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将PCDEs分子中苯环上的原子或基团(C、O、CH和CCl)作为分子碎片,构建分子的邻接矩阵.再以相应原子或基团的均衡电负性构建行矩阵.结合行矩阵和邻接矩阵,计算得到一个新的指数--拓扑邻接电负性指数(TAEI).以107个PCDEs的理化性质实验值为建模样本,用线性回归方法,建立PCDEs的饱和蒸气压(PL°)、水溶解度(SW.L)和正辛醇/水分配系数(Kow)的定量结构--性质相关(QSPR)模型,有良好的相关性(R>0.97).特别是对饱和蒸气压(PL0),获得了比已报道的量子化学方法更好的结果.用LOO法检验模型的稳定性和预测能力,所得交互检验的相关系数均在0.95以上.结果表明所建模型复相关系数高、稳定性好、预测能力强.图4,表1,参10.  相似文献   

2.
烷氧基氯硅烷类化合物气相色谱保留指数与结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子拓扑化学理论的基础上,根据分子中成键原子的结构特征和所处的化学环境,用分子中原子的平衡电负性对分子图进行着色,在距离矩阵的基础上结合分子中各原子的支化度构建一组新的拓扑指数NPm(m=1,2,3).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技术建立了烷氧基氯硅烷类化合物的NPm(m=1,2,3)与这些化合物的气相色谱保留指数RI的定量结构/保留相关关系模型(QSRR),并用这种模型对烷氧基氯硅烷类化合物气相色谱保留指数进行预测,结果表明预测结果和实验值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3.
用拓扑量子方法预测多氯代二苯醚的正辛醇/水分配系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辛醇/水分配系数(logKow)是用于判断化合物毒性的重要参数.以210种(含二苯基醚)可能分子结构多氯代二苯醚(PCDEs)中已有logKow实验数据的107种为建摸样本,在以往的量子化学算法、分子连接性指数法和体积参数法预测PCDEs的logKow基础上,本文采用新的拓扑量子方法预测PCDEs的logKow该方法考虑分子图顶点的性质,直接用PCDEs分子碎片的电离能Ip为主元构建拓扑分子邻接矩阵,同时结合分子轨道理论,指定矩阵特征根居中的二个为分子轨道的前线轨道(HOMO、LUMO).计算的结果表明,求得的HOMO、分子体积与logKow有很好的相关性:logKow=-0.8899 0.005865SR-0.1498HOMO,R=0.9700,s=0.1968,F=829.9,n=107.图3,表3,参9.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多氯代二苯并呋喃(PCDFs)在云杉针叶和飞灰表面的光解半衰期(t1/2)与其结构的定量关系,本文应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在B3LYP/6-31+G(d)基组上优化和振动分析计算了48种PCDFs的分子空间几何结构,得到其各原子之间空间拓扑距离,并建立拓扑空间距离矩阵.结合分子中各原子的支化度,应用原子平衡电负性对分子图进行着色修饰,得到量子拓扑指数XP1、XP2.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法(PLS)对48种PCDFs在云杉针叶和飞灰表面的t1/2进行模拟分析,分别得到2定量结构-性质相关(QSPR)模型,并用这种模型对t1/2进行预测,结果表明预测结果和实验值吻合较好.同时对QSPR拓扑模型采用留一检验法(LOO)进行测试,测试结果显示模型具有良好稳定性和较强的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5.
酯类化合物主要是由C、H、O3种元素组成,根据酯类化合物分子中碳原子与氧原子所构成的骨架结构特点,结合原子电负性对化合物性质的影响,将碳原子与氧原子的电负性之比(0.74)作为碳氧单键之间的距离,将氧原子与碳原子电负性之差的2/3(0.59)作为碳氧双键之间的距离,建立酯类化合物的顶点邻接矩阵和距离矩阵,求顶点邻接矩阵与距离矩阵之积构成的新矩阵M的最大特征值T,以特征值T为基础构建新的拓扑指数H(H=(lnT)^2),结合酯类化合物中含有的碳原予个数Ⅳ,对酯类化合物的沸点进行拓扑学研究,取得了良好的相关性,回归相关系数达到0.998。  相似文献   

6.
一个新的拓扑指数用于有机化合物的QSPR/QSAR研究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基于分子图的邻接矩阵和距离矩阵,提出了一个新的拓扑指数ZH,该拓扑指数易于计算,对75种链烷烃有较高的区分能力,通过适当的处理可方便地推广到含杂原子体系.该指数与饱和烷烃的正常沸点等理化性质,及某些脂肪醇的毒性和疏水性参数均具有较好的性质相关性.绝大多数理化性质与ZH指数均能建立简单线性模型,且相关系数均大干099.  相似文献   

7.
有机物气相色谱保留指数的QSPR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先通过对分子图的顶点和边同时着色得到染色分子图.借助于相对键长和点价δi 来分别代替拓扑距离以及顶点度vi ,并结合邻接矩阵和距离矩阵提出了一个用于表征含多重键、杂原子化合物的拓扑指数 Xu,研究了该拓扑指数与烷烃、环烷烃、醇、酮和酯的气相色谱保留指数相关性, 结果表明 Xu 指数与上述理化性质均具有良好的相关性,肯定了本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该指数可望在定量结构- 性质/ 活性关系( QSPR / QSAR)研究中作为一个有用的分子参数而获得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8.
对于任意分子A-B(A、B表示原子或基团),建立了一个由Pauling电负性估算原子部分电荷的新经验公式: ?? 式中X_A和X_B表示原子或基团的电负性. 计算了40多种化合物中原子的部分电荷,结果与文献值一致.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分子图的顶点和边着色得到染色分子图,并以相对键长和点价δi分别代替拓扑距离及顶点度,结合邻接矩阵和距离矩阵提出了一个用于表征含多重键、杂原子化合物的拓扑指数Xu.研究了该拓扑指数与烷烃、,烯烃、炔烃和芳烃临界参数的相关性,结果表明Xu指数与上述化舍物理化性质均具有良好的相关性.肯定了本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分子图的顶点和边着色得到染色分子图,并以相对键长和点价δi分别代替拓扑距离及顶点度,结合邻接矩阵和距离矩阵提出了一个用于表征含多重键。杂原子化合物的拓扑指数Xu。研究了该拓扑指数与烷烃、烯烃,炔烃和芳烃临界参数的相关性,结果表明Xu指数与上述化合物理化性质均具有良好的相关性,肯定了本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利用文献 [1]的一个重要结果 (引理 1) ,首先得出了比之更广泛的一类积分不等式的解(引理 2 ) ,然后利用引理 2证明了文中的两个定理 .本文主要研究二阶微分方程 :(r(t)x′)′ +[a(t) +b(t) ]x =f(t,x(t) ,x(φ(t) ) )其中|f(t,x ,x(φ(t) ) )|≤f1(t) +f2 (t) |x|α +f3 (t) |x(φ(t) )|β定理 1、定理 2给出了上述方程属于极限圆型且为拉格朗日稳定的两个充分条件 ,并分别举例说明了两个定理的应用 .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导了辽宁沿海十足目甲壳动物计93种,分隶于2亚目,4派,26科,53属。其中18种为本省首次纪录。  相似文献   

13.
14.
It is important to find some developing high-density magnetic recording materials in magnetic recording fiel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and technique, in which vertical magnetic recording is a very important way and has received considerable attention[1—3]. The vertical magnetic recording materials require high squareness, suitable coercivity, and small size of storage element[4]. Someone used nanoporous anodic aluminum oxide as templates to fabricate uniform arrays of multi magneti…  相似文献   

15.
利用线性和非线性有限元方法,研究了地下隔壁工钢筋混凝土岔管在内压和外压作用下:围岩、衬砌和钢筋物应力,找出地下钢筋凝土岔管设计的一些控制条件,并普通Y型岔 管进行比较,在相同条件下,隔壁式岔管中最大应力Y型岔管锐角处应力的四分之一,可见隔壁式岔管在上压方面具有明显的优点。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氧化硫硫杆菌和氧化亚铁硫杆菌生物刻蚀加工的协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氧化亚铁硫杆菌(T.f菌)和氧化硫硫杆菌(T.t菌)生物刻蚀加工金属材料的协同作用.通过比较2种菌种及其混合菌种分别刻蚀加工紫铜、锡青铜、T10、40Cr,分析3种情况下刻蚀加工上述4种金属材料的速率.结果表明,混合菌刻蚀上述金属的最大速率分别为单独使用T.f菌时的3.4,3.6,2.5,2.5倍.在存在铁离子和适合的还原性硫化合物的条件下,T.t菌能增强T.f菌的生物刻蚀加工作用,提高刻蚀速率.  相似文献   

20.
Oryza sativa and O. alta belong to AA and CCDD genomes in Oryza, respectively. Interspecific repro-ductive isolation limits the transfer of favorable genes from O. alta into O. sativa. The cytological mechanisms of interspecific incrossability and hybrid sterility between O. sativa and O. alta were studied systematically in this paper. We indentified two cytological causes of interspecific incrossabil-ity. First, we observed embryo sac incompatibility that caused fertilization barriers of variable severity such as non-fertilization, fertilization stagnation and egg cell single-fertilization. Second, we observed hybrid inviability, the major cause for incrossability, apparent from hybrid embryo developmental stagnation and embryo abortion. Hybrid sterility included both embryo sac sterility and pollen sterility. The hybrid embryo sac was completely sterile and exhibited mainly embryo sac degeneration. Hybrid pollen was also sterile and mainly typical abortive. Hybrid sterility was mainly caused by severely ab-normal meioses of megasporocytes and pollen mother cells; it is the most important abnormality, being chromosome sterility. Several methods are suggested to overcome the interspecific reproductive iso-lation between O. sativa and O. alt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