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雪 《科技咨询导报》2010,(11):204-204
本文从宪法、诉讼信托理论、既判力的扩张理论和正当当事人理论等方面阐述了公民提起公益诉讼的依据,并从诉讼费用的分担、举证责任的分配和诉讼前审查程序上初步论证了公民提起公益诉讼的相关制度构建。  相似文献   

2.
既判力指确定的终局判决所裁判的诉讼标的对当事人和法院的强制性适用力,主要包括主观范围、客观范围。在代位权诉讼中,中国目前法律对既判力的主观范围和客观范围未进行规定,故应从以下方面进行完善,既判力的主观范围不应以债权人是否胜诉为前提,法院就代位权本身所作的判断应成为免证事实,法院就代位权诉讼标的所作的生效裁判应具有确定性。  相似文献   

3.
文章主要讨论不同诉讼模式的特性同遏制司法机关滥用人权力的关系,法官的独立性同保持司法公正之间的关系;通过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与我国现行的陪审制进行对比,为中国司法改革提供参考性思路。  相似文献   

4.
自认制度是我国证据制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针对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自认作了进一步具体化的解释,以司法解释的方式在我国民事诉讼中确立了自认制度。作为强化当事人主义程序模式和相应弱化职权主义程序模式的产物,自认具有简化诉讼程序、提高诉讼效率的功能,为世界各国普遍采用。  相似文献   

5.
日本的诉因是用来限定公诉、审判以及既判力范围的,是介于两大法系中间的制度。当事人主义的诉讼结构和对被告人权利的保护是诉因制度的基础。诉因可以在公诉事实同一性的限度内变更。诉因的变更可以采取检察官要求变更或法院作出变更命令的方式进行。日本的诉因制度对我国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既判力的实际作用主要体现在判决确定之后的诉讼中,其典型的作用是禁止当事人提起诉讼标的同一的诉讼,法院也不得作出与前诉判决相矛盾的判断。既判力的正当化根据有法的安定说、权利保障说、二元说等。  相似文献   

7.
家事诉讼是包括人事诉讼程序在内的,隶属于家事裁判制度的一种构建于家庭成员身份关系基础之上的诉讼程序。家事案件所具有的公益性及当事人之间的家庭亲情等特性,决定了家事诉讼目的不只是为了家事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而是希望通过单独的家事诉讼程序来达到妥善解决家庭纠纷、确保家庭和睦的目标;决定了国家检察机关也应参与家事诉讼程序;决定了家事诉讼应采用职权主义诉讼模式,对此诉讼模式的采用不仅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利于法官能够较为适宜地控制家事诉讼的进程,且更能确保家事诉讼对实体公正价值的需求。  相似文献   

8.
美国民事既判力对当事人的效力规则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美国民事既判力的效力进行研究和评述,指出原则上判决既判力的效力对象只能指向该判决所拘束的各方当事人,但在特定的情形之下,出于对诉讼经济以及司法判断一致性等因素的考虑,亦有必要使判决对非当事人产生效果。此种非当事人在美国法上主要包括虽未参与诉讼但与一方当事人处于利益共同体关系中的利害关系人以及与任何一方当事人均利益无涉的非利害关系人。  相似文献   

9.
日本刑事诉讼中的起诉状一本主义是当事人主义下的产物,贯彻了审判中心主义,保障了庭审的实质化,实现庭审的直接性、言词性及对抗性,从而保障审判的公正。由于中国刑事诉讼公诉方式存在的严重缺陷,目前的"复印件移送主义"是有违审判中心主义和诉讼公正的,在未来的修法过程中,日本的起诉状一本主义理应成为我们理智选择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论证据裁判主义与我国诉讼证据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证据裁判主义与证明模式、证明标准、证明责任等的发达与否存在很大关系。在当今时代 ,一国要完善诉讼证据制度 ,在很大程度上必须着眼于证据裁判主义  相似文献   

11.
诉讼告知制度一直为大陆法系国家所广泛适用,其有助于实现司法公正和提高司法效率。目前,我国民事诉讼模式正全面地由职权主义转向当事人主义,诉讼告知制度对我国民事诉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既能充分保障当事人和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合法权益,又能有效地促进诉讼程序的顺利进行,进而有效克服我国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制度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因此,应从诉讼告知的条件、告知的程序和第三人的权利保障等方面思考我国诉讼告知制度的建构问题。  相似文献   

12.
2018年新出台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解释》完善了《行政诉讼法》的适用,但仍有部分问题未能得到解决。"既判力"与"重复诉讼"作为诉讼法的重要内容,在我国行政诉讼法领域审判实践中出现混同。结合目前大陆法系主流观点,对同类型案例进行分析,比较"既判力"与"重复诉讼"的三大区别。通过案例归纳审判实务中出现不同判决的原因,对照分析理论层面差异,提出通过确定诉讼系属的范围,限定为案件处于特定法院管辖审理的状态,以区别于"重复诉讼"归属于诉讼过程之外,同时厘清相关法条在审判实务中的关系,做到正确的运用,防止两原则在实践中运用的混同。  相似文献   

13.
在大陆法系国家,既判力的客观范围表现为判决主文中的判断有既判力,判决理由中的判断无既判力。既判力客观范围的大小与新旧诉讼标的理论有密切联系。争点效理论为一次性解决纠纷、实现诉讼经济之理想提供了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4.
刑事被害人在不同诉讼模式下的诉讼地位各不相同。在我国,关于刑事被害人诉讼地位存在三种主要观点,即被害人证人说、被害人当事人说、被害人诉讼主体说,其中被害人诉讼主体说更有利于对被害人权利的保障。被害人诉讼主体说的理论基础在于多元诉讼目的论、诉讼主体论以及人格尊严论。  相似文献   

15.
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诉讼和解作为诉讼契约的一种方式已受到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青睐,它以当事人的合意来解决纠纷,体现了市场经济主体的"意思自治",能及时、彻底地解决纠纷,减少大量讼累。而实践中,由于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影响,造成当事人自行和解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出现严重萎缩的局面,法院调解本身又受职权主义的影响,性质定位不妥,根本无法良性运行,并且带来了许多负面效应,因此改革势在必行。笔者正是期望通过构建我国的民事诉讼和解制度来克服法院调解存在的尴尬,并为丰富我国民事纠纷解决方式而做些许努力。  相似文献   

16.
从经济学中成本一效益角度考察环境公益诉讼制度,设定程序效益为正效益、当事人的程序效益为正效益,私人成本对公共收益有涵摄力三种模式,寻求使我国环境公益诉讼达到资源最大化的途径。在环境公益制度中,要创设相关的激励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7.
我国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第55条虽然抽象地规定了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的主体,但我国的法律传统决定了在公益诉讼起诉承担上必然带有强烈的权力化色彩。地方保护主义决定了法定行政主管机关在近期内无法有效地开展诉讼,检察机关作为今后民事公益诉讼的主要承担者,需要司法解释进一步授权才能全面开展诉讼。检察机关的起诉权要在实践经验积累的基础上才能逐步得到民事诉讼法乃至宪法的确认,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应当遵循谦抑原则和起诉法定主义。  相似文献   

18.
随着2015年人大授权最高检就公益诉讼试点活动的展开,当前公益诉讼制度的实践探索正稳中有序地进行,但对公益诉讼制度的理论研究却步履维艰。本文围绕检察机关在公益诉讼中当事人适格及其角色地位问题展开探讨。首先从民事诉讼法当事人理论入手,通过对民事公益诉讼和行政公益诉讼的区分作不同分析,论证检察机关当事人适格的理论基础。其次以检察权的权力性质分析为切入点,通过对检察权性质的判断,从而界定当前检察机关在公益诉讼中的角色地位。  相似文献   

19.
既存于世的法系,有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两个法系的既判力理论各有差别。学界一般肯定仲裁裁决的既判力,但没有意识到这两种既判力理论模式的本质差异,盲目引入既判力理论可能会产生更多问题。"事实出发型"和"规范出发型"两种诉讼思维模式也存在于仲裁制度当中,并影响着仲裁与诉讼的衔接关系,我国是大陆法系国家,严格适用法律和正当的程序保障是既判力正当化的依据。鉴于仲裁本身的性质特点,在我国应不适合赋予仲裁裁决以既判力。  相似文献   

20.
明代拟话本反映了其时作为不同身份的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所支付的不同诉讼成本及其作用,有助于我们了解明代的诉讼成本及其法律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