后左翼历史,是学术思想界当前所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7.
走红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的女性作家张爱铃,及其作为都市文学的典范之作的文学作品,具有鲜明的都市文化特征.近几年张爱玲的许多小说先后被搬上了银幕,而且导演不断地开拓一些新的视角.然而被改编后的作品却很难得到评论家的称赞,甚至其影响不及同时出现的其他影视剧作.这一现象的出现在传播学研究中必然存在着生产者,传播者,受众的因素.  相似文献   

8.
对理性官僚制的再思考--兼谈当代中国行政体制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宁 《枣庄师专学报》2004,21(3):109-112
70年代以后,西方各国先后进入后工业社会.以韦伯的理性官僚制为基础的传统公共行政模式被认为陷入了困境,正被新公共管理所取代,客观地分析历史与现实,我们发现,对理性官僚制的创新与挑战,动摇不了这一古典制度范式在公共行政实践中的重要地位.我国尚处于官僚制不足阶段,必须强化官僚制的优点,弱化其缺点,并借鉴别国成功经验,对我国行政体制进行理性构建.  相似文献   

9.
生为女人     
杨滨  姜囡 《青年科学》2009,(10):44-47
对于有性行为的女性来说,这个时代是有史以来的黄金时代。19世纪50年代之前,女性通常被认定不能感觉到性唤醒。性生活对于她们来说只是为了生儿育女和传宗接代。在那个年代,人们避讳谈论性,认为那是不知廉耻,是受人唾弃的。社会的普遍情况是:人们缺乏普遍的认识,充满了被个人的偏见所扭曲的见解,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女性散文具有现代性别意识与白话创作两个基本特征,体现了鲜明的文学现代性内涵.它真切地记载了女性意识在清末民初和五四时期觉醒、30-40年代走向成熟、50-70年代受到遮蔽及新时期以后不断深化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进而使女性散文成为百年中国女性由传统向现代生命历程的精神写照.  相似文献   

11.
考察了陈染截止90年代中期的小说创作,认为陈染的小说带有自觉的女性意识,并从自觉地思索女性生存困境,反省女性的生存、文化与写作状态,最终获取女性自救三方面进行论述,最后从其创作观分析作为女性的自觉写作的成因。  相似文献   

12.
"身体写作"最早由西方女权主义者提出,并在80年代传入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丁玲虽没有接触到这一理论,但其在《莎菲女士的日记》中不论身体的展现还是情欲的独白都是对女性身体写作这一理论的完美诠释,体现了丁玲强烈的女性主体意识,开创了女性话语建构的先锋。  相似文献   

13.
导演徐静蕾改编自茨威格小说的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一句经典台词“我爱你,但和你无关”震惊四座,这看上去是要求与男性平等,其实是对性别歧视的颠覆,同时是对女性作为一个独立的性别群体的否认。在不少由女导演拍摄的有着“自觉的”女性意识的影片中,“女性”更深地陷入了话语的雾障与谜团之中。不是影片成功地展示了某种女性文化的或现实的困境,而是影片自身成了女性文化与现实困境的症候性文本。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妻妾成群》对旧中国女性悲剧命运的描写,认为虽然小说中的女性也曾尝试飞蛾扑火式的反抗,但是男权制度下,女性的自我拯救注定没有出路。深刻剖析了女性的生存困境,呼唤男性中心文化下女性的自省,从而达到对这一文化的更为有力的批判。  相似文献   

15.
昆曲《水浒记》改编自明代小说《水浒传》。该剧围绕阎婆息描写了两段"爱情故事",一是和宋江,一是和张文远,通过这两段被异化的爱情,展示了当时底层女性的生存困境以及爱情选择的无奈。阎婆息被异化成了商品,没有选择权,两性关系的不平等,价值取向偏向于社会价值的实现,个人情感被压抑等原因造成了阎婆息的爱情悲剧。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女性新诗写作景观发生了重大变化,女诗人在作品中反思"女性"文化身份,强调自我书写的权力,彰显女性性别意识,这一转变,表现出女诗人对女性自我的重新审视,同时也折射了当时的历史文化语境。  相似文献   

17.
萧红在其成名作《生死场》中刻画了一个哈尔滨附近村庄的人们(尤其是女性群体)的生与死的故事。在小说中,女性的生命价值被践踏,难逃"被虐"的命运,而女性也在有意无意中将自身所受到的种种压迫强加到同类或比自身更为弱小的孩子身上,对他们施以"虐人"行径。本文拟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探讨萧红在《生死场》中对女性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试图挖掘造成小说中女性"被虐"与"虐人"的双重困境的根源,并由《生死场》出发来探究萧红独特的女性写作的背后原因。  相似文献   

18.
王安忆是一个女性意识很强的作家,在其作品中表现出对女性本体的强烈关注.随着作者年龄的增长和写作功底的加深,王安忆的女性意识呈现出明显的变化.通过对王安忆创作的纵向考察,不难发现在新时期之初,王安忆以"中性"状态进行写作,女性经验被主流话语遮蔽;八十年代中期,其女性主题意识觉醒;九十年代则立足女性自我,超越性别对立,对人的本质和现代文明进行了深刻的思索和质询.每一个阶段都表露出作者对女性本体如何走出困境的深刻思索.  相似文献   

19.
《奇闻怪事》2013,(6):56-57
01.卡曼斯科(纳米比亚)——被沙漠吞噬的城市卡曼斯科是一座位于纳米比亚南部,离吕德里茨港很近,现今已被沙漠吞噬的城市。早在1908年,吕德里茨兴起了一股钻石热潮,一大批抱有钻石梦的年轻人聚集到纳米比亚的沙漠中。随之形成了这座卡曼斯科小镇,人们修建了学校、医院、娱乐场所以及大片的住宅区。可好景不长,随着世界战后钻石价格的大幅跌落,这座曾今繁华一时的城镇渐渐落寞,最终在20世纪50年代被彻底废弃,淹没在一片沙丘之中。  相似文献   

20.
我是一条罗非鱼,但并非寻常之辈.这一点单从家族渊源已可见端倪.我原籍非洲,后来移居越南,上个世纪50年代被引进到中国.因身世曲折且形似本地鲫鱼,故得名"越南鱼"、"非洲鲫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