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身份问题对于散居海外、生存在多重文化夹缝中的美国华人是一个无法规避的问题,美籍华裔作家伍慧明首部作品直接以“骨”命名,体现了美国华裔族裔身份认同过程中的取向。以后殖民身份理论为支点,分析《骨》中美国华裔在族裔身份探寻过程中所经历的中式身份解构、美式身份建构及杂糅式身份的重建历程。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水仙花、黄玉雪、汤亭亭和谭恩美等美国华裔女作家及其代表作的分析研究,本文论述了美国华裔女性文学中文化身份的嬗变,即在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华裔女作家在面临身份危机时所选择的不同文化身份,揭示了美国华裔女性文学的发展进程和社会文化总体语境的变迁状况。这对处于全球化语境中的我们选择文化身份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著名关籍华裔作家任碧莲的代表作品《梦娜在希望之乡》讲述了少数族裔青少年在美国多元文化背景下成长的故事。小说中华裔女孩梦娜的身份建构是一个重要的主题。根据心理学家Phinney的理论,梦娜的身份建构经历了混沌原初阶段、探寻阶段和定向阶段,她在各个阶段里尝试不同的文化身份。小说通过梦娜的身份建构阐释了多元文化语境中文化身份的流变性。这篇小说也成为任碧莲挑战美国大熔炉文化中以WASP为主统的僵化的族裔概念的宣言。  相似文献   

4.
刘湘琦  王莉莉 《科技信息》2009,(21):137-137
成长小说在美国文学史中占有突出地位,本为通过对两篇成长小说的浅析来探讨“身份确立”这一美国华裔成长小说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美国华裔文学是美国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描述、反映美国白人主流社会对华人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华人反抗白人的固定化概念化形象以及华人如何适应美国主流文化、融入新文化所产生的种种文化冲突,但这些冲突都是围绕文化身份建构这一点进行的。把美国华裔的文化身份建构分为前阶段的文化失语期、开始阶段的身份认同期、探索阶段的民族身份认同期和族裔散居混合身份认同发展期等四个阶段,可以进一步加深对美国华裔文学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6.
刘学 《科技信息》2013,(2):227-227
本文旨在分析华裔文学作品《吃一碗茶》中的唯一女性主人公美爱在唐人街社会中的文化身份转变过程。通过美爱在中国与在美国的文化身份的对比以及新的文化身份的最终形成,揭示出年轻一代的文化身份的成功重塑。从而进一步指出在面临不同文化之间冲突时,应该以积极的方式解决问题,从中找到合适的出路,而非固步自封,停滞不前。  相似文献   

7.
近现代的美国华裔作家,创造了华裔文学的两个发展高峰时期。伍慧明就是第二个高峰期的代表人物,她的长篇小说《骨》,生动再现了美国华裔的奋斗历程。与前辈们的成果相比,伍慧明的《骨》更具有民族层次。文章通过分析《骨》当中男性意识的发展,可以看到美国华人对自我身份的追索,以及追求两性平等的漫长历史。  相似文献   

8.
赵丽丽 《科技信息》2011,(32):I0094-I0094,I0097
伍慧明发表于1993年的小说《骨》(Bone)掀起了华裔美国文学的新高潮。小说《骨》讲述的是关于居住在美国旧金山唐人街内梁家三代人的故事。小说以典型的华裔家庭中父母与子女间文化差异与矛盾为主线,突出展示了三代美国华裔在身处边缘世界中的困惑、矛盾与压抑,并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他们特质的、流变的身份。其中,作为小说中新一代的美国华裔形象出现的梁家三个女儿:莱拉,安娜和尼娜在同样身处中西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家庭、情感、价值观以及身份认同的困惑中,三姐妹截然不同的认同与选择最终导致了三人迥然的生活与命运。本文通过展现三姐妹面对中西文化尴尬时坚持的不同选择及命运,试图分析华裔女作家伍慧明在这部小说中通过刻画莱拉的成功,为身处中西文化矛盾,在尴尬与夹缝中的新一代华裔美国人所探寻的身份文化建构之路,即跳出“非此即彼”的选择,正视自身的双重文化身份,自由地融入美国社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伍慧明发表于1993年的小说《骨》(Bone)掀起了华裔美国文学的新高潮。小说《骨》讲述的是关于居住在美国旧金山唐人街内梁家三代人的故事。小说以典型的华裔家庭中父母与子女间文化差异与矛盾为主线,突出展示了三代美国华裔在身处边缘世界中的困惑、矛盾与压抑,并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他们特质的、流变的身份。其中,作为小说中新一代的美国华裔形象出现的梁家三个女儿:莱拉,安娜和尼娜在同样身处中西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家庭、情感、价值观以及身份认同的困惑中,三姐妹截然不同的认同与选择最终导致了三人迥然的生活与命运。本文通过展现三姐妹面对中西文化尴尬时坚持的不同选择及命运,试图分析华裔女作家伍慧明在这部小说中通过刻画莱拉的成功,为身处中西文化矛盾,在尴尬与夹缝中的新一代华裔美国人所探寻的身份文化建构之路,即跳出非此即彼的选择,正视自身的双重文化身份,自由地融入美国社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华裔美国作家徐忠雄的小说《家园》,探讨了主人公雷恩斯夫德如何通过回顾父辈的移民历程,再现美国华裔从自我否定到自我觉醒的心理变化过程及其对自我身份定位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1.
美国华裔文学的"女性化"一直饱受诟病。华裔美国作家李健孙在他的作品《支那崽》和《荣耀与责任》中却塑造了一个积极向上的男性主人公形象。这两部作品里充满了阳刚之气,不仅是男子占支配地位,而且更加专注于传统的男性关注焦点和价值观。其作品里面的暴力描写对于塑造人物形象和实现其美国人,而非"他者"的身份建构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这些暴力描写也有利于实现美国华裔文学的男性身份建构。  相似文献   

12.
美国华裔作家马克辛·洪·金斯顿在小说《引路人孙行者:他的即兴曲》中就华裔美国人的身份建构以及华裔社群的建设进行了开创性的思考与探索。小说试图创建霍米-巴巴所倡导的“第三空间”,运用杂糅的策略打破主流社会强加于华裔的刻板形象,解构文化本质主义,为身处全球化时代的华裔美国人之身份建构开拓一个全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13.
龚瑶 《科技信息》2007,(11):126-126
美国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代表作《中国佬》中穿插的十二个短小章节有着深刻的象征寓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小说中对华人移居美国的叙述有着密切联系。本文通过对“鬼伴”这一短小章节的分析探讨,揭示了作者在这一章节中使用了隐喻的创作手法,以预示小说人物命运的发展。“鬼伴”象征着华裔男性在美国一心追求的美国梦的破灭。小说通过这个象征性的隐喻揭示华裔男性在美国的梦想破灭和身份迷失的现实。  相似文献   

14.
钟蕾 《新余高专学报》2015,20(1):91-93,107
《华女阿五》是华裔女作家黄玉雪的处女作,小说讲述了第二代华裔美国女孩黄玉雪在美国的艰辛成长历程。在双重文化下成长的黄玉雪,从小就面临文化身份问题。黄玉雪在家庭、学校、社会追寻自我,并凭借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成功融入美国主流社会,获得巨大的成功。作品揭示出第二代华裔美国女性想要在社会上获得成功,必须坚持并且充分利用自己的双重身份属性。  相似文献   

15.
《潍坊学院学报》2015,(4):34-36
身份流变是美国华裔文学中倍受关注的主题之一,也是20世纪90年代后文化研究中的焦点。本文以后殖民文化研究及斯图亚特·霍尔的身份流变论为理论基础,通过对林露德《千金》和《木鱼歌》的文本分析,探寻林露德这两部小说中华人族裔身份的流变轨迹。  相似文献   

16.
"我是谁"是自美国建国以来一直萦绕于美国人,尤其是美国少数族裔心头的身份难题。主流霸权文化往往将少数族裔的外在生理特征本质化来定义美国少数族裔,使他们成为不同于美国白人的永久的"他者"。而华裔美国作家任璧莲质疑主流文化中固有的种族概念,在其小说《典型的美国佬》中通过讲述华人移民的美国故事,阐明了族裔身份认同是文化属性自由选择的结果,表明了她对人人都是美国人的身份认同,最终超越了美国白人的认同主题。  相似文献   

17.
《接骨师之女》是美国著名华裔作家谭恩美的作品,叙述了美国一个华人移民家庭中三代女性之间错综复杂的母女关系,探寻引起母女冲突的因素.试图运用福柯的话语和权力理论及后殖民理论来分析小说中沉默这一主题,并探讨了确认及构建华裔女性文化身份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莫翠华 《科技信息》2011,(27):130-131
美国华裔作家汤亭亭的《女勇士》是一部反映少数族裔女性成长的小说,女主人公克服成长过程中的种种困惑,经历了诸如女侠式的自我理想化幻想、逃离与回归自己的根源文化几个过程,最终意识到只有寻求两种文化间的和谐平衡,才能成为能够融合两种文化的真正的女勇士,确立自己的美国华裔女性身份。  相似文献   

19.
以关籍华裔女作家谭恩关的《灶神之妻》为分析文本,探讨了作品中母女关系所体现的文化内涵,进而分析作者作为少数族裔女作家面临着美国的强势文化,如何构建自身的文化身份。作者在小说中以个人的经历为素材,不仅在母女关系的基础上建构了一个颠覆父权制的女性世界,还把母女关系提升到两种异质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的层面上来。谭恩关在母女关系的主题中表现了性别的不平等以及文化的冲突,积极寻求自身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20.
在谭恩美的《喜福会》一书中,有大量中国传统文化因素的描写,如神话传说、中国食物、中国式迷信等等,它们不仅使小说具有引人入胜的异国情调,更可以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反映美国华裔们的生活和面临的问题,如身份的困惑、归属感的缺失等等。探讨这些内容是如何体现华裔的生存状态和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