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6 毫秒
1.
既判力主观范围扩张理论的正当性问题在民事诉讼法学界一直存在争议。以第三人程序保障为视角,通过分析第三人程序保障与既判力主观范围之关系,并对既判力主观范围所扩张及之的第三人的程序保障问题提出一些建议,从而为既判力主观范围的扩张提供一个合理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
既判力的实际作用主要体现在判决确定之后的诉讼中,其典型的作用是禁止当事人提起诉讼标的同一的诉讼,法院也不得作出与前诉判决相矛盾的判断。既判力的正当化根据有法的安定说、权利保障说、二元说等。  相似文献   

3.
既判力理论主要来源于古罗马法的"一事不再理"原则,在现代社会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本文以提问回答的方式首先将既判力的根据、本质和作用等抽象理论进行简单的介绍,这也是大陆法系最初研究既判力的着手点;如今既判力与实践结合逐渐加强,其中最密切当数既判力的作用论,仍然通过提问回答的方式将既判力的作用论分为主观范围、时间范围和客观范围进行详细地介绍,最终使读者对大陆法系的既判力理论有一个概括地了解。  相似文献   

4.
在大陆法系国家,既判力的客观范围表现为判决主文中的判断有既判力,判决理由中的判断无既判力。既判力客观范围的大小与新旧诉讼标的理论有密切联系。争点效理论为一次性解决纠纷、实现诉讼经济之理想提供了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5.
2018年新出台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解释》完善了《行政诉讼法》的适用,但仍有部分问题未能得到解决。"既判力"与"重复诉讼"作为诉讼法的重要内容,在我国行政诉讼法领域审判实践中出现混同。结合目前大陆法系主流观点,对同类型案例进行分析,比较"既判力"与"重复诉讼"的三大区别。通过案例归纳审判实务中出现不同判决的原因,对照分析理论层面差异,提出通过确定诉讼系属的范围,限定为案件处于特定法院管辖审理的状态,以区别于"重复诉讼"归属于诉讼过程之外,同时厘清相关法条在审判实务中的关系,做到正确的运用,防止两原则在实践中运用的混同。  相似文献   

6.
既判力学理从罗马法时期发端到近代成型,经历了诉权消耗理论、裁判契约说、国家司法权威说等认识历程;在我国民事诉讼中,既判力没有明确的含义,但其精神已渗透在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中;“确定判决”的诞生,对“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的重新释读,对重构我国民事诉讼审级制度的探讨,诸如等等,都反映了作为诉讼终结点即既判力理论开始在我国的探索和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7.
汪静 《科技信息》2009,(21):I0164-I0165
既判力理论主要来源于古罗马的“一事不再理”原则,是大陆法系民事诉讼法学的基本理论范畴之一,其重要性可比诉权、诉讼目的等理论。然而,既判力制度在我国尚未完全确立。本文通过分析既判力相关学说,对既判力的根据与其理论基础作一些粗浅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既存于世的法系,有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两个法系的既判力理论各有差别。学界一般肯定仲裁裁决的既判力,但没有意识到这两种既判力理论模式的本质差异,盲目引入既判力理论可能会产生更多问题。"事实出发型"和"规范出发型"两种诉讼思维模式也存在于仲裁制度当中,并影响着仲裁与诉讼的衔接关系,我国是大陆法系国家,严格适用法律和正当的程序保障是既判力正当化的依据。鉴于仲裁本身的性质特点,在我国应不适合赋予仲裁裁决以既判力。  相似文献   

9.
既判力理论,乃民事诉讼中的一项重要理论。在大陆法系国家中其与诉讼目的论、诉权论同被视为传统民事诉讼法学理论中三大抽象而又重要的基本理论。但我国法律制度及司法实践中并未确定该理论。文章试从民事诉讼既判力的作用、重要性、及其与正当程序之间的关系来说明,在我国确立既判力制度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出完善我国现行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再审程序是既判力理论的例外.而既判力原则,实质上是确定判决在实体上对于当事人和法院所具有的强制性通用力,体现着国家司法权威性、统一性.再审制度的存在,必然使得案件的再次审判成为可能.因此,如何处理好再审制度和既判力理论的矛盾,把握两者之间的平衡点,无论是理论或者实务都必须正视和解决的一个难题.  相似文献   

11.
美国民事既判力对当事人的效力规则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美国民事既判力的效力进行研究和评述,指出原则上判决既判力的效力对象只能指向该判决所拘束的各方当事人,但在特定的情形之下,出于对诉讼经济以及司法判断一致性等因素的考虑,亦有必要使判决对非当事人产生效果。此种非当事人在美国法上主要包括虽未参与诉讼但与一方当事人处于利益共同体关系中的利害关系人以及与任何一方当事人均利益无涉的非利害关系人。  相似文献   

12.
违法所得没收程序具有对物诉讼、不以被追诉人在案和定罪判决为前提、书面审理和开庭审理相结合等特点。该程序的创设在诉讼理念、诉讼程序等方面均有重要价值。但是,我国还应当扩大该程序的适用范围,明确没收的对象范围,合理分配举证责任,明确相应的证明标准。  相似文献   

13.
张琦 《科技信息》2012,(19):480-481
处分原则是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民事再审程序中,当事人的处分权应得到法院的尊重。但民事再审程序作为一项事后救济程序,其启动不是作为诉讼程序的重新开始,而是作为原审的延续,应当受到当事人在原审中的诉讼行为的约束。因而,审理民事再审案件时,审理的范围应受当事人在原审中提出的诉讼请求的限制。检察机关提起抗诉时,受处分原则和平等原则的影响,人民法院也应当考虑当事人提出的请求。但在涉及国家利益或社会公共利益、调解、当事人在原审中已经依法要求增加或变更诉讼请求的情形时,应当允许民事再审较原审增加或变更诉讼请求。  相似文献   

14.
法院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法院职能的延伸,而诉讼预防功能的发挥应该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诉讼预防功能包括了纠纷发生之前的社会矛盾源头治理,以及诉讼前的纠纷分流途径。诉讼预防功能的发挥具有现实和理论意义,但应该以司法的中立性和服务审判职能为界限。  相似文献   

15.
我国《合同法》规定了代位权制度。《合同法解释》进一步明确了代位权诉讼方面的问题,初步构建了中国特色的代位权制度。但进入诉讼程序的代位权与民事诉讼法中代位执行权的并存在适用中出现立法冲突问题。故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对冲突问题进行分析,并力图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案,以期有利于代位权功能的有效发挥。  相似文献   

16.
尽管“行政诉讼不适用调解”已成为行政诉讼的特殊原则之一,在现实的行政审判中却存在着大量通过法院协调、调解结案的案件。由于没有法律和制度的规范,导致相对人利益的损害。通过行政诉讼不适用调解的原因分析和对他国和解制度的考察,在我国行政诉讼领域建构调解制度是具有可行性的。并由此探讨建立行政诉讼调解制度应遵循的原则,适用的范围和程序。  相似文献   

17.
刑事诉讼证据是刑事诉讼的核心和灵魂,刑事诉讼在很大程度上围绕着证据的收集、审查、判断而展开。证据的收集、审查、判断以及采用,直接关系到罪名是否成立以及刑罚的适用,对被追诉主体而言,这是一个成为与被追诉主体命运甚至生死相关的问题。刑事诉讼证据庭前开示制度作为一项法律制度应包含证据开示的时间、地点、组织者、开示的证据材料范围、法院对证据开示的案件如何审理以及对未开示证据材料的处理等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8.
诉讼费用是诉讼当事人与社会公众利益之间的博弈,诉讼应体现当事人维权途径的畅通,诉讼应收取诉讼费用,但不能过高,诉讼费用不能按案件所涉财产标的大小收取,法院向原告象征性的预收一定费用后,再按诉讼阶段收取一定比例的手续费.原告胜诉后其预交的诉讼费用应由人民法院负责退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