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女性主义批评视角出发分析《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中的女主角玛莎。妇女儿,妻子和母亲构成了玛莎的三重身份;一方面分析这三重身份所蕴含的玛莎的独立潜质和反抗父权的意识;另一方面讨论作为女性的玛莎对父权文化的抗争的失败。这是玛莎的困境,也是所有女性的困境,并进而体现出剧作家爱德华·阿尔比对女性及女权运动的关注。  相似文献   

2.
阿摩司·奥兹是一位有着女性想象自觉的作家,他在小说中塑造了具有恋父、背叛传统、单恋欧洲倾向的女性群体,该群体印证了作家对女性生存困境的理性思考:恋父行为体现了女性被支配、被操纵、主体性被剥夺的事实;女性尝试以叛逆行为实现突围,突围的力量源于父权的生产性与女性的边缘化益处;身处犹太复国主义和欧洲文化夹缝中的犹太女性产生了比男性更为强烈和持久的身份困惑与信仰危机。这些女性因承载着奥兹的个人思考而成为其对话尝试与主体间性探索的载体,成为其对自身男性、犹太人、知识分子三重身份进行确认的镜像。  相似文献   

3.
中国当代女性作家的中篇小说《双人床》和《爱情是脆弱的》,塑造了几个有着独特个性的女性形象:孤独的苏婕、无奈的陆小冰、妥协的向瑶、独特的琼林,反映了当今女性面临的困境与无奈,展现了女性在父权社会中寻求独立身份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4.
美国当代作家乔伊斯.卡罗尔.欧茨在小说《狐火》中描画了20世纪50年代前期女性在父权社会中话语权丧失的性别困境,然而叛逆的狐火帮少女们却不屈服于这一困境,试图借助建造姐妹之邦进行突围。她们萌发的女性主体意识使其不甘接受被压制与被禁声的命运,因而通过对文字的掌控以及运用暴力在50年代这一女性集体沉默的年代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相似文献   

5.
奥尼尔是美国最伟大的戏剧大师.<奇异的插曲>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本文运用女性主义对其进行解读,目的在于探讨西方女性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困境以及她们在父权社会中的无谓挣扎.  相似文献   

6.
《紫颜色》是关于黑人妇女的反"仕女图",勾画出了阳物中心主义的父权社会及后殖民语境阶级社会中的女性应对后殖民压迫和父权压迫的双重生存困境。黑人女性在性别禁制与桎梏中,她们也对自身进行思忖与度量,并在驳辩和反抗中最终走向独立而自由的新天地。艾丽斯·沃克通过对女性摹写与阐释,对黑人女性的外在世界和内心世界进行透彻细致地分析,其目的意在关注与改变女性的边缘性地位,重新定位女性之美和生存价值。  相似文献   

7.
女性是被男权主流社会边缘化了的“他者”。作为失语的“他者”,女性寻求真我成长的过程注定是辗转曲折的。而男权社会强大的话语权消解了女性追求自我的努力。女性的成长实际上是主流社会对其收煽的过程。从“我者”与“他者”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佛洛斯河磨房》中女主人公玛姬在父权社会中寻找身份之旅失败的强大社会根源:在父权社会语境中.玛姬是被“他者化”了的客体,注定无法实现自己所期待的身份,回归自然才是女性自我的真正归属。  相似文献   

8.
《雪花密扇》通过雪花与百合、尼娜与索菲娅的友谊,揭示了从前现代到后现代以家庭为单元的父权规训,以及在这种宰制下作为母辈与子辈的女性在权力、地位、身份方面的差异。而当差异与规训共谋,母辈就成为父权宰制女性的践行者,子辈间的友谊则演变为同化和征服。这就是应社会要求被迫塑造身体的雪花和塑造气质的索菲娅共同面临的"三重门",以及导致她们情谊离合的"二阶欲求"。  相似文献   

9.
《恋爱中的女人》是大卫.赫伯特.劳伦斯的代表作之一,其女性主义意识一直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运用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对比分析黑马和李政翻译作品《恋爱中的女人》的二个文本,阐述译本的翻译主体性、"女性身份"与"女性意识"以及强势父权话语压抑下的弱势女权话语,揭示其中的女性主义倾向及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0.
胡忠青 《科技信息》2010,(8):151-151
纳丁·戈迪默的小说《我儿子的故事》讲述一个和睦的黑人家庭在种族隔离制度和父权制下走向解体的悲剧故事。本文通过分析女主人公的转变揭示黑人女性在父权社会的生存困境及可能的出路。  相似文献   

11.
小说《典仪》通过融入大量印第安口头传说与民间故事对主人公塔尤的身份进行神话归域。具体功能体现为三方面:首先是对塔尤的身份进行集体化归域,意在表明他的疾病只是处于困境中的印第安文化的表征;其次是对他的身份进行生态归域,彰显印第安人主张宇宙万物和谐共处的生态理念;最后是对他的身份进行女性精神气质归域,弘扬一种以伙伴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组织模式。  相似文献   

12.
母女关系的描写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她一反传统母女关系那种"慈母爱女"形象,刻画了一种另类的残缺而畸形的母女关系.张爱玲对传统慈母形象的改写及母女矛盾的揭示主要原因是文化环境的影响:一方面父权宗法制社会的道德规范、文化习俗渗透到女性的文化心理中,使母亲成为父权制的"帮凶";另一方面父权社会对女性经济和欲望的剥夺压制,使母亲囿于金钱和情欲之中无法自拔,导致母女关系扭曲和变形.本文从这两方面对母女关系异化的原因进行分析,探讨男权社会和封建文化对女性身心的摧残.  相似文献   

13.
作家陈忠实在他的长篇巨制《白鹿原》中构造一个充满斗争和算计的男权社会.在那个社会里,女性的命运是悲惨的,吴仙革身上背负着父权、夫权的大山,白灵有着时代的觉悟,但是最终死在了战友手中,田小娥在屈辱中抗争却被惩罚致死.文章结合这三位重要女性的人生经历,揭示了造成女性悲剧的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14.
《钟形罩》是普拉斯唯一的一部自传体小说,主要讲述了女大学生埃斯特在青春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挫折,她甚至一度精神失常并尝试自杀.本文透过埃斯特这一个体,尝试分析在50年代的美国,女性成长普遍面临的困境.笔者认为埃斯特成长中的困境主要是由以下三个方面造成的:社会期望与个人追求之间的矛盾对立;女性成长过程中的榜样缺失;以及埃斯特完美主义的人格.  相似文献   

15.
托尼·莫里森的小说《秀拉》描写了黑人女性秀拉为构建自我身份所作出的不懈抗争。小说再现了生活在种族和性别歧视双重压迫下的黑人女性的悲惨命运,揭示了黑人女性面临的身份困境,并进一步引导读者对生活在社会边缘的美国黑人女性的生存状态和身份建构等问题进行思考。本文将对秀拉的身份建构历程进行回顾,并就其失败的结果分析可能的原因和由此所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徐嘉 《攀枝花学院学报》2009,26(4):51-54,24
本文通过对凯特·肖邦三部作品中几位女性人物的分析,揭示出传统父权制社会对女性的压迫与束缚.通过对<觉醒>中艾德娜进行分析,揭示出她在父权制度下所遭受的精神压迫和物质压迫;对<一小时故事>马兰德夫人的"本我"、"自我"以及"他我"的分析,阐释女主人痛苦的精神生活;<黛西莱的婴儿>中从黛西莱的身世以及其成长的环境,分析其对父权制下压抑的婚姻生活的逆来顺受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张爱玲小说《琉璃瓦》中铮铮、曲曲和心心的婚恋问题进行分析,认为这三个女儿突破了父亲姚先生立足于利益权贵目的而展开的针对于她们婚姻的安排和算计,基本实现了自身婚恋的自主,这既显示了旧的伦理体系的崩坏和父权的权威地位的松动瓦解,也意味着一定程度上女性生存的改观和女性命运的新的转机。  相似文献   

18.
五四女作家和中国男性知识分子一样不否定上帝的男性身份,但在女性经验下,她们更易于用母亲形象或女性形象表征她们对上帝的体验。苏雪林、冰心的创作典型地体现了这一特点。她们一方面用上帝慈爱的"父亲形象"对抗中国家族宗主社会中威严不可侵犯的父权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凭借自己的女性经验彰显上帝的女性和母性形象,寻求觉醒的女性所信靠的力量。五四女作家笔下上帝形象的特征折射出文化交流与对话中中国知识女性的独特性反应。  相似文献   

19.
林白小说中主动——被动型和相互吸引、两厢情愿型两种不同模式的女性之爱,以及其女性之爱很少涉及“性”的描写、大多是悲剧结局,主人公往往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同性恋者.小说所表现的女性意识揭示作家书写女性同性之爱这一题材的深层意蕴和旨归:破除异性恋迷信,挣脱男性叙事桎梏;对抗父权社会,获得女性自身解放;寻找女性的精神憩园,构建女性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20.
从《孔雀》《青红》看第六代电影人的女性情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5年,顾长卫的《孔雀》、王小帅的《青红》带着国际电影节获奖的光环相继在国内上映。两位导演力图透过历史文化层面表现现代女性独特的生命体验,揭示女性生命意识的觉醒和抗争,探询女性命运、女性的生存与文化困境。但是,在父权文化难以消弭的永恒夹缝里,女性精神家园的构筑永远是个难圆的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