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荀子以生之所以然者为性,认为性不需学习,不需努力,生而具有,人所本有的生理欲求即为性。人性如果不能以仁义法度来加以引导规范,而任其发展,必定导致争夺淫乱偏邪等等之恶,所以荀子以人性为恶。荀子虽反复申说人之性恶,人生而有好利、疾恶、耳目之欲、声色之好,但这些似乎还不是真正的恶,只有"纵性情"、"顺是"、"顺情性"才会导致恶,因此荀子的性恶论可以说是人性趋恶论。人性恶,因而需要化性起伪,推崇师法礼义,以使人们成就善德,人人皆为君子,从而天下大治。  相似文献   

2.
张海 《当代地方科技》2010,(22):37-37,31
从人性起源说的理论角度探讨人性恶与廉政制度设计,提出首要防范的是权力被滥用之恶,进而阐述防范权力之恶需要关注的三个问题,提出人性恶从而廉政制度必要以法为依据,依法反腐进而形成制度反腐,最后回归到人性本身,提出廉政制度设计中要把握的人事制度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3.
人性问题是儒家核心命题之一,荀子不同于孟子以性善起论而言性恶,由此引发千百年来关于性善性恶的争论。荀子所言之性,包含着情性、欲性,且情、性、欲三者是不分的,而就情感与欲望本身而言也不是恶的。荀子言性恶,其实是从礼义与人伦共处的角度讲的。但是,既然言性恶,善又何以可能?所以荀子通过知性,也就是心之知,虚一而静的大清明之心的知道、可道,也就是知礼义可礼义之心,解释了善何以可能的问题。当然不论情性、欲性、知性等,此皆“天之就也”之性,皆乃天予之、生来具备的。而荀子论性还需注意的是其积伪(为)而成的生成性,此是人在不断积伪(为)的过程中所实现的日生日成之性,而其生成之性的终极之处便是仁知且不蔽的圣人之境。而荀子积伪以成性的人性生成论,也为当今人性与个体性相结合的现代人性论转化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4.
荀子一方面认为人性"本始材朴",另一方面力主"性恶"。"性朴"与"性恶"非但不存在任何矛盾,而且从"性朴"到"性恶"存在着思维发展的内在逻辑。"性恶"是以"性朴"作为前提,"性伪合"将荀子的"性朴"与"性恶"联系起来,共同构成了荀子的人性论,从"性朴"到"性恶"是荀子人性论发展的必然逻辑,"性朴"是"伪"的基础,"性恶"是"伪"的对象。  相似文献   

5.
何谓人性?孟子的看法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离娄下》),人性是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荀子说:“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荀子·正名》以下引言只注篇名)“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性恶》)人性是生而自然的本能、欲望。可见孟、荀二人所言人性的差异。孟子所谓的人性是指人的社会本质属性,荀子所谓的人性是指人的生理本能,自然属性。孟荀对人性的理解各执一端,都是片面的。但在对人的自身本质的认识上都包含着真理的颗粒。不过孟子比荀子更高明之处在  相似文献   

6.
论人性(上)     
关于人性善恶问题,我们先哲谈论的很多,有的主张性善,有的主张性恶,前者是孟子,后者是荀子,告子则主张性无善无恶,王允又认为性有善有恶,究竟谁是谁非,我认为有重新讨论的必要。孟子说:「人恶有不善,水恶有不下,今天,搏而跃之,使过颡,激行之,可使在山。」态度坚定而断  相似文献   

7.
人性之善恶的问题既是理论问题又是实践问题。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人性善恶之辨的理论基础是唯物史观的人的社会性本质理论,"现实中的人"是马克思主义思考人性之善恶问题的逻辑起点。马克思主义人性善恶观的内容主要包括:善恶观念的来源问题,人性究竟是善还是恶的问题,善恶观念的本质内容问题,善与恶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及其关系问题,善恶评价的根据问题。马克思主义人性善恶之辨的特征主要表现为科学性、实践性、辩证性、前瞻性。要科学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人性善恶之辨的内容和特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人性善、恶,理性、非理性的探讨,揭示法律的社会基础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即作为法律产生和运行的基础,人性在法律上有着怎样的价值.同时对传统的人性恶是法律基础的命题提出疑问并指明作为法律的社会基础的人性着重在于人的理性层面.  相似文献   

9.
孟子以"白羽之白"等喻,驳斥告子"生之谓性"说,旨在说明人之价值的独特性。从语言之维来看,用以指认外在色调而存在于观念中的"白"一旦用于指认羽、雪、玉等具体事物的"白",便内涵殊异;同样的,用以指认内在质性而存在于观念中的"性"一旦用于指认具体的人、牛、犬的"性",此三种"性"之殊异便判若云泥。由此,孟子才能阐发"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者,并将人性独有的"善端"扩而充之,以祈向仁义之道。  相似文献   

10.
在对人性进行解剖方面 ,英国作家威廉·戈尔丁的作品是令人惊颤的。戈尔丁对人性恶的揭示源于他对二战的反思 ,《平琪尔·马丁》这部小说是戈尔丁剖析人性恶的力作。通过该小说 ,戈尔丁展示了小说主人公马丁以自我为中心 ,贪婪自私的本能和心理。小说一方面逼真地描述了马丁在孤礁上顽强求生的过程 ,一方面用一系列倒叙为读者提供背景资料 ,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才能。戈尔丁对人性的见解既有精辟之处 ,又有片面性 ,但对我们深刻认识人性 ,深刻认识人自身仍不无益处  相似文献   

11.
舍勒把康德伦理学当作形式先天的伦理学理论代表,而舍勒建立起来的伦理学理论是质料先天的价值伦理学。两种伦理学的根本区别在于:究竞是把“合法则”和“违法则”的形式当作评判行为善恶的唯一标准,还是把价值及其秩序当作行为善恶的最终根据。实际上,道德法则本身也必须以价值及其秩序作为依据,因此舍勒伦理学是对康德伦理学的深化和补充,而后者之所以没有看到这个更为根本的伦常事实,是错误的人性预设所造成的,并且这个错误的人性预设实际上危害到了人们的道德生活。  相似文献   

12.
孔子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实现了对“人的发现”的伟大思想家,其学说致思于人如何看待自己、看待他人与社会等一系列人道问题,这一致思取向对毛泽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揭示出毛泽东对孔子人道思想批判继承的具体内容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3.
人性是一个系统,人性结构是人的属性结构和人性的样态结构的统一。从人的属性的内容来看,人性是由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构成的整体;从人性的样态来看,人性是个体人性、群体人性和类人性的现实统一。  相似文献   

14.
人文教育的实质是人性教育,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特征表现为价值理性。人文教育规律表现为:教学过程的引导性;学习过程的探索性;学习方法的内省性、体验性;实践活动的必要性;教育形式的多样性。要提高人文教育的效果,必须精选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育具有人文精神和素质的教师队伍,构建"一个渠道,两方渗透,三项活动,四种氛围"的全方位人文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5.
关于体育专业大学生人文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强体育专业大学生的人教育适时而又意义深远。体育专业大学生人教育的具体发展途径是转变教育观念,注重视人教育课堂教学中的人性;提高教师的人修养;营造校园化氛围;开展读书活动;举办人讲座等等.  相似文献   

16.
各民族的创世神话开启了本民族思想意识的文化源头.希腊神话和<圣经·旧约全书>所记载的希伯来民族的创世神话,是西方文化的主要源头.恶的胁迫是希腊神话和<旧约>中的主旋律,也是西方个人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基础.善的引导是华夏创世神话的主旋律,也是东方文化重人道、轻神道的思想传统.重人道或重神道是东西方思想文化传统的本源性差异,也是东西方各自在不同的领域所创造的辉煌的思想根源.东西方只有在文化融合中共同面向生态文明,不断取长补短,克服各种弊端,才能可持续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7.
指出系统、正确、深刻地认识人性假设及其管理理论,并将其恰当地运用到图书馆管理中,是成功管理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对中外几种比较有名的人性假设的比较,阐述了人性假设理论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问题.  相似文献   

18.
锁定学科意义上的人性学,必先锁定人性的本体论,锁定人性的核心与基点、人性的内层结构,进而锁定人性与文化及生命的关系式。  相似文献   

19.
提出图书馆倡导人性化服务的必要性,人性化服务的内涵及图书馆实行人性化服务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20.
提出图书馆倡导人性化服务的必要性,人性化服务的内涵及图书馆实行人性化服务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