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刘子铭  吴思雨 《江西科学》2021,39(3):498-505
以江西省580余位历史名人为研究对象,用GIS技术分析方法,从时空视角揭示江西历史名人分布特征,深入剖析江西历史名人时空分布的驱动因子.研究发现:江西历史名人核心-边缘空间特征明显,呈"山"字型分布格局,环盆地、平原和沿江分布显著;吉安历史名人数量最多,形成最主要的核心集聚区,其次是赣州和南昌,形成次级核心区;状元、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军事将领和重要政治人物在空间上均呈凝聚型分布特征;军事将领重心位于赣南地区,其他类型名人重心均集中在中部地区;宋明清及近现代是江西名人形成的主要时期,宋朝主要以文学家和政治人物居多,明朝以状元和重要政治人物为主,军事将领则集中在清朝及近现代.从自然环境(地形、气候)和社会经济条件(政治、经济、交通、移民)等方面分析江西名人时空分布格局的形成原因及演化机理.  相似文献   

2.
聚落是文化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其时空分布与演变蕴含着区域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播的重要信息.通过提取福建和台湾宋代至清代古市镇的空间数据,利用GIS及其空间分析功能,探讨闽台古市镇的时空分布和空间扩散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闽台古市镇数量随时间推移逐渐增多,并在明清时期经历了高速增长期;在空间分布上经历了由内陆向沿海、山区向盆地谷地,再从东部沿海向西部山区的扩散过程;从闽台古市镇规模和集中时间看,台湾古市镇出现多晚于福建,二者皆在清代达到顶峰,应该是福建人口清代大规模迁移台湾所致,同时也折射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现实.  相似文献   

3.
兰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梳理了2000-2015年兰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变化,基于2000、2005、2013、2016年兰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信息利用核密度、标准差椭圆等方法,揭示其空间分布格局以及时空动态演变.研究表明:数量上,2005年因兰州市国企改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急剧减少,在县(区)上的分布呈现出"金字塔"形;空间密度上,兰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呈"城密县疏"的分布特征,主城区分布密度明显大于周边县域;时空演变上,兰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空间分布主趋势为向东南方向移动,空间分布范围呈现明显缩小趋势.  相似文献   

4.
根据福建省生态环境厅发布的2015—2019年近岸海域海水水质监测数据,研究了该海域活性磷酸盐(PO43--P)和无机氮(DIN)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河流径流对闽三角海域营养盐含量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表现为枯水期最高,平水期最低的特点;空间分布上呈现出近岸高,向外海逐渐降低的特征,这5年期间营养盐含量呈...  相似文献   

5.
以安徽省黟县为案例地,运用核密度估算、地理集中指数、不平衡指数和文本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1986—2019年黟县旅游住宿业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黟县旅游住宿业逐渐遍布全县各乡镇,在空间上形成"△"形密度分布结构.(2)黟县旅游住宿业呈现出较明显的景区依托发展特征,在重点旅游乡镇中,西递镇高度集中、极不均衡,空间上呈现出点轴分布形态,宏村镇高度集中、较不均衡,空间上呈现出"V"形布局形态,碧阳镇空间上呈均匀分散、独立点状分布特征.(3)黟县旅游住宿业时空演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包括区域内景区持续发展、固有的经营场所优势、企业主经营思维更新、良好的旅游市场环境、区域内外交通条件优化和多项利好政策支持等.研究探讨了黟县旅游住宿业的时空演化特征,可为其优化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6.
为了实现污水处理厂领域碳排放的精细化管控,以镇江市丹徒污水处理厂的CO_2体积分数监测数据为基础,以CO_2体积分数分布的时空特性分析为核心,绘制了研究区域的CO_2体积分数分布图.对污水厂的CO_2变化作了时间和空间上的纵向比较,并分析了气象因素、工艺条件、运行参数等对各研究区域内CO_2体积分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空间分布上,各研究区域总体呈现出工艺单元测量点CO_2体积分数高于厂内其他区域的趋势,且生化池的CO_2体积分数一般要高于其他构筑物;在时间分布上,研究区域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季节性;而且污水处理厂内局部CO_2体积分数明显受到进水水质、气温、风速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在利用Arc GIS10. 2和EXECL软件对山西省传统戏剧类国家级、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空分布进行统计和分析之后,得知其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山西省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时间分布上不平衡,秦汉、隋唐五代有两个小高峰期,至明清出现大高峰期;二是空间分布不均衡,即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性,主要表现为四个大核密度圈,三个小核密度圈.这种时空分布特征与自然、人文环境密切相关,同时又受到经济水平、宗教信仰等多方面的综合影响.通过分析研究山西省传统戏剧类“非遗”的时空分布及其成因,可以为传承、保护山西省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8.
展览业凭借强大的产业关联性和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在推动现代服务经济的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北京作为我国展览业最发达的城市之一,其展览业在时空分布上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规律.本文采用统计数据结合网页内容分析方法,建立2009~2012年北京市展览业信息数据库,并采用季节强度指数和空间Kernel分析法,对2009~2012年北京市展览业时空分布特点进行初步探讨,结果表明:①展览业具有明显的淡旺季,但淡季和旺季的差距呈缩小趋势.②不同类型制造业展淡旺季特征明显,但季节集中性随时间变化差异大.③展览业总体上集中在市区四环以内分布,空间分布呈单核心结构.④2009~2012年,展览业向市区四环内集中分布趋势更加明显,并向五环以外扩散.  相似文献   

9.
受自然与社会因素的影响,不同类型自然保护地的空间分异存在较大的差异.研究针对贵州省内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风景名胜区等4类自然保护地,综合运用最邻近点指数、地理集中指数、核密度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对其空间分异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自然保护区与其余3种自然保护地在数量的空间分异特征上具有明显差异,但4种自然保护地在面积的空间分异特征上均表现出离散化分布的特征,具有较高的相似性.相同影响因素的解释力在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地上差异较大,在数量上主要影响因素呈现出趋异性,而面积上主要影响因素则呈现出趋同性.任意2个影响因素交互后其解释力均增强,交互的特征呈多维度复合影响的态势.不同类型自然保护地功能定位的差别是其主要影响因素呈现出趋异性和趋同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以江西省567项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运用EXCEL、SPSS20.0和ArcGIS10.5分析其类型结构特征、空间分布类型、市域分布特征、空间聚集分布特征、时间演变特征和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结构类型上主要以传统技艺类、民俗类、传统舞蹈类为主;数量上主要分布于赣南、赣北地区;空间分布类型趋于集中分布,有1个极核密度区、1个高度密度区、3个次级密度区;各市认定的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时空分布由分散式团状向非均衡扩散式演化并趋于稳定;经济水平越高的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也越多,且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分布于丘陵地区,邻近河流水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环太湖地区作为文明发展较早且长期存续的地域,人类为适应历史进程中复杂变化的地理环境付出了极大的成本,基于此,本研究分析环太湖不同历史时期乡村聚落的分布特征,探讨其内在影响因素与适应机制。【方法】选择环太湖的“苏锡常嘉湖”5市为研究范围,筛选363个历史村落为研究对象,借助GIS的空间分析方法,引入最邻近点指数、Kernel核密度、标准差椭圆方法,分析环太湖不同历史时期乡村聚落的分布特征。【结果】按照乡村聚落的分布特征,太湖历史村落发展可划分为选址生存期、自发适应期、自觉适应期、叠级扩张期与无序整合期5个阶段;环太湖乡村聚落在各阶段的空间分布格局均呈明显的集聚分布,数量与密度逐渐增大,空间分布中心向东北转移,且存在区域内“西北—东南” 轴向扩散的趋势;各阶段的自然原生环境、农田水利环境与社会文化环境3个方面因素对环太湖乡村聚落的影响力处于长期动态变化的状态。【结论】从长时段的历史纬度看,自然原生、农田水利与社会文化3个方面的环境驱动因素体现了人类对区域环境的持续适应能力,环太湖乡村发展协同的过程包含了多尺度、多过程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部让文史界同仁翘首以待的史籍,《福建旧方志综录》不仅包括了福建历代所修各种通志(省志、府志、州志、厅志、县志)及专志、杂志的志书志料书目,还对与志书有关的地名、人物进行了详尽的考证。它是一部学术巨著,也是一座资料宝库,虽然该书存在一些不足,但仍不失为福建史志学的巨著、中国旧方志综录的典范。  相似文献   

13.
空间经济结构的优化是实现地区发展的重要条件。通过对福建省城市对外影响力指标——城市流强度的研究,可以明确福建省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基本特征以及结构优化的路径选择,即通过强化沿海核心带、构建两大都市圈、合理发挥各城市的空间节点功能来实现福建整体的经济发展与城市影响力的提升。各城市应该根据城市优势产业分布和城市流强度结构的情况实施相应的产业政策。  相似文献   

14.
基于3S技术的扬州2500年间城市演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考古学及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成果, 运用3S技术和历史地理学方法, 将河口变迁、河道变迁、运河变迁与城市空间演变相结合, 探讨古城扬州在2500年间城市空间演变的驱动力因素。首先基于行政区划图在2006年LANDSAT ETM遥感影像图上截取扬州市区边界; 然后以历史文献及考古资料为基础, 对关键点进行GPS定位, 利用ArcGIS9.3将位置点和影像数据叠加, 复原历史时期扬州附近长江河道的演变过程, 定量获取古城扬州在不同时期的属性数据, 由长江河道与邗沟的演变过程, 得到不同历史时期扬州城的水域面积、泥沙淤积面积及城市面积; 最后, 依据属性数据分析扬州城市演化的特征, 并探讨影响古城扬州空间演变的驱动力因素。结果表明: 扬州城市演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其中气候因素是城市演变的大背景; 长江河道和运河水系变化则引导城市演化的方向; 长江河道北岸由于大量泥沙淤积南移导致古城扬州的演变, 反过来又带动内河航运的延伸, 城市则依运河的方向拓展, 即使城市缩小了, 依然邻近运河的方向; 总体上看, 唐代之前, 城市演变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多, 唐代之后则受人文因素影响较多。  相似文献   

15.
以福建省长汀县为研究区,运用统计学方法和GIS技术,从自然环境方面分析不同尺度下的水土保持措施空间分布的主要影响因子.为了避免选择分析尺度的随意性,利用小波分析识别水土保持措施空间格局的特征尺度.采用30 m×30 m网格单元为基本研究单元,平均聚合生成以30 m为尺度间隔的多个尺度序列图层,分别构建不同聚合规模的水土保持措施与不同作用范围的影响因子之间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标准化回归系数衡量,水土保持措施空间分布影响因子在不同的作用范围及不同的规模尺度上,对水土保持措施空间分布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6.
以福建省67个市县为研究对象,选取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工业总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研究指标,构建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并结合ArcGIS10.0和GeoDA等软件,对福建省各市县的公路通车里程数的空间分布趋势、局部空间自相关和主要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工业总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对公路通车里程数的影响程度在各市县地区存在差异,呈现了空间非平稳性。各市县的公路通车里程数,除了受地方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外,确实还与所处的地理环境有关,总体上存在较为显著的空间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基于GWR模型的福建县域人口老龄化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从社会经济发展的微观角度,选取1990、2000和2010年3个时间点,对影响福建县域人口老龄化的因素及其空间变异特征进行探究.结果表明:各驱动因素对不同地区人口老龄化的影响程度和方向各不相同,但在空间上按一定方向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的分化.总体而言,医疗卫生对人口老龄化具有推动作用;教育水平、交通条件对人口老龄化起抑制效果;相较其他因素,城镇化水平、产业结构水平等因素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既有抑制也有推动,是未来调控地区老龄化进程的有力杠杆.  相似文献   

18.
教育性质问题是教育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也是教育实践的一个基本问题。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来,高度重视教育性质问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教育性质有不同的认识,呈现出一种明显的阶段性和历史的继承性。一百年来,党对教育性质的认识不断发展与丰富,构成了党的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教育性质的继承和创新,反映了中国社会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需求,是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性质理论的中国化和时代化。一百年来,人民性在党的教育性质认识中占据核心位置,从教育要唤醒工农,到教育要向工农开门,再到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人民性始终构成党的教育事业的价值轴心,坚如磐石。党在不同时期对教育的其他性质的论述,最终是为了充分实现教育的人民性。这是党的教育事业,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性质。  相似文献   

19.
为提高红树林空间分布遥感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分析了现有研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原因:不同研究者得到的同一区域和相同(或相近)年度的红树林面积相差很大; 同一研究者得到的同一区域相邻监测期的红树林面积变化剧烈,明显不符合红树林空间演变规律。结合长期监测实践,讨论了影响区域和地方尺度红树林空间分布遥感监测精度主要因素。分析认为:遥感图像的空间分辨率、海水淹没情况、信息提取策略、实地调查验证等是影响红树林空间分布遥感监测精度的主要因素。我国区域和地方尺度红树林空间分布遥感信息提取宜采用优于1 m、处于低潮位、滩涂裸露的高分辨率遥感数据; 在作多期遥感信息提取时,须确保相邻监测期间红树林斑块范围的变化符合其空间演变规律; 必须开展深入细致的地面调查工作,全面了解各个海湾的红树林分布状况和特点,并在实地逐一修正红树林斑块边界。  相似文献   

20.
Knowledge of the historical responses of animal species to climate changes is critical for understanding their evolutionary history and conservation.During the late Quaternary period,Southeast Asia had a larger land area than today due to lower sea levels,and its terrestrial landscape was covered by extensive forests and savannah.To date,however,the general fluctuations in landscape distribution and their impacts on the demographics history of native species during the late Quaternary periods are still disputed.Specifically,the responses of animals on Hainan Island,which is located in the northernmost region of Southeast Asia,to historical climate changes,are poorly understood.Here,we performed a series of demographic analyses based on mitochondrial DNA genes to examine the response of the resident Hainan Peacock Pheasant(Polyplectron katsumatae) to climate change.Unlike the pattern of population collapse during the ice age and expansion during the warming period,we detected a historical expansion pattern in the demographic history of Hainan Peacock Pheasant through the late Quaternary period.It was concluded that the Hainan Peacock Pheasant survived through the late Quaternary periods,despite of its currently limited distribution and population size on Hainan Island.Anthropogenic influences must be considered in conservation planning due to their impacts on currently fragmented habitats and popul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