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前提上看,中国古典接受美学的现代性转型主要指一种根本提问方式转换。对于它来说,现代性意向不是某些具体的认识论细节,而是基础性的本体论框架。在现实与逻辑层面上,民族性接受向度、世俗性的解读倾向与感性化的阐释方式共同建构了中国古典接受美学的现代性逻辑框架。  相似文献   

2.
21世纪,美学发展的前景是文化美学。从文化美学视野反思中西方古典美学的文化特征,对于美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认为:作为一种思辩美学,西方古典美学的终结,根源在于其文化母体内部包含个体认识与历史价值之间的矛盾;而中国古典美学则是一种古典形态的文化美学,它以人生存于其中的世界是如何存在的为基本问题,以“道”(气)、“有”、“无”、“情”、“景”、“和”及“象”等为基本范畴,形成完整的理论框架,这一古典文化美学源于老子、孔子、《易经》,成熟于王夫之、叶燮、终结于19-20世纪西方异质文化的介入。它的终结是21世纪文化美学的诞生必须付出的历史文化代价,它曾经存在的境界则是迎接21世纪文化美学诞生的一个神奇的预言!  相似文献   

3.
元美学是关于美学本身的反思,元美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出现标志着美学研究已经进入自觉时代。针对元美学强调反思的学科特性,尝试从美学的反思、美的反思、美感的反思、艺术的反思四个方面确立元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并提出部分元美学研究必须关注的美学问题。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古典美学史上,对后世影响最大的美学派别是儒家美学和道家美学。儒家美学明确阐明了美和艺术的作用,道家美学揭示了审美和艺术的重要特征,犹如两颗耀眼的明珠,辉映着中国古典美学深邃的夜空。本文从对儒、道两家美学思想的比较中,领略其博大精深的意蕴。  相似文献   

5.
美学进入中国担当了思想启蒙的任务,美学作为对现代性批判的人文价值就体现在为人生而艺术美育代替宗教等审美命题中。在深化中国现代美学人生论成果的基础上,我们应该重视美学作为感性认识的方法论意义。中国现代美学研究应该拓展其研究视域,对中国现代人审美经验进行现象描述,从中勾勒现代转型之际中国人的审美意识变化。  相似文献   

6.
审美活动是美学研究的对象,作为审美活动的古典诗歌鉴赏自然应建立在美学的方法论的基础之上。某些古典诗歌鉴赏者在鉴赏方法论上存在两个误区:一是极端实证的科学方法论;一是机械化的哲学方法论。用极端实证的科学方法会将一首首生动别致的诗读实、读死,用机械化的哲学方法会把言志、缘情的艺术经典参读成概念和范畴的教科书。"直觉—体验—反思—辩证"四位一体的美学方法符合古典诗歌鉴赏的美学学科属性,在古典诗歌鉴赏中具有方法论的指导意义,理应在古典诗歌鉴赏中得到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7.
以西方美学做参照,从言说方式、具体存在形态、审美主客体关系,以及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各自的情况等方面探讨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之处,并探讨分析了其原因.这种探讨并非为了得出孰优孰劣,而是期于有利于我们当代美学的建设.  相似文献   

8.
19世纪末开始的全球化进程和西方殖民扩张,深刻地影响到中国美学现代化的进程,使它沿着两具个方面展开,以国家民族为本位的功利主久美观构成了时代的主潮,而以个体为本位,坚持艺术和审美独立性的理论也作为潜流在运行。今天,随着全球化的进程的加剧,我们反思中国美学的现代性问题,必须以此为借鉴,关注中国人的生存现实,追求人类普遍具有的精神价值,处理好现代性与传统的关系,充分发掘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学中有生命力的东西,以把中国美学的发展纳入合理的进程中。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典美学源远流长、博大深厚,然而,20世纪以来的"百年美学"却是西方美学体系直接影响下的产物.作为一种知识背景、学术资源,西方美学对建构20世纪中国美学确实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但是,中国和西方有着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审美体验方式.一味地用西方美学的逻辑与体系来套用中国美学,而忽视中国古典美学自身的特点,必然会丧失其独特魅力.因此,我们必须立足于中国自身的学术传统,必须以中国文化精神和审美理想为学术基点,有选择地利用西方的学术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美学".  相似文献   

10.
先秦诸子提出的人格美学范畴,对环境美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古典环境艺术(建筑、园林)的基本趣味。如非礼弗履、阴阳和谐、有无相生、道法自然等等。从这些美学趣味中,可以看出中国环境艺术的一个根本特点:环境与人相通。从而为我们理解中国古典园林、建筑找到了一个重要的视角:把环境美与人格美联系起来理解。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理论方式都是以自己的哲学理论为根据而提出审美理论,从哲学的问题推演出美学问题。离开传统哲学就无法理解传统美学,离开理学的哲学问题,就无法厘清理学的美学问题。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美学是一种审美哲学,而非审美规则,我们不能站在文学家或者文学批评家的立场来看待和评价理学美学,而应该站在文化的立场来认识和理解理学美学。理学美学既是一种本体论的哲学美学,也是一种美善结合的伦理美学,同时还把“天人合一”的诗意境界作为其美学追求的最高境界。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本体化、功能化和思辨化,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客观的必然的环节。  相似文献   

12.
对王向峰先生的《老庄美学新论》一书在研究老庄美学中的创新之处,给予了概括性的评述,并肯定了其在中国古典美学研究中的开拓性价值.老庄美学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精华部分,《老庄美学新论》在继承和发扬老庄美学的基础上创新了老庄美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典美学思想深深地渗透在中国文化艺术的各个领域。历代哲人的哲学—美学思想,为中国的古典译论及近代译论提供了思想来源。本文旨在初步探讨中国古典美学在理论形态、基本特征和艺术表现三个方面对中国传统及近代译论的投射和影响。  相似文献   

14.
身体美学是目前国际美学界关注的一个前沿问题,介绍到中国后,中国美学研究界结合外来理论资源和自身特殊的学术背景对此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感为中国当代美学研究中的一个新兴领域。近四年来,中国美学界的相关研究者们围绕着有关身体美学的西方理论资源和学术观点的译介、身体美学兴起的原因、身体美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中西方身体美学史的建构及身体美学研究和当代审美文化研究的互动等五个方面开展研究,努力推进着身体美学在中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杨江涛 《中州大学学报》2005,22(2):43-45,71
孟子是从人生的道德境界上来讲美学的,因此讲孟子美学就必须从道德处着眼.从道德处着眼于孟子美学,也就是从人生存在论意义上谈人生境界的圆满问题.孟子美学的精神在于:道德的直觉显出了觉悟圆满的人生境界.研究孟子美学不能只以启蒙美学之眼,它需要视角的转变,这对中国古典美学研究也有重大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试图在20世纪中西方文化全面碰撞、对话和整合的世界存在境遇中,以反思20世纪中国现代美学与人的关系问题的文化走向为轴心,寻求21世纪中国现代美学发展的图景。文章在人的世界性存在的文化层面,从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美学学科两个方面,把反思的基本问题展现为中国人的世界性存在的面貌是怎样的。文章认为,在哲学——政治经济学的层面,中国现代美学展现了20世纪中国人的历史创造者的世界存在态势;在美学自身的学科层面,中国现代美学则呈现出多维阐释的文化态势,尽管二者还存在着人的世界性存在状态与人的世界性存在性质之间的内在矛盾,但是,二者的历史方向都在于建立文化美学,这正是21世纪中国现代美学发展的前景。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试图在20世纪中西方文化全面碰撞、对话和整合的世界存在境遇中,以反思20世纪中国现代美学与人的关系问题的文化走向为轴心,寻术21世纪中国现代美学发展的图景。文章在人的世界性存在的文化层面上,从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美学学科两个方面,把反思的基本问题展现为中国人的世界性存在的面貌是怎样的。文章认为,在哲学—政治经济学的层面,中国现代美学展现了20世纪中国人的“历史创造者”的世界存在态势;在美学自身的学科层面,中国现代美学则呈现出多维阐释的文化态势,尽管二者还存在着人的世界性存在状态与人的世界性存在性质之间的内在矛盾,但是,二者的历史方向都在于建立文化美学,这正是21世纪中国现代美学发展的前景。  相似文献   

18.
关于精神分析美学的评价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精神分析理论和精神分析美学思潮,作为二十世纪非常重要的社会思潮。和学术思潮,其影响十分巨大,但学术界对其评价却莫衰一是。我们认为,从学理上说,精神分析理论是非理性思潮的继承和发展,但是在基本理念、研究方法及概念系统等方面却又十分不同;其美学思潮是一种用实证主义方法和理论研究解答美学现代性问题的学术思潮。  相似文献   

19.
张秀丽 《科技信息》2009,(12):243-243
鲍姆嘉通为美学命名以后,美学问题便在德国古典哲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现今的美学家都非常重视美学在德国古典哲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还特别注意区分德国古典哲学家对美及其相关概念的不同论述。笔者认为,德国古典哲学对美学史的突出贡献是奠定了美学基本问题,这恰好是学术界所忽略的。  相似文献   

20.
"游"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审美形态之一,它是中国古代学人对于人的存在的诗性之思的结晶,这种"游"的精神实质与中国传统体育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中国传统体育从身体与精神两个层面极大地发挥了中国古典美学中"游"的美学精神,对现代体育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