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后现代主义的崛起是二十世纪下半叶西方文坛上最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之一。荒诞派戏剧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流派,它的主旨是“反戏剧”、“反传统”,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表现手法荒诞、场景孤立封闭、情节荒诞离奇、人物怪异扭曲和语言破碎混乱。  相似文献   

2.
戏剧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时空艺术。在世界戏剧史上,戏剧的发展经历了从传统情节剧向现代戏剧的发展,出现了象征主义戏剧、荒诞戏剧等形式。时空艺术也变得多元化。中国当代戏剧在向西方戏剧学习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时空处理模式,对当代戏剧的发展起到了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荒诞派戏剧是世界文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赢得了不朽的文学地位.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大规模借鉴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过程中同样出现了具有荒诞形式的戏剧样式,那么,这种荒诞的戏剧样式与真正意义的荒诞戏剧的差别何在?运用比较的方法结合代表作品来初步探究了两者的差别.  相似文献   

4.
戏剧是萨特文学创作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萨特以戏剧的形式表述他的哲学思考,故萨特戏剧的思想内蕴即萨特的存在主义亦即人道主义哲学.通过戏剧,萨特不仅昭示了一种全新的人生价值坐标和伦理尺度,而且体现了对弱势群体深切的人文关怀、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密切关注和对生命意义的终极思考.  相似文献   

5.
中西两部不同时代,不同文本的作品《活着》和《等待戈多》之所以引起笔者的关注,在于二者之间的相同情境:对生存本真的拷问。在生命意识的契合点上,贝克特和余华告诉我们:生是苦难,生是空幻,但不同的是,贝克特以现代派的典型特征—焦灼的寻求和执拗消解着生的疑问,余华则以道家的风范走向了超然,二者在“聚会”后又“告别”。另外,文章试图通过抓住先锋派代表作家之一余华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寻求一种真实:中国先锋派的“先锋”意义的转向。 一、生的苦难 荒诞派戏剧的主题依然是存在主义的一个重要命题:“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①的延续。它要表现不合理的荒延世界中孤立无援的人生,以及人对这个不合理的世界所持的荒诞感情或荒诞态度。此境遇中的人们面临的是精神世界的危机和无所依的苦难。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等待戈多》以“荒诞”艺术形式将人类生存的基本状况概括为“等待”,在这个痛苦的过程里拷问人们痛苦的灵魂。一条荒僻小路,路边一棵秃树,两个衣衫褴褛的流浪汉在等待戈多——荒凉凄楚的人类生存环境。 作为人类象征的两个流浪汉:戈戈和狄狄,处形干瘪,精神麻木,他们衣食无着,靠乞讨度日;他们对一切都茫然无知,只一味地等待戈多;他们的灵魂互相不能沟通,在等待中相互对话时总在“打  相似文献   

6.
本文试图指出的是怪诞是一种具体的艺术表现方式,长期运用于人们的艺术创作中。进入二十世纪更多的和荒诞派艺术联系在一起,成为荒诞派戏剧、绘画、雕塑等的主要艺术表现方式而和“怪诞”并生并存。其实“荒诞”才是审美范畴,而“怪诞”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方式,因为和美、和艺术紧密联系而具有了特定的审美意蕴却没有形成独立的审美范畴。  相似文献   

7.
荒诞派戏剧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影响最大的戏剧流派之一,盛行于五、六十年代,它不仅在欧美各国为现代派作家竞相采用,即便在东方乃至我国的戏剧舞台上,也不时可见此类剧作。川剧《潘金莲》、话剧《孔子·耶稣·列侬》即是典型例证。可见荒诞派戏剧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的广泛影响。认真研究一下这一戏剧流派,无论是对了解外国戏剧的创作经验,还是对繁荣我国文学创作都是不无裨益的。  相似文献   

8.
贝克特的戏剧作品中存在着大量精神及外形异常的人物形象。剧中人物的精神病症候主要体现在幻听与幻视、施虐与受虐以及妄想等方面,躯体异常主要表现为身体残疾及功能衰弱。存在主义哲学、医学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的研究结果揭示:贝克特此举是力图从内容到形式全方位地展现人类在对抗荒诞的外部环境时的脆弱和无力。  相似文献   

9.
哈罗德.品特是当代剧坛上最有影响力的英国荒诞派剧作家之一。本文选取品特的早期主要作品———《一间屋》、《生日晚会》、《看房人》和《归家》,对比、分析了作品中深邃的现实意义,揭示了在这些荒诞作品中所蕴含的现实主义成分及折射出的积极的社会影响力。在这些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一方面,品特借鉴荒诞派的戏剧创作手法,创设出一个“亦真亦幻”的舞台世界;另一方面,以当代英国社会为创作背景,反映了剧作家对现实社会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0.
袁和平 《咸宁学院学报》2007,27(2):67-69,83
戏剧鉴赏式阅读教学是进行戏剧教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本文创导教师在进行戏剧教学时,应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对戏剧语言、戏剧情节、戏剧冲突、戏剧形象进行鉴赏,从而不断提高戏剧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11.
海明威受存在主义的影响是非常深的。在他的作品中,存在主义所宣扬的荒诞感构成了他描写世界的基色,而能够与荒诞相抗衡的悲剧式英雄也成为他成熟时期作品的主人公。海明威对战争、暴力、失败、横死的感悟,加深了人们对人生悲剧性的认识。他所倡导的道德准则赋予了世界一种新的意义,从而以一种形象化的方式表达了存在主义哲学的现代内涵。  相似文献   

12.
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地利女作家埃尔夫丽德·耶利内克在其作品中总是以叛逆而激进的姿态书写着世界的荒诞、人性中极端丑恶的存在。其作品《死亡与少女》从表面上看完全是一种无序的戏剧呈现,是种种光怪陆离的破碎形象的堆积、没有表演的“语言平面”。然而正是在这种对传统戏剧模式的颠覆和反叛中作者展示出对哲学与文学的深层解读。  相似文献   

13.
加缪之所以饮誉于世界文坛,是与其以独特感受世界的方式描摹并刻画着"疏离"、"荒诞"、"反抗"、"自杀"、"自由"与"正义"等重大主题的戏剧作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更需引起关注的是,他以高瞻远瞩的视域警醒地审视着当下人类现实的处境,强有力地明示了己身存在意义所隐含的生命意识——"活得最好"与"活得最多",隐然导出了荒诞意识背后隐潜、凝现着的种种生命精神与真实存在,势必给人们以可贵的思想启示。  相似文献   

14.
作为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之一,塞缪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被赋予了多种解读可能.本文拟从人类正是在痛苦的等待过程中寻求生命的确证及意义这一命题出发,给作品以新的解读方式--探索作为个体的人,面对信仰的危机及社会的荒诞,如何清醒却又坚韧地活下去.  相似文献   

15.
存在主义是20世纪西方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潮之一,并对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存在主义认为,世界是荒诞的,存在是痛苦的,人会不择手段地寻求生存,反抗和死亡是人摆脱困境的两种途径。阎连科的小说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存在主义的思想特征,表现出了对人类,尤其是对农民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怀与同情。论文从存在与苦难的荒诞性、人的自由选择、反抗与死亡几个方面分别论述了阎连科小说的存在主义意蕴,并指出了其存在主义表达的本土化特色。  相似文献   

16.
《樱桃园》戏剧冲突的淡化,戏剧的生活化是契诃夫一直追求的目标,契诃夫的戏剧走出传统现实主义戏剧的美学范畴,这一特色直接影响后来的现代派戏剧。“停顿”是契诃夫的戏剧节奏的最主要的律动。也是现实生活本身的节奏,这是剧作家深刻理解生活规律的真实记录。《樱桃园》的戏剧结构削弱了戏剧冲突和戏剧悬念,这种戏剧结构无法靠戏剧性来取胜,这同契诃夫追求戏剧生活化的美学思想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初,表现主义戏剧特立独行的中国艺坛上,从潜至兴,由兴而隐,虽然隐迹潜流,但渊源依然久长,它作为一种泛化的精神特质,一种艺术方法,留下了地我国戏剧发展有深远影响的轨迹。  相似文献   

18.
中国贵族的品评属于一种“泛品评”。虽没有足够的明确性但表达了社会上层对戏剧的评价和观念,其戏剧观往往渗透、影响到戏剧发展本身及其他各阶层的戏剧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戏剧的整体风貌。他们的批评主要分为“公众性品评”和“个人性品评”。“公众性品评”关注戏剧的社会公众效应,旨在树立观念范式,以阶级的共同利益为批评最终目的。“个人性品评”则以个人喜好为出发点,以个人情趣是否与戏剧契合作为品评切入点,不关心社会公众效应却能表现出个人真心实意。本文以元杂剧为例分析各时代贵族的戏剧观。  相似文献   

19.
“家庭”是阿瑟·密勒戏剧艺术的灵魂,是他透视现代生活的眼睛,他的作品几乎都和家庭题材有关。代表作《推销员之死》以家庭为轴心,揭示了现代美国社会普通家庭和普通人所面临的种种社会问题,包容了传统戏剧主题和现代戏剧主题的许多层面:艺术上它有机地聚合了传统艺术技巧和现代舞台艺术手段,成为美国现代戏剧艺术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20.
《等待戈多》是贝克特的代表作 ,他以独特的手法表现了人生存的荒诞和行为的无意义。剧中的人物形象 ,乏味的情节、破碎的语言、不确定的主题等反传统的戏剧形式 ,以及“直喻”的表达模式等几个方面 ,都表现出这部作品的荒诞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