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伍慧明发表于1993年的小说《骨》(Bone)掀起了华裔美国文学的新高潮。小说《骨》讲述的是关于居住在美国旧金山唐人街内梁家三代人的故事。小说以典型的华裔家庭中父母与子女间文化差异与矛盾为主线,突出展示了三代美国华裔在身处边缘世界中的困惑、矛盾与压抑,并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他们特质的、流变的身份。其中,作为小说中新一代的美国华裔形象出现的梁家三个女儿:莱拉,安娜和尼娜在同样身处中西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家庭、情感、价值观以及身份认同的困惑中,三姐妹截然不同的认同与选择最终导致了三人迥然的生活与命运。本文通过展现三姐妹面对中西文化尴尬时坚持的不同选择及命运,试图分析华裔女作家伍慧明在这部小说中通过刻画莱拉的成功,为身处中西文化矛盾,在尴尬与夹缝中的新一代华裔美国人所探寻的身份文化建构之路,即跳出非此即彼的选择,正视自身的双重文化身份,自由地融入美国社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美国华裔作家伍慧明的《骨》讲述了旧金山一个普通华裔家庭梁家的故事。《骨》一书以梁家二女儿安娜的自杀为中心事件,运用点辐射的文本结构,由此而产生的骨架意象与书中“骨”的寓意相对应,从而有力地再现了美国华裔个人、家族和族裔的历史。  相似文献   

3.
覃晓明 《科技信息》2013,(10):223-224
华裔女作家伍慧明以其小说《骨》走红美国文坛,随后,该书被"手推车奖"文选(PushcartPrizeAnthology)收录。和许多华裔小说一样,《骨》取材于伍慧明自身的生活经历,是一部自传性的小说。小说讲述了居住在旧金山唐人街一个华裔移民家庭的悲剧故事。作者通过对这个移民家庭中各个成员生活经历及成员之间矛盾冲突的描写,向读者展示了华裔美国人生活上的艰辛与困境。本文通过对小说中人物的分析来探析华裔美国人身上所承受的历史与文化创伤,以及他们走出或摆脱创伤的艰辛之路。  相似文献   

4.
薛亭亭 《科技信息》2011,(24):I0372-I0373
华裔美国女作家伍慧明的《骨》讲述了住在旧金山唐人街的一个华裔美国移民家庭的悲剧。对于这一悲剧的根源,很多人认为是由于夹在东西方两种截然不同文化的冲突中,华裔美国人在对其自身的文化身份的困惑所造成的,而忽视了更重要的种族歧视和阶级压迫的因素。本文将从种族和阶级的角度探究《骨》中华裔美国家庭悲剧的根源。  相似文献   

5.
刘潇雨 《科技信息》2011,(17):149-149,71
《骨》主要是围绕一个没有儿子的五口之家展开的,家中的三个女儿是小说论述的重点。但是我们不能忽略小说中华裔男性形象。正是由于他们的存在,才出现了莱拉这位新的华裔女性形象代表。文中主要有三位华裔男性形象,分别为祖父梁,利昂和梅森,各自代表着第一代移民,第二代移民和新一代的华裔男性形象。祖父梁和利昂都是种族歧视的受害者。在美国西部发展的过程中.第一代移民作出了巨大的进步。祖父梁就是其中之一,为美国的发展奉献了一生,却在孤独中死去。利昂是纸儿子一代的代表,他们忘记了自己的身份,伪装成很多身份,正是由于这种无根性使得他们对亲情的缺失和漠视,妻子的出轨,女儿的自杀和远离,社会的不认可,他们注定是被边缘化的人。莱拉的男朋友梅森是新一代华裔男性的代表,有着第一代华裔吃苦耐劳的精神,接受着美国文化的教育.是华裔男性的新声音。  相似文献   

6.
身份问题对于散居海外、生存在多重文化夹缝中的美国华人是一个无法规避的问题,美籍华裔作家伍慧明首部作品直接以“骨”命名,体现了美国华裔族裔身份认同过程中的取向。以后殖民身份理论为支点,分析《骨》中美国华裔在族裔身份探寻过程中所经历的中式身份解构、美式身份建构及杂糅式身份的重建历程。  相似文献   

7.
徐多 《科技信息》2011,(14):141-141
美国华裔文学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开创阶段,转折阶段和繁荣阶段。从开创期到转折期的作品中的男性形象大多非常刻板,要么专横要么"女性化"。然而到了近30年,华裔小说繁荣发展,而华裔作家笔下的华裔男性形象也有了新的改观。本文将对以往华裔作家笔下的刻板男性形象做以简单分析,重在通过对新生代华裔小说家伍慧明《骨》中的男性形象的分析来消除对华裔男性形象理解的误区,破除对其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建构出华裔男性的独特新身份。  相似文献   

8.
近现代的美国华裔作家,创造了华裔文学的两个发展高峰时期。伍慧明就是第二个高峰期的代表人物,她的长篇小说《骨》,生动再现了美国华裔的奋斗历程。与前辈们的成果相比,伍慧明的《骨》更具有民族层次。文章通过分析《骨》当中男性意识的发展,可以看到美国华人对自我身份的追索,以及追求两性平等的漫长历史。  相似文献   

9.
美国华裔女性作家伍慧明是美国文坛上近几年出现的后起之秀,她的处女作<骨>成功地塑造了四位鲜活的女性角色.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角度对文中处于父权主义和种族主义社会"双重边缘"的美籍华裔女性进行了尝试性分析,展现了她们从沉默到抵抗再到对话的独特心理历程.  相似文献   

10.
美国华裔女性作家伍慧明是美国文坛上近几年出现的后起之秀,她的处女作《骨》成功地塑造了四位鲜活的女性角色。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角度对文中处于父权主义和种族主义社会“双重边缘”的美籍华裔女性进行了尝试性分析,展现了她们从沉默到抵抗再到对话的独特心理历程。  相似文献   

11.
夏花 《科技信息》2009,(30):137-137
《骨》中莱拉突破族裔文化中的二元对立,成功地构建了具有族裔文化双重性特征的混杂性文化身份。这种混杂性文化身份的出现为华裔美国人的文化身份认同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以家庭中各成员间的关系为切入点,解析《骨》中莱拉的混杂性文化身份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2.
《骨》是新一代华裔女作家伍慧明的处女作,《骨》讲述了利昂一家在唐人街生活所面临的种种困难。在家庭矛盾和生活压力下,利昂的三个女儿都形成了不同类型的神经质人格。借助卡伦&#183;霍妮的人格理论来分析三个女儿神经质人格形成的原因及其特征,从而揭示出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的人格塑造有着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美国华裔作家马克辛·洪·金斯顿在小说《引路人孙行者:他的即兴曲》中就华裔美国人的身份建构以及华裔社群的建设进行了开创性的思考与探索。小说试图创建霍米-巴巴所倡导的“第三空间”,运用杂糅的策略打破主流社会强加于华裔的刻板形象,解构文化本质主义,为身处全球化时代的华裔美国人之身份建构开拓一个全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14.
王明珠 《科技信息》2011,(18):I0146-I0146
该论文旨在分析美国华人移民聚居于唐人街后华裔移民男性自我矛盾的精神状况以及他们的艰难的身份认同。该论文立足于对华人移民史和美国对华人移民的政策演变。总结出了华人移民、华裔移民男性产生自我矛盾的社会背景和心理状态,挖掘美国华裔移民男性所面临的艰难困境,他们的自我矛盾,沉默暗哑,逆来顺受,以及他们男性特质的缺失与丧失。该论文着重于分析《吃碗茶》的文本,探析《吃碗茶》的两代男主人公自我矛盾的形象的形成过程,形成的原因。即中西的文化冲突,移民政策的演变,种族的歧视,女性化的社会分工,单身汉社会的束缚,传统父权制的压迫。并且该论文继续探析在《吃碗茶》中矛盾的移民华裔男性的具体体现。一方面是由王华基和李刚这一父辈所展现的自我矛盾的“父权制”。另一方面是移民二代王宾来所展现的被“阉割”的自我矛盾的,沉默按压,逆来顺受的男性移民形象,他们面临的一系列的尴尬与痛苦以及他们最终自我矛盾的化解。《吃碗茶》的结局暗示了自我矛盾的美国华裔移民男性的出路。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华裔美国作家雷祖威的小说集《爱的痛苦》中"错位"现象进行分析,得出"错位"是华裔/亚裔美国人融入主流社会过程中所不可避免的尴尬处境;而对于错位的多种可能性的描写使作家摆脱了族裔身份的限制,反应了更广阔层面上的现代美国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16.
鲍迎迎 《科技信息》2010,(22):143-144
谭恩美的小说《灶神娘娘》反映了华裔母女之间特有的矛盾和冲突,本文从母题出发,深入分析了母题背后所蕴含的中西文化的矛盾和冲突,并且指出母女在承认中西文化差异,认同双重身份之后,才能在中西文化冲突和两种身份的困扰中寻求平衡。  相似文献   

17.
龚瑶 《科技信息》2007,(11):126-126
美国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代表作《中国佬》中穿插的十二个短小章节有着深刻的象征寓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小说中对华人移居美国的叙述有着密切联系。本文通过对“鬼伴”这一短小章节的分析探讨,揭示了作者在这一章节中使用了隐喻的创作手法,以预示小说人物命运的发展。“鬼伴”象征着华裔男性在美国一心追求的美国梦的破灭。小说通过这个象征性的隐喻揭示华裔男性在美国的梦想破灭和身份迷失的现实。  相似文献   

18.
美国华裔文学是美国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描述、反映美国白人主流社会对华人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华人反抗白人的固定化概念化形象以及华人如何适应美国主流文化、融入新文化所产生的种种文化冲突,但这些冲突都是围绕文化身份建构这一点进行的。把美国华裔的文化身份建构分为前阶段的文化失语期、开始阶段的身份认同期、探索阶段的民族身份认同期和族裔散居混合身份认同发展期等四个阶段,可以进一步加深对美国华裔文学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9.
吕毅 《科技咨询导报》2013,(31):247-247
孝属于中国儒家的伦理范畴,主要指敬奉父母、善事父母。儒家认为孝是各种道德中最根本的。孝是维护封建宗法等级制在家庭关系中的表现。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孝"一直被视为是极高的美德。今天,当我们从空间维度的视角来研究儒家思想中的"孝",会发觉原来它和华裔美国文学中对"根"的考察具有极为密切的关系。本论文以华裔美国作家伍慧明的代表作品《骨》为例,展现"孝"在空间维度中如何冲突与超越。  相似文献   

20.
中西文化冲突与交融下的"孝"是华裔美国文学中一个常见的主题。它与众多华裔美国人的"美国梦"有着颇深的文化联系。小说《向我来》通过主人公杰克与女儿维达、"契纸母亲"伊琳与维达之间的关系和故事,集中体现了华裔美国人的"孝文化"与"美国梦"之间的妥协与超越。这对于华裔美国人准确地进行文化身份认同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