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具有人类文明标识意义的珍贵遗存的萨玛节,国务院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学界的学术观点为:1.萨玛神为抵御外侮的英雄神并口顺己、佑己、助己的守护神;2.萨玛节为萨玛神祭祀仪式演变形成。基于学界关于萨玛节及萨玛神民间信仰学术研究只关注文明史后“祖先崇拜→英雄崇拜”信息环节的表述,本调研报告定位为对史前“自然崇拜→图腾崇拜”信息元素的发掘:1.萨玛节形成的渊源性原因;2.萨玛神民间信仰的本来面貌;3.于人类文明整体视城及价值体系检视萨玛神记忆基础的原生性意义与创造性活力。调研结论认为:1.萨玛神原型带有新、旧石器时期狩猎及农耕文明“大母神”和“地母神”的记忆痕迹,是人类“圣婚”时期性活力、生命繁殖力的神圣象征;2.每年岁首农历正月、二月和岁暮九月、十月举行的祭祀仪式,从属岁时仪式,目的在于祈求神灵庇佑生命循环再生与谷物丰饶,萨玛节由此演化形成;3.由岁时仪式衍生的萨玛神民间信仰及其祭祀仪式,可在岁时仪式活动中找到源头性依据和合理性解释。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贵州侗族聚落中的空间与特性、地景与聚落、天地人的层面分析解读侗族聚落空间中的场所性及场所精神,由此论述贵州侗族聚落的空间特征和聚落形态特性。提出对贵州侗族聚落的场所性及场所精神的本质研究,论证侗族聚落中场所精神的独特性、聚落艺术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所体现出的审美价值,以及在这个价值取向中所体现出的"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  相似文献   

3.
“萨岁”是已去世的祖母或先祖母的意思。侗族人民认为,“萨岁”神通广大,能战胜任何敌人和灾害,不仅能保护村寨的安全,而且主宰着人们的祸福,是他们心目中地位最高的神。文章从祭祀“萨岁”活动中的侗族舞蹈和以“萨岁”为核心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两方面分析了“萨岁”对侗族舞蹈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民族志资料表明,侗族称"万物之母"萨玛神为"玛"(Means/mah~(323)),古希腊神话亦称"大地女神"该亚为"玛"(Ma/ma~(31))两者读音相近,意义相通约,都指祖母。不过,作为古希腊文明源头的"大神母"神话,譬如"玛"神化身的"大地之母"神话,因古希腊文明断隔的原因,其意义蕴含亦随之消歇;而偏居我国西南一隅自称"干"(Gaeml/k(?)m~(55))的族群社会的神话记忆基础,尤其是有关"大神母"萨玛神的"无意识"记忆基础,却从古至今一直影响着这个民族的认知行为及其所指认的意义世界,譬如影响着这个民族对人类性别角色的社会分工与男女地位的差别的思考,对女性话语与"女性书写"(Ecriturefeminine)的持守与选择。基于此,以文化自觉的责任意识,重新审视具有阐释性功能与反映人类社会历史信息的"大神母"萨玛神隐含的"意义体系",无疑具有现实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侗族住居在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的接边地带,各地社会发展不平衡,乡俗民情不尽相同.本文仅就广西部分侗族的蛇图腾崇拜状况谈谈自己的浅见,以求教于学者专家们.在原始氏族制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科学知识贫乏,很多民族先人都曾以某些生物或无生物为图腾崇拜对象,而侗族先人则以蛇为图腾崇拜对象.从民俗学调查资料来考察,在侗族人民心目中,蛇不是一般动物,而是既可降灾于人,又可给人造福的超自然的存在物即蛇神,亦即蛇图腾.因此,对它产生恐惧心  相似文献   

6.
华夏民族 侗族 东乡族 哈尼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侗族居住地的专管少数民族的州对所辖地区称“峒”或“溪洞”。这是管理少数民族的行政单位,并加以编号。现在该地区的一些村寨仍叫“洞”。此名慢慢变成对他们的称呼,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侗族”。侗族人口总数约为 251.401万人。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三省 (区)交界地区。  相似文献   

7.
贵州侗族地区的城镇各具姿态,特色鲜明。历代中央政府在侗族地区的施治过程促动了侗族城镇的变迁,同时,这也是侗族人民建设家乡,使家乡改变面貌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多耶”,意即唱“耶歌”,是广西、贵州、湖南侗族地区流行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它是侗族特有风俗“月也”※的主要项目之一,一般是在集体社交活动场合演唱的。  相似文献   

9.
采用PCR-SBT方法对随机抽取的40例贵州侗族个体的HLA-DQB1进行基因分型.结果表明在贵州侗族人群中共检出了12种HLA-DQB1等位基因.其中等位基因HLA-DQB1*030101/0309,HLA-DQB1*030302,HLA-DQB1*050301,HLA-DQB1*0201/0202出现频率比较高,分别是28.75%,18.75%,10.00%,10.00%.说明贵州侗族的HLA-DQB1的基因具有较为丰富的多态性,基因频率分部与华南人群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有其基因分布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0.
三江是个县名,全称是三江侗族自治县。属广西柳州市管辖。侗族的居住区主要在贵州、湖南和广西的交界处。与其他少数民族占山而居、依山建房不同。侗寨大多修在河溪两旁,临水而居。因此,凡有侗族聚居的地方就必然有桥,许多桥上还建有廊和亭,既可行人走马,又可避风挡雨,所以又称风雨桥。  相似文献   

11.
在节会旅游快速发展的今天,民间节会正在由民俗文化走向消费文化,大量的节事活动、节日民俗被包装成可出售的旅游商品。侗族因其特殊的物候与历史条件创造了大量民间节会,具有丰富的节会文化资源。一方面侗族节会旅游取得成功的品牌效用,另一方面侗族节会文化符号在商业开发中被大量盗用而丧失了"本真性"。对节会资源进行知识产权保护,确认侗族节会标志性符号代表物、科学施用节会资源商标注册、科学确认节会知识产权保护的主客体,这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发展趋势,也是一种操作技术。  相似文献   

12.
一、侗族地区民间音乐教育侗族民间音乐丰富多彩,品种门类比较齐全,有民歌、歌舞、戏剧、曲艺、器乐等等。就民歌来说,既有单声部歌曲,也有多声部歌曲(侗族大歌);既有室内演唱的歌曲,也有室外演唱的歌曲;既有器乐伴奏歌曲,也有无伴奏歌曲。为此,人们赞誉侗乡为歌的海洋,把侗族赞誉为音乐的民族。  相似文献   

13.
侗族有其传统的择偶习俗,一般实行民族内婚、房族外婚,有的侗族盛行姑表婚,即姑女嫁舅男;有的侗族禁姨表婚,认为姐妹的孩子是亲兄弟姐妹,不可通婚。择偶时,注重对方的家世,即“根骨”要正。20世纪80年代后,侗族年轻人多有到外地打工,他们成为传统择偶习俗的“破坏者”。一些侗族年轻女性也趋向于远嫁他乡,既满足自己“趋外”的心理,又能为娘家换来一定的经济收入。侗族择偶习俗从“同类匹配”向“资源交换”转变,由此引发了社会文化其他方面的变迁。  相似文献   

14.
以贵州省黎平县龙额“河歌艺术节”①为例,旨在说明:(1)“河歌节”祭祀的社神木阿点龙虽属男性神属,但祭祀仪式环节的成规性、习俗性却“或明显或含蓄”②的以女性角色施事话语和“阴性书写”④的方式,说明渊源于远古时期的萨玛神“无意识”记忆基础才是节日“所为之事”(drome—non,古希腊语,意为仪式)④的根基和缘由;(2)“河歌艺术节”举行的以萨玛神民间信仰为根基的、位属岁时仪式的社神祭祀活动,源自侗族初民对关涉“食物和后代”这一“生命现象”和“大自然的生命存在”的思考与探询,即渊源于族群自我“以类万物之情”和“以通神明之德”的方式表达人类对宇宙自然规律的理解与探究。  相似文献   

15.
侗族生态智慧与技能漫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侗族是我国南方人数较多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湖南、贵州、广西三省区的比邻地带。据史书记载,侗族出自我国的古百越民族。这是一个典型的濒水民族,秦汉时的典籍将他们称为“诸越”、“雒越”或“百越”,并提到他们凭借平原河网以渔猎为生,同时也从事粗放耕作。《淮南子》  相似文献   

16.
侗族大歌是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侗族人民感悟自然和人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朴素的生态观的真实体现,是侗民族保护自然、热爱生活的风俗和乡土生态意识的反映。这种生态观、民风民俗和乡土生态意识是侗民族原生态文化的重要内容。根据Langacke和LakoffJohnson的体验认知观,侗族大歌的原生态文化内容源于侗民族人民的生产生活、社会实践,是该民族对自然、社会、伦理道德等概念化,即对主观和客观世界体验认知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鼓楼,作为侗族最具代表性的符号之一,不但是我国民族建筑的瑰宝,也是世界上罕见的艺术创造。它辐射侗家生活的各个方面,以鼓楼为中心所进行的所有活动在长期的实践中相互交融,形成了所谓的"鼓楼文化"。鼓楼是侗族人民自古以来唱大歌约定俗成的场所,鼓楼与大歌的结合就是我们所说的鼓楼大歌,鼓楼大歌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本文着重分析了鼓楼大歌的音乐形态特征,分别从旋法、音阶调式和曲式结构三个方面作了分析论述,展示了鼓楼大歌与所有多声歌的共性与自己独特的个性。  相似文献   

18.
该文通过对侗族传统服饰文化的研究,阐述了侗族传统服饰的文化特色、图案纹样审美特征、侗族织锦工艺特色以及侗族服饰结构特征,提出在保留其民族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创新设计符合时代审美的现代"民族风"服饰的观点,为我国民族服饰改良与创新发展提供新的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19.
影视传媒是当今最重要的传媒之一,侗族民歌的传扬者充分利用了影视屏幕来传播侗歌。影视传播给侗族大歌带来了许多新变化,反思这些变化,笔者对未来的侗族大歌影视实践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论我国民间信仰习俗的地域特色(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祖先崇拜习俗 前文已论及,图腾崇拜中包含有祖先崇拜的意味,但是,随着社会发展,祖先崇拜习俗逐渐与图腾崇拜习俗脱离。如此说来,祖先崇拜习俗就有着两个阶段,其初始阶段,与图腾崇拜习俗相结合,崇拜对象是有神灵的自然物;后一阶段的祖先崇拜习俗,其崇拜对象则是人——有显赫地位的先祖。当然,在前、后两阶段之间会有一个过渡时期,贵州都柳江沿岸侗族的“锡撒”,就是带有这个过渡时期特色的习俗。这里的侗族人在“祖母堂”里供奉的“最大的祖母”,是一位据传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