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氯化铜、1-苯基-3-甲基-4-苯甲酰基-5-吡唑啉酮和2,6-吡啶二羧酸为原料,制备了一个新型的三元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X射线粉末衍射、热重-差热分析、光电子能谱分析及TEM等手段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确定了配合物的化学组成可能是Na[Cu(PMBP)(PDA)].抗菌实验结果表明,配合物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具一定的抑制作用.采用紫外光谱法和荧光光谱法初步研究了配合物与CT-DNA的作用方式,结果表明:配合物可能是以插入模式与DNA结合的.  相似文献   

2.
2,5-二羧甲硫基-1,3,4-噻二唑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配体2,5-二羧甲硫基-1,3,4-噻二唑和过渡金属铜(Ⅱ)、镉(Ⅱ)、钴(Ⅱ)配合物的合成,经元素分析、ICP发射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差热热重分析等方法对它们进行了表征,并对这些配合物进行了荧光性能的研究,结果表明镉和钴配合物具有荧光性。  相似文献   

3.
在pH=6~7的乙醇-水溶液中,合成了9个1-苯基-3-甲基-5-氧代吡唑-4-基乙醛酸稀土配合物。元素分析确定了配合物的组成为Ln_2A_3·H_2O(Ln=La,Pr,Nd,Sm,Eu,Tb,Er,Yb和Y,A为配体)。通过摩尔电导,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以及差热分析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认为配体为四齿配体,配合物具有双核结构。  相似文献   

4.
以4-(2-吡啶基)-苯甲醛(fppy)和2-苯基吡啶(ppy)为配体合成了一个中性金属铱(Ⅲ)配合物Ir(ppy)_2(fppy),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分析法测定了晶体结构,并通过元素分析、质谱、核磁等表征手段对配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研究了室温下配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发射光谱及寿命等光物理性质,此外还利用循环伏安法对配合物的电化学性质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5.
合成了水杨醛缩-3-羟甲基氨基甲烷锌(II)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摩尔电导、红外光谱、溶解性对该配合物进行了表征;并对配合物的荧光性质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6.
合成了一种含线状N4O2配位点的配体1,2-二(6-羧基吡啶-2-甲胺基)乙烷(H2L),通过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 以H2L为配体与Tb(Ⅲ)合成了环状结构的二元配合物和以2,2′-联吡啶(bipy)为第二配体的三元配合物,并通过红外光谱、差热-热重分析和荧光光谱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及发光性质研究. 结果表明:所有配合物均能发射Tb(Ⅲ)的特征光谱,最强发射峰在545 nm左右,配体极好地敏化了稀土离子的发光. 第二配体的引入使三元配合物的荧光强度明显大于二元配合物的荧光强度.  相似文献   

7.
本文用1-巯基-3-甲基-4-丁基-5羟基嘧啶(HSQ)与α-氯乙酸反应合成了新的配体1-(2′-硫代乙酸)-3-甲基-4-丁基-5-羟基嘧啶(HL);又用该配体与氯化稀土反应制得了4种稀土配合物.通过元素与化学分析,IR,UV,~1HNMR,摩尔电导,热分析等对配合物的结构和性质进行了表征.测试了配合物的抗菌活性.结果表明,配合物浓度在200~50mg/L 时,有一定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8.
合成了Cu(II)-吡啶-草酸根三元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紫外光谱对其进行了表征,并对配合物进行了生物活性试验.  相似文献   

9.
采用滤纸片法测定了铽-α-萘甲酸-邻菲啰啉三元配合物、铽元素、α-萘甲酸、phen的抗菌性.结果表明:铽-α-萘甲酸-邻菲口罗啉配合物的抑菌性大于配体邻菲啰啉、α-萘甲酸、铽元素;稀土配合物的抗菌性存在浓度效应;配合物对6种测试菌的抑制性顺序为大肠埃希氏菌〉酿酒酵母〉枯草芽胞杆菌〉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杆菌.对铽-α-萘甲酸-邻菲啰啉稀土配合物抑菌谱的研究有助于稀土配合物抑菌机理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在丙酮溶液中合成了两种未见报道的 4′-溴-5′-硝基苯并-15-冠-5(L)与硫氰酸钠、钾的固体配合物.对它们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差热、热重和 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及摩尔电导的测定.红外光谱等结果表明—NO_2、—Br 未参与配位,而 SCN~-则以 N 作为配位原子,故可推测配合物中心离子的配位数为6.K~+与L 并非生成常见的夹心配合物,而是生成1:1型非溶剂合、不含水的固体配合物.  相似文献   

11.
合成了N,N′-双(2-羟基-1-萘甲醛)缩乙二胺配体(H_2L)及其Cu(Ⅱ)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吸收光谱、紫外吸收光谱、摩尔电导率等分析手段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并用邻苯三酚自氧化法测定了配合物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该配合物具有SOD活性。  相似文献   

12.
合成了2-氨基5-巯基-1,3,4-噻二唑与水杨醛、邻-香草醛缩合而成的席夫碱及其钼(Ⅵ)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IR,^1H NMR,MS,UV—Vis光谱,摩尔电导等对所合成的化合物进行了表征,这类席夫碱合钼(Ⅵ)配合物尚未见文献报道.光谱研究表明配合物中金属钼离子为六配位,存在Cis—MoO2^2 结构.另外,还对配合物进行了杀灭棉铃虫活性及影响绿豆幼苗细胞存活率实验.实验表明配合物灭杀蚜虫和红蜘蛛的活性均高于甲胺磷,并对绿豆幼苗细胞有激活作用.  相似文献   

13.
合成了2-羟基-1-萘甲醛缩氨基硫脲席夫碱配体,将其与Cu(Ⅱ)、镍(Ⅱ)配位合成出两种新型的席夫碱配合物。通过核磁共振、红外等手段对配体及其配合物进行表征,并对其抑菌活性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采用滤纸片法测定了铽- α萘甲酸-邻菲口罗啉三元配合物、铽元素、α萘甲酸、phen的抗菌性.结果表明:铽- α萘甲酸-邻菲口罗啉配合物的抑菌性大于配体邻菲口罗啉、α -萘甲酸、铽元素;稀土配合物的抗菌性存在浓度效应;配合物对6种测试菌的抑制性顺序为大肠埃希氏菌>酿酒酵母>枯草芽胞杆菌>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杆菌.对铽- α -萘甲酸邻菲口罗啉稀土配合物抑菌谱的研究有助于稀土配合物抑菌机理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研究合成了Schiff碱吡啶-3-甲醛双缩硫代对称二氨基脲(HL)及其与Pb(NO3)2、Bi(NO3)的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紫外光谱对配体和配合物进行了表征,测试了配体和配合物的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16.
5-氟尿嘧啶(5-FU)与甲醛在水中,以碳酸钾为催化剂回流8 h,合成了1,3-二羟甲基-5-氟尿嘧啶.并通过合成1,3-二羟甲基-5-氟尿嘧啶-1,10-邻菲咯啉-过渡金属三元配合物及1,3-二羟甲基-5-氟尿嘧啶-1,10-邻菲咯啉-2-氨基吡啶-过渡金属四元配合物两个系列配合物,研究了其配位性质,通过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荧光光谱等手段对化合物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7.
首次合成了吡啶-3-甲醛缩对氨基苯甲酸希夫碱及ph(Ⅱ)配合物.通过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对希夫碱及其Pb(Ⅱ)配合物进行了表征,并进行了抑菌性研究实验证明吡啶-3-甲醛缩对氨基苯甲酸及Ph(Ⅱ)配合物均具有较强的抑菌能力.  相似文献   

18.
以稀土氯化物、2-氨基-4,6-二甲氧基嘧啶为原料,制备了一类新型稀土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等手段对其进行了表征,确定了该配合物的化学组成:RE2(ADP)(H2O)2Cl3(RE=La^3+,Sm^3+,Y^3+,Er^3+,ADP=2-氨基-4,6-二甲氧基嘧啶),抗菌实验结果表明:稀土配合物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抗菌谱广.用MTT法对配合物使癌细胞凋亡能力做了初步研究,证明其具有使癌细胞凋亡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分别以丁二酸(L1)、2-甲基丁二酸(L2)、2-亚甲基丁二酸(L3)、2-巯基丁二酸(L4)、2-溴基丁二酸(L5)、2-羟基丁二酸(L6)为第一配体,2,2'-联吡啶(bipy)为第二配体,合成了6种稀土铕的三元配合物,通过差热分析及稀土络合滴定确定了配合物的组成为Eu2(L)3bipy.2H2O(L=丁二酸及其衍生物).通过红外光谱、荧光光谱表征了配合物的性质.对6种配合物进行荧光光谱研究,结果表明:配体取代基的变化对配合物荧光激发峰和发射峰的位置变化影响很小,但对配合物的荧光强度有较大影响,其配合物的荧光强度大小为:-SH>-Br>-H>-OH>-CH3>-CH2.  相似文献   

20.
报道了一种新型芳基苄醚酞菁锌配合物:四-[3,5-(二-4-硝基苯甲氧基)-苯甲氧基]酞菁锌(Ⅱ)(简称配合物3)的合成、表征、光物理性质及其光诱导分子内能量转移.相关化合物的结构通过IR、1H NMR、ESI-MS方法进行了表征.配合物3在有机溶剂中主要以单体形式存在;在光激发下,配合物3存在分子内能量转移,转移方向从树枝配体到酞菁核,能量转移效率为65%,因此配合物3是一个高效的能量传递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