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女性身体成为新闻热点,背后隐藏着男性文化霸权对女性的宰制。这种宰制借助新媒体、商业资本、道德、法律规范等组成一个庞大的男性文化霸权同盟,既不断地炮制女性身体事件,又不断地对女性身体以规训。同时,女性身体事件中女性也存在着以身体作为书写的方式,表达自己,冲击男性文化霸权的规训,塑造女性自我新形象。但男性文化同盟以其巨大的向心力,不断地诱导这些女性追求着“假的需要”,走向自我迷失。我们要反省男性文化霸权,也要反省女性在自我表达过程中出现的迷失。  相似文献   

2.
本文借助女性主义"妇女形象"批评方法分析《威尼斯商人》,发现莎士比亚塑造的女性形象并不是女性主义批评家们所批评的男性笔下两个极端类型:好女人,坏女人;相反,他塑造了反传统的,具有现代思想的女性。同男性形象相比,女性处于主动、中心地位而男性则处于被动、从属地位,从而打破了父权中心,解构了父权社会对妇女的界定,指明了莎士比亚的女权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3.
近来,随着学界对身体研究的关注,有关女性身体的研究越来越多,但在一个男性“话语霸权”的社会里,女性的身体是如何被规训和塑造的?文章先从中西方哲学、文学、神话等文化观念基本来源的角度分析了在男权社会文化中建构起的女性身体,继而分析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疾病的话语建构和男权“凝视”下女性眼中的自我与女性当代文化适应中的焦虑与风险,得出了男权社会的“话语霸权”在一个复杂的社会场域中对女性身体的深刻规训和塑造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4.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女性主义作家夏洛特·帕金斯·吉尔曼的短篇小说《黄色墙纸》被女权主义者“重新发现”,国内外学者对该作品的关注持续升温。文中女主人公“我”被禁锢在四壁高墙的房间里,身体被牢牢地束缚在由家庭和社会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规训网中。处在身体规训的“疗养”状态下,女主人公“我”并没有真正地按照丈夫——父权、医权的代表所期待的方式进行休息疗法和中止“工作”。笔者认为小说一方面体现了福柯的身体政治理论。“我”的身体处于被规训的状态下,但另一方面“我”在努力摆脱规训权力,通过身体言说质疑强加在女人身上的各种社会规训的合理性。本文尝试借由身体政治理论来反映女性身体言说的曲折与迷雾,分析小说中加在女性身上各种社会规训背后的身体政治。  相似文献   

5.
戴岚 《韶关学院学报》2003,24(11):73-80
20世纪以来,华裔坛涌现出众多才华横溢的作家,汤亭亭和谭恩美的作品都曾在不同时期引起反响,好评如潮。在她们小说本的基础上,可透视她们笔下的女性世界:深受中国化浸染的母辈的故事俨然是旧式女性生存状态的缩影;以“我”为主人公的一代新人身处异域化,她们在边缘化的话语环境中抗争,“母辈”的无奈与“我辈”的反叛达到强烈的戏剧冲突的效果,而母女两代的和解使激烈的冲突转为和谐与宁静,且进一步使本升华,使其成为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化融通的真实写照,两种化在两代人的交往中撞击而逐渐磨合,两个本不约而同地选取两代母女的心灵世界作为视点,在追溯远祖传统、华裔精神的故园中,在寻找回来的世界中重铸各自的精神世界并实现相互的融通。  相似文献   

6.
由于长期受到父权主义的"菲勒斯中心"的压制,女性在文学创作中一直处于失语的状态。多丽丝.莱辛在其代表作《金色笔记》中从叙述方式、结构布局以及女性本真体验方面揭示了父权中心文化对女性的奴役,让女性使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自己的故事,使得女性回归到了言说主体的位置。  相似文献   

7.
和其他女性作家一样,玛利亚·埃奇沃思一直被遗忘在父权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她的作品在国内至今几乎无人论及。《贝琳达》是埃奇沃思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贝琳达·泊特曼在英国伦敦社交界寻找幸福婚姻的过程中如何实现建构自己理想的性别形象的故事。小说展示并审视了父权文化下四种不同类型的女性形象建构:"悍妇"、"激进女权主义者"、"家庭天使"以及"玩偶"。而通过对这四种女性形象建构的审视总结,埃奇沃思为贝琳达建构了不同的具有独立和理性的女性形象,并以此展示了自己对于女性形象建构的独特看法。  相似文献   

8.
美国华裔女性作家伍慧明是美国文坛上近几年出现的后起之秀,她的处女作<骨>成功地塑造了四位鲜活的女性角色.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角度对文中处于父权主义和种族主义社会"双重边缘"的美籍华裔女性进行了尝试性分析,展现了她们从沉默到抵抗再到对话的独特心理历程.  相似文献   

9.
中国当代女性作家的中篇小说《双人床》和《爱情是脆弱的》,塑造了几个有着独特个性的女性形象:孤独的苏婕、无奈的陆小冰、妥协的向瑶、独特的琼林,反映了当今女性面临的困境与无奈,展现了女性在父权社会中寻求独立身份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社会,高跟鞋为广大女性所迷恋,高跟鞋的危害尽管为人熟知,但几乎每位女性都还会用其展示自身的阴柔之美,实际上,在这为美付出"疼痛"代价的背后,是社会对女性身份的一种规训和建构,这种规训则来源于媒体的塑形,通过直接的渲染、建构女性的自我认同、男性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多方位交织渗透而成,高跟鞋踩出的实则是一种男权政治.  相似文献   

11.
美国女作家薇拉·凯瑟的作品打破了父权文化以男性为主体的文学创作传统,她以西进运动中的女性移民为主人公,塑造了诸多成功的女性,在男性主宰的一些领域开辟了自己的天地,向社会证实了女性的优秀品质,体现了作者对女性出路的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12.
萨尔曼·拉什迪被誉为后殖民主义教父,代表作《午夜之子》为其赢得了包括布克奖在内的多项文学大奖。在斯皮瓦克后殖民女性主义语境下解读《午夜之子》,可以凸显拉什迪如何揭示父权对第三世界女性压迫的瓦解,以及如何揭露全球化语境中帝国主义在殖民地影响力的消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后殖民女性主义思想以及对第三世界女性权利和地位关注这一主题。认真探究这一主题,对于深入分析萨尔曼·拉什迪的后殖民女性主义思想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论述80年代后期以降先锋一代作家创作的"新家族小说"中父辈与子辈关系的构筑。这批新家族 小说文本呈现了鲜明的寓言状态,这种寓言状态反映在家族内部的个体身上,家族成员的角色功能得到空前的 发挥。那么,作为寓言状态呈现的家族文本在父辈与子辈的关系构筑上呈现着自觉的改造。本文指出小说文本 在对家族历史进行着历史叙事的戏仿与欲望书写的同时,"父"与"子"的身份面临着共同沦丧与定位困惑。  相似文献   

14.
男性和女性由于生理、心理的差异,造成两性对职场友谊认知不同,并进一步影响了两性交友的对象、目的和方式;进而影响了员工工作结果,男性员工的职场友谊与任务绩效、工作满意度的相关性强于女性;女性员工的职场友谊与离职意向和职业倦怠的相关性强于男性。  相似文献   

15.
《紫颜色》是关于黑人妇女的反"仕女图",勾画出了阳物中心主义的父权社会及后殖民语境阶级社会中的女性应对后殖民压迫和父权压迫的双重生存困境。黑人女性在性别禁制与桎梏中,她们也对自身进行思忖与度量,并在驳辩和反抗中最终走向独立而自由的新天地。艾丽斯·沃克通过对女性摹写与阐释,对黑人女性的外在世界和内心世界进行透彻细致地分析,其目的意在关注与改变女性的边缘性地位,重新定位女性之美和生存价值。  相似文献   

16.
许晓宁 《科技信息》2011,(12):I0142-I0142
菲茨杰拉德在他的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成功地塑造了黛西这一女性形象,在许多读者和评论家眼中,黛西是一个粗俗愚蠢、轻浮放荡、浅薄虚伪、冷酷无情的豪富阶层的坏女人。然而本文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分析了在父权社会中黛西是怎样从一朵美丽娇艳的玫瑰蜕变成了残落的玫瑰花瓣,揭示出黛西是父权社会的受害者。  相似文献   

17.
在以男性话语为中心、男性审美价值上升为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体系中,现实与文学中的女性形象都表现为男性向往的产物——内向、无私、温顺。十八世纪的英国女性作家夏洛蒂·勃朗特从自身的体验和感受出发,向传统的父权社会挑战,以女性话语为中心,展示了一个相貌平常但个性独立的女权主义的典型。女权主义意识渗透到作者及女主角简·爱的方方面面,本文从生活、爱情和经济的角度来探讨作者的经历对简·爱形象的塑造的必然影响。  相似文献   

18.
长久以来,中国与韩国用封建礼教维持了巩固的父权秩序,这使得女性只能处于社会的边缘,受到男性的统治与压迫。然而,进入现代社会,特别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女性意识的全面觉醒,追求女性解放以及探寻女性自我价值的声音越来越强烈。在这一背景下,中韩同一时期的女性文学呈现了共性的现象。本文着眼于张洁和朴婉绪女性小说代表作《方舟》和《活着的一天的开始》,以其中出现的知识女性形象为中心,从女性对自身价值的探索与追求,以及女性对父权制度的质疑与否定两个层面,探究20世纪80年代中韩女性主义文学的发展状况,考察同一时期出现的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女性主义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及女性意识,分析女性主义文学给中韩两国带来的深远意义和影响。  相似文献   

19.
以肖邦的《她的信件》为例分析作家是如何站在女性主义的立场上,借鉴莫泊桑父权制传统文学形式,成功塑造一位具有强烈自我意识、追求独立主体的女性形象。探讨女性,也包括男性生命个体在父权社会的制约之下生存空间萎缩、直至消失的悲剧命运,从而颠覆了男权主义思想和男性视角,开启女性主义创作的历程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20.
美国墨西哥裔女作家桑德拉·希斯内罗丝在其短篇小说集《喊女溪》中,通过对叙述聚焦等写作技巧的高超运用,凸显了墨西哥裔女性遭受父权压迫的社会现实,展现了她们构建女性主体身份的过程。书信体叙述模式以多重式聚焦方式,彰显了女性叙述者追求独立自主的强烈意愿和积极行动。无聚焦叙述视角发挥了其相对客观等优势,便于读者阅读。全书中最常见的内聚焦叙述既能较客观地反映出儿童世界中的性别压迫及其严重后果,又对涉及反抗男权身体规训的女性凝视予以了较充分的展示。由此,《喊女溪》的叙述聚焦与建构女性主体性的主题相得益彰,使小说更具艺术感染力和思想深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