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已经进入了"关键时期",本文运用CiteSpace软件对相关主题进行分析得出,目前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定位、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对象主体、世界一流大学的构成要素、世界一流大学的评价标准及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的等方面;关于研究的前沿则逐渐从西方标准的"研究型大学""学科建设"等主题转向"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等更加关注中国高等教育本身的主题上。同时,关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有待改善。  相似文献   

2.
正2019年3月29~30日,泰晤士高等教育携手南开大学共同举办主题为"中国新兴世界一流大学的未来发展"的"泰晤士高等教育一南开大学中国大学国际研讨会"。来自世界著名大学和高等教育机构的领导者、知名学者汇聚一堂,共同探讨实现高等教育卓越教学和提高创新能力的途径,协力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出谋划策。南开大学校长曹雪涛院士、泰晤士高等教育首  相似文献   

3.
正2017年10月21日,国际高等教育研讨会在浙江大学举行。来自哈佛大学、爱丁堡大学、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校区、巴斯大学等全球知名大学的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并就"高等教育国际化"、"跨境高等教育"、"通识与博雅教育"等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焦点问题进行研讨。在教育资源跨境流动成为常态的全球化时代,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是世界一流大学提升办学实力与影响力的有效途径。浙江大学着力探索采用多种方  相似文献   

4.
现代通识教育已由一个"域外"的理念转变为高等教育内化的共生需求。在地方应用型大学,教育目标定位存在一定的误区,致使人才培养还存在工具性、功利性等特点。通过分析应用型大学通识教育的现状和基本问题,以浙江科技学院五结合培养模式、三核心培养体系、三延伸育人平台的"五三三"通识教育体系建构为例,从通识教育模式创新、多体系融合、多平台支撑等角度,探索培养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实践结果表明,该通识教育体系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上取得了良好成效,在理念提升、课程建设及资源整合等方面为应用型大学开展通识教育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慕课"平台公司强势崛起的同时,替代传统大学教育一直是其追求的目标。在教育平台、师资培养、教学质量以及教育价值追求等方面,"慕课"教育与高校教育具有本质上的功能差异性与不可替代性。鉴于此,我国高校一方面应坚持理论自信,认清自己在高等教育中的独特地位,另一方面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慕课"运动正在改变着高等教育格局,加速着高等教育资源的重新整合。尤其是非一流大学,应重视对自己的名师培养,抓住"慕课"契机,提升竞争力,增加知名度,扩大影响力,从而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6.
高等学校继"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实施,标志着我国一流大学建设的开始,也同时标志着我国建设研究型大学实践的启动.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研究型大学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对研究型大学发展的思考,对研究型大学的建设,是我国社会经济建设和科学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在提高和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7.
在如今的知识经济时代,任何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都离不开高等教育的发展。因此,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牵动着所有中国人的心。目前,在世界一流大学中,仍以西方的大学占多数,西方一流大学的特点对我国一流大学建设应具有一定借鉴意义。一、关于“一流”与“大学”(一)关于“一流”“一流”是一个相对模糊的概念。单个的对象不构成“流”,需有多个。多到何种程度呢?“一流”的个数不可能太多,不可能一大堆“一流”,或许就是不多不少。然而,这仍然是个模糊的说法。不过,人们还是相当普遍地说着“一流”。  相似文献   

8.
《科技潮》1998,(6)
世纪之交,人类比任何时期都更加关心自身的教育和文明,高等教育问题已成为世界性的话题。5月2日至3日,60余所世界著名大学和30余所国内著名大学的近百位校长相聚在北京中国大饭店,就面向"21世纪的高等教育"问题举办高层次论坛。"面向21世纪的高等教育——大学校长论坛"是北京大学百年庆典系列活动中最重要的学术活动,其规模之大、层次之高,在中国教育史上尚属首次。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开幕式上称这次论坛是"北大百年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荣耀",也是"众多历史悠久、卓有成效的大学的校长们的一次空前盛会"。2日上午的开幕式刚刚结束,近百位中外记者就蜂拥而上,抓紧短暂的休息时间采访中外校长。几位台湾记者围住了台湾大学校长陈维昭。已是第三次来北京的陈校长透露,台湾大学与北京大学近年来在图书及学生、教授方面的交流很频繁。他与北大校长陈  相似文献   

9.
2003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之一为中国高等教育评价体系问题的研究.这一问题触及到一些基本理念:大学文化的本质是什么?怎样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大学文化中的科学与人文之间的关系对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有什么影响?笔者从大学发展史的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思考,认为近代科技革命引起科学与人文的分离,形成"两种文化";新时期科学与人文走向整合是现代化运动发展的一种文化需求,是文化现代化的必然发展趋势.现代大学文化的历史使命之一就是修复、整合科学与人文之间的裂痕,促进科学与人文的交融发展,这也是中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一个不可或缺的文化背景.中国文化的强项、优势是人文文化;弱项、不足是科学.因此在大学里贯彻"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不仅要扬长(人文)补短(科学),更要注重二者的互补融合.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最大的缺失就是人文精神的缺失.因此,高等教育评价体系的理论探讨更应注意人文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10.
<正>1998年5月4日,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向全社会宣告:"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此后,教育部决定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重点支持部分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简称"985工程"。2008年,胡锦涛总书记指示要"以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执着的努力,加快推进创建世界一流大  相似文献   

11.
刘腾飞 《科技信息》2013,(23):249-249
随着国家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在发展模式上出现了一些新特点,很多高校建设了新的校区。随着多校区大学的出现,图书馆也从单一馆址发展成为"一校多馆"的办馆格局,如何在新的形势下进行有效的资源建设,如何为读者提供更加高效的服务,这些都是我们面临的实际问题,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以解决多校区图书馆所面临的难题。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对世界一流大学进行评价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各种大学排行榜不断涌现。武汉大学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从《基本科学指标》(ESI)数据库获取原始数据,对世界一流大学与科研机构的竞争力进行评价研究和综合分析。2012年的评价结果显示:中国的科研竞争力排名有所上升,而且2012年中国进入世界一流大学排行榜的学校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排名上,都有了显著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国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道路上取得了可喜成绩。但通过仔细比较和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大学整体排名还比较靠后,各项指标与世界科研强国相比还有相当差距,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以及创新型成果方面差距还很大,要真正实现与世界一流大学与学科的接轨仍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3.
从分析我国教育现状入手,以世界一流大学哈佛大学、威斯康星大学、北大等为例明确创建一流大学必须先树立先进的大学理念。  相似文献   

14.
鲁伟 《当代地方科技》2012,(12):156-156
本文从《泰晤士高等教育特刊》世界大学排名的指标体系出发,对世界一流大学所应具备的条件进行了简要分析,即一流大学应有一流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体系和国际化水平。  相似文献   

15.
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高等教育也在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尤其是大学教育从内在到外在都要跟上时代的步伐.针对大学教育发展的现状,作为其最基本要素之一的课程,在发展上要在顺应其内在规律,依托制度保障的前提下持续提高,不但要保证质量,更要开展多元、多样化的精品课程建设,加快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步伐.  相似文献   

16.
无论研究型大学还是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水平始终是衡量其是否为一流大学的核心标志。聚焦新时代一流本科教育呼唤学术精神回归的现实需求,坚持"学术立校、立德树人"战略,提出"学术立教、学德树人"的一流本科教育教学理念;在其指导下,依托北京联合大学建设城市型、应用型大学的实践,探讨一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体系化建设,提出应完善"研、创、教""评、馈、育""考、奖、聘"三环叠加的教育教学监督管理链条,健全完善"学术立教、学德树人"教育理念的组织运行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7.
根据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要求,大学问的大规模合并已基本完成,组建形成了一批学科综合、规模巨大、实力较强的新型多校区大学,缓解了高等教育改革中出现的许多矛盾,同时也引发了诸多问题,本文从多校区大学在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软环境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对大学正确定位、建立科学的多校区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抓好以学科为龙头的"软资源"融合以及创新用人机制,营造学术氛围,积聚优秀人才等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为了完善留学生教学体系、提高中外高等教育合作质量,结合中外合班教学在"金融学"课程中的实践并采集学生的反馈信息,对"金融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相对于中文教学与全留学生英文授课,中外合班教学可以有效地增进中外学生间的竞争意识,也有助于增强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还可以为中外学生提高彼此的语言能力提供实践;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如知识储备的差异、文化差异及"互联网+"英文系统的缺失等问题。为了切实解决这些中外合班教学中存在的制约因素,应严格把控留学生准入制度,采用多元化综合考核机制;开展教学创新,开发适用于留学生的通识教育课程;广泛结合中国的实际,建设英文金课;加强"互联网+"教学,完善英文教学系统和微课、慕课的设置。  相似文献   

19.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好处是多方面的.本文从"高校中外音乐史"网络课程在我国开设的现状,必要性、可行性,以及"高校中外音乐史"网络课程建设的基本设想等几方面入手,对我国"高校中外音乐史"网络课程建设的重要性做了初步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一流大学图书馆建设之构思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结合国内外一些一流大学图书馆建设的先进经验,提出了大学图书馆如何成为一流图书馆的构思,从不同的角度剖析了一流大学图书馆的成因,并预测了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