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反思现代性美学体系的问题意识下,更多的学者开始把眼光投向中国古典美学。围绕着反思现代性、面对全球化以及构建本土化的美学等问题意识来进行中国古典美学的研究成为学界的共识。2009年中国古典美学研究中的美学史写作范式、儒家美学价值重估以及中国生态美学智慧等论题都体现了这种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典美学源远流长、博大深厚,然而,20世纪以来的"百年美学"却是西方美学体系直接影响下的产物.作为一种知识背景、学术资源,西方美学对建构20世纪中国美学确实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但是,中国和西方有着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审美体验方式.一味地用西方美学的逻辑与体系来套用中国美学,而忽视中国古典美学自身的特点,必然会丧失其独特魅力.因此,我们必须立足于中国自身的学术传统,必须以中国文化精神和审美理想为学术基点,有选择地利用西方的学术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美学".  相似文献   

3.
张爱玲与苏童都是以风格和技巧著称的作家,他们的小说有着颇为神似的艺术风格,现代颓废与中国古典美学巧妙地交融在一起,散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文章以现代性理论与古典美学相关理论为基础,结合作家的创作背景,从文本人手,着重分析张爱玲与苏童独特美学风格的来源、构成及艺术感染力,以此为径来探索两位作家在艺术上成功的奥秘。  相似文献   

4.
钱文彬 《菏泽学院学报》2003,25(3):16-19,23
接受美学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种世界性的理论潮流,在文学美学界引起了普遍关注。“味”是中国古典诗学中的重要美学范畴,经过众多文论家的阐发,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诗味论。诗味论与接受美学在关注读者与文本上存在着相通或相似之处,将两者放在一起考察有助于在对我国优秀的古典美学资料进行开发整理的同时,加强中西文论的交流与对话,进而促进当代文学批评范畴的建构。  相似文献   

5.
运用接受美学基本原理,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模糊性进行审美分析,提出了英译中国古典诗歌的模糊美应遵循审美对等的原则,并通过运用词汇转义、语域对等、最佳协调的策略,对汉诗英译过程中更为理想地再现原文的美学要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理论为背景,深入阐述了视野融合这一接受美学的核心概念的理论内核.点明了其重视对话性,差异性和模糊性的特点,并进一步论述了这些特点对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审美现代性是近现代以来西方学界一个重要的理论话题。在西方学者那里,审美现代性是与社会现代性相对立的概念,审美现代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发挥作用的方式主要是通过自律性的审美和艺术来批判物化现实,抵抗工具理性和资本逻辑对社会的控制,但也陷入了对历史进步的怀疑和悲观主义情绪之中。马克思主义美学看到了审美现代性与社会现代性不仅有对抗的一面,更有结合和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一面。马克思主义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既充分肯定资本主义社会现代性的积极作用和进步意义,审美现代性的发展有赖于物质生产力的高度发达,也主张通过审美现代性克服社会现代性的阶段局限性、特定时期的片面性,进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21世纪,美学发展的前景是文化美学。从文化美学视野反思中西方古典美学的文化特征,对于美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认为:作为一种思辩美学,西方古典美学的终结,根源在于其文化母体内部包含个体认识与历史价值之间的矛盾;而中国古典美学则是一种古典形态的文化美学,它以人生存于其中的世界是如何存在的为基本问题,以“道”(气)、“有”、“无”、“情”、“景”、“和”及“象”等为基本范畴,形成完整的理论框架,这一古典文化美学源于老子、孔子、《易经》,成熟于王夫之、叶燮、终结于19-20世纪西方异质文化的介入。它的终结是21世纪文化美学的诞生必须付出的历史文化代价,它曾经存在的境界则是迎接21世纪文化美学诞生的一个神奇的预言!  相似文献   

9.
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学作品的精髓,在跨文化传播中有效传达其美学效果尤为重要。一篇诗词翻译得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被目标读者接受和欣赏。该文将从接受美学角度分析对比《红豆曲》的两个版本,讨论诗词翻英的过程中如何保留源语的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与中国现代性诉求之间存在着“历史契合“。这样一来,作为一种关切现实的理论平台,现代性视域有益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这一论题深化。从而作为现代性基本建制的资本逻辑也成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切入现实的通道。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现代性建构在互动中,呈现出一些基本原则,应以资本逻辑批判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转换为现代性建构的理论资源、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性建构共同目标。  相似文献   

11.
从读者的角度,分析接受美学在理论阐释空间上的突破。认为接受理论瓦解了传统文学阐释追求恒定不变的作者本质的局限性,使读者因素在诸如“期待视野”的心理以及对文本“空白”填补想象中得到凸显,在读者主动参与文本意义建构的过程中,作品的意义得到再生产。但是,在这种文学阐释范式的读者转向中,“过度阐释”的存在是理论上有待解决的一个难题。  相似文献   

12.
分别从解释学、接受美学和解构主义3个方面说明了后结构主义翻译研究范式中译者主体问题,并认为受这3种文学思潮的影响,译者的主体性经历了确立,再确立,直至张扬的过程。并由此指出后结构主义范式中译者主体性问题研究的困境。  相似文献   

13.
谢林的美学思想否定共性鲜明的古代艺术,肯定个性突出的近代艺术;将天才创造置于理智直观创造之上,高扬艺术创造的非理性的超验性;贬低哲学,抬高艺术。这些都是浪漫主义基本原理和原则的集中体现。这些原则与现代主义乃至后现代主义是息息相通的。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种文艺批评理论,接受美学将研究重点由传统的以作家为中心或以文本为中心转向了以读者为中心,突显了读者在文学作品接受方面的作用。文章以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盛行的寒山热为例,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提出:接受者和接受环境创造性叛逆的制约因素之一是当时接受环境中的接受者期待视野,并且鉴于期待视野的动态性而具有共时性和历时性。  相似文献   

15.
从西方文化实体的宇宙观出发,对西方艺术的美学问题进行了探计,通过对古希腊、中世纪欧洲、近代欧洲文化和艺术发展的历史线索的研究,进一步论述了“典型”问题是贯穿于西方艺术创作和艺术审美过程的基本问题;也是西方艺术创作和艺术审美的最高理想.  相似文献   

16.
有机统一是西方美学界从古希腊到现在一直谈论的重要命题。当前欧美学术界的两大流派分析美学、解构主义对它持有相反的态度:前者坚持有机统一的观念,后者则从时间与空间的双重维度否定了这一观念。美国当代著名的新实用主义美学家舒斯特曼折中调和了两者的观点,对这一命题作出了重新的解释,他从实用性坚持这一观念的有效性,但是却从逻辑的角度否定了它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17.
“家园意识”不仅包含着人与自然生态的审美关系,而且蕴涵着更为本真的人的诗意栖居之意,是生态存在论美学的核心范畴之一。它作为生态美学的重要范畴首先由海德格尔提出并阐发,并成为“同一个地球”这一现代生态观中的必有之意。而从源头上来说,它则是中西方文化的母题。在古代希腊神话与圣经中就有人类回归家园的内容,而中国古代《诗经》、《周易》与诗词中也包含浓郁的家园意识。“家园意识”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与意义,需要加以继承发扬。  相似文献   

18.
德国著名汉学家、文学理论家、美学家卜松山先生的新著《中国的美学和文学理论》一书,从"外部视角"对中国古代美学、文论进行了独特的审视:在思想史大背景下叙述美学、文论史;跨文化的比较视角;现代阐释学的考察理路。该观察方式表现出了一些与中国学者书写的中国美学、文论著作不同的、有新鲜感并极富启发性的要素,能够帮助照亮中国在此类研究中的某些"盲点",并以这种方式推动中国学者与西方同仁富有成效的交流。  相似文献   

19.
近代以来,日本作为引进西方文艺理论、美学的"中间人"对中国现代文艺学、美学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它不仅仅是给予中国美学、文艺学一个学科的名称,更重要的是在基本的范畴、概念、术语及文艺、审美观念和学科体系、方法论等学科构成的奠基性、根本性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这种巨大影响成就了20世纪中国文艺学、美学发展的内在动力和结构性特征,形成了中国文艺学、美学的内在发展理路,表征为中国文艺学、美学现代形态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