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梦”与“花”,分别是顾城和海子诗歌文本中重要的意象。在“梦”的世界里,在“花”的掩映中,深藏着诗人的心灵追求和精神渴望。顾城在他的“梦境”中表达了对“未来”和“远方”的追寻,而海子诗歌的“花朵”开放在“返乡”的路途,“回望”和“留守”是他的精神姿态。顾城用“梦”建造了一个“童话世界”,海子则用“花”营造了一个“神性世界”,他们诗歌的书写方式就是他们生命的书写方式。“梦”与“花”,和他们所生活的现实语境分别构成一种“对抗”和“超越”关系。  相似文献   

2.
自然是人类生活的第一需要,是一切生命形式的基础和前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客观物质条件,也是诗歌的重要源泉。诗歌作为一种精神产品,是诗人某种精神气质的升华,又是诗人情性的艺术表现,也是诗人个性禀赋的缩影。  相似文献   

3.
诗人朱湘和顾城之死 ,在中国新诗史上震动较大 ,曾经是评论界关注的两个热点。作为纯粹诗人和童话诗人对艺术的追求和执著 ,朱湘与顾城有相似之处 ,而他们之间的差别又是相当明显 :朱湘把生命的意义沉醉在诗歌创作中 ,至于顾城 ,却将生活等同于诗歌。朱湘和顾城都是十分相信艺术功能的诗人 ,而他们的艺术世界又存在着一个本质的区别 :诗歌之于朱湘 ,是梦想的港湾 ,精神的支柱 ,希望的寄托。而顾城 ,却因他对“个人主体”的沉迷和对自然的发现 ,力图营造一个脱离现实的幻型大厦  相似文献   

4.
作为中国文学浪漫主义源头的屈骚,其诗歌意境的营造主要借助于自然形态、社会形态、历史形态、神话形态这四大精神家园之媒介,在诗人溯古探今、上天入地的不息追寻中,强烈抒发怀才不遇、忧国忧民、固持操守、忠君爱国的深厚感情,从而形成具有崇高、悲壮、凄怆意蕴的屈骚意境审美特征。屈骚意境,经过杜甫的潜心揣摩与自然融通,形成了其诗所蕴含的崇高悲壮、沉郁顿挫风格的意境之美,从而使其诗歌别具骚雅之魂魄而焕发出空前的艺术生命光彩。  相似文献   

5.
沈光文诗歌中的典故来源丰富,经史子集无所不涉。作者善于以典抒怀,以史明志,体现了活用典故、以故为新、如水着盐、浑融无迹等用典技巧。沈光文诗歌通过对典故的娴熟运用,自然贴切而又含蓄蕴藉地表现了明清之际遗民诗人复杂深沉的思想感情,赋予了诗作古雅凝重、沉致深婉的审美风格,也折射了作者崇高峻洁的人格之美。  相似文献   

6.
艾青是中国自由体诗的代表诗人,他的诗往往在散文化的外表下蕴藏着真挚的深情。他认为“健康的灵魂不需遮蔽,他们比肉体的袒露更美。”对诗歌而言,感情的真挚和崇高才是感动读者的力量所在。《大堰河,我的保姆》就充分体现了诗人这一美学思想。该诗用富有生活气息的铺叙,刻画了大堰河苦难的生涯、善良的品德和美丽的梦。而将这一切贯穿起来的抒情线索则是诗人对乳母的深切之爱。 “诗言志”,作为抒情主人公,诗人对大堰河的真挚情感在朴素的语言外表下源源不断的流露出来。这种情感,十分复杂,既有怀念,也有留恋,既有同情,又有赞美。这些情感贯穿了诗歌的始终,隐然便是  相似文献   

7.
本文试从审美角度分析郭沫若诗歌的崇高美。郭诗的崇高美表现在“庄严伟大的思想”、“强烈而激动的情感”、“庄严生动的布局”三个方面。郭诗的崇高美是他思想个性、艺术追求和创新精神的生动体现,在现代诗坛上独具一格。  相似文献   

8.
李金发象征诗意象的审美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年代的李金发为寻找寄托精神的绿洲,侪身于法国光怪陆离的艺术世界之中,饱吸异国的文化馨香。雕塑艺术的灰色基调,象征派诗歌的忧郁美,正好与李金发的审美心理结构相吻合,于是他以全部的青春和热血,将丑陋、恐惧、梦幻、死亡纳入诗中,创作了四百多首“别开生面”的诗篇,从而奠定了象征派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我们不妨将李金发诗中的这方面意识解读为诗人的审美视角,探讨诗人的主观感受与自然共同建构的精神主体的审美意象。1、以象征作为诗歌的意象形态,暗示诗歌的主题和事物的发展,表达诗人隐蔽的思绪和抽象的人生哲…  相似文献   

9.
将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诗歌中有关“记梦”的诗归纳为写报国之壮志、兴亡之感伤、相思之苦情、悼亡之悲思、揽胜之旷怀、游仙之幻想、思乡之愁绪、念友之挚意、忆昔之深慨、生命之咏叹十个层面,认为这是古代诗人思想的反射,是华夏民族精神的折光,也是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文论中的“白日梦”观点的最佳诠解。  相似文献   

10.
白居易的诗歌理论 ,是他前期讽谕诗的创作原则和批评标准 ,也是针对着中唐时代的社会矛盾和虚靡文风而发的 ,其着眼点在于诗歌的政治教化而不在于诗歌的艺术审美。鲜明的社会性、时代性本质以及政治教化色彩 ,是白居易诗论的一个突出特色  相似文献   

11.
从《邱园记事》看伍尔夫的诗化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伍尔夫是一位富有诗人气质的意识流作家,她提倡创作一种诗化小说,使它具有诗歌、散文和戏剧的特征。《邱园记事》是她早期对诗化小说的一次尝试,她撷取生活的片断,捕捉瞬间的印象,折射现代人的生存状态和心灵世界,在具有“意味”的场景中渗透丰富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12.
"悲剧快感"是叶芝诗歌中既意蕴深远又令人费解的一个主题。解读"悲剧快感"是理解叶芝哲学观、美学观及艺术创作的重要前提。尼采相信所有艺术的本质是提供审美的悲剧快感,而悲剧快感源自梦境(日神精神)和醉境(酒神精神)的二元对立、碰撞、融合的过程。尼采的悲剧理论对叶芝的"悲剧快感"主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叶芝建构的"悲剧快感"主题深刻揭示了诗人的审美艺术体验及审美的人生哲学。  相似文献   

13.
地域和文学之间的互动关系是研究文学的一个切入点。文化地理学认为作者通过在文学作品中描写、阐释地域空间,从而表达主观的地区经验,以此宣告自身的地域身份意识与归属感。诗人对特定地理空间充满了复杂的情感。诗歌是诗人抒情言志的载体。面对同样的齐鲁自然风貌和人文历史,诗人因性格气质和人生境遇不同,在诗歌中建构的齐鲁地理文化空间呈现出多样性。此外,不同群体对齐鲁地理文化空间的感受和书写也呈现出差异性。齐鲁本地诗人重在书写乡村生活的衰败和皈依之情;而外来诗人常以“他者”眼光关注齐鲁壮美的自然地理和深厚的人文历史。  相似文献   

14.
海子是当代新诗史上气质独特的浪漫主义诗人。在其短暂的诗歌生涯中,他以审美现代性批判为核心,具体而微呈现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景,以及个体心灵痛苦的生存感受,并在自己的诗歌中,如此高明地将两者融合在一起。通过爱的给予,他找到了一条亲近神性的道路,最终将一种高贵的诗歌精神带向存在的现场。  相似文献   

15.
文革中成长起来的“第三代”是沐浴着红色风暴成长起来的一代。在北京,文革中的“第三代”群体本身即存在差异,一类成长于干部大院,充满现实行动精神;另一类则成长于胡同深巷,理想气质浓厚。文革结束,在日渐多元化的北京城市文化激荡中,“第三代”群体日渐分化,一类成为“拒绝崇高”的“顽主”,另一类则成为“捍卫崇高”的“诗人”,“顽主”与“诗人”之争构成了20世纪90年代“人文精神大讨论”的主要内容。在当代作家王朔笔下,“顽主”展现了在当代城市中生存的诸种策略,其中包括自我解构、城市隐没、真情告白。  相似文献   

16.
海子是当代新诗史上气质独特的浪漫主义诗人。在其短暂的诗歌生涯中,他以审美现代性批判为核心,具体而微呈现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景,以及个体心灵痛苦的生存感受,并在自己的诗歌中,如此高明地将两者融合在一起。通过爱的给予,他找到了一条亲近神性的道路,最终将一种高贵的诗歌精神带向存在的现场。  相似文献   

17.
艾青在诗歌语言理论上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他把“纯朴、自然、和谐、简约与明确”当作诗歌语言的最高规律,强调“绘画入诗”、“题材的语境”的重要性。从创作实践来看,其主要的语言审美特征与艺术魅力表现在三个方面:质朴自然.由于情感直达本质而产生了“动情”的艺术魅力;简约、明快,由于弹性强、张力大而给审美者提供了无比丰富的想象空间,能够充分地释放审美着潜在的意蕴和情绪,从而获得极大的审美满足;艾青引绘画入诗使用色彩达34种之多,同一诗中不仅颜色间彼此协调,组织结构合理,而且与其主题也紧紧相扣,十分和谐、题材的变化导致语言使用材料的变化,语言为题材的运用创造了良好的语境。艾青在诗歌语言上对中国新诗的贡献表现在: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诗歌质朴自然的大众化语言风格;在新诗史上树立了精典大众化诗语的典范。艾青诗歌谣言对新诗的影响主流是正面的,但也有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8.
“新边塞诗”是七十年代末崛起的诗群,它以其独特的诗风和审美情趣而亮眼于当今诗坛。其中杨牧、周涛和章德益的诗歌充分展现了西北边地的异域风情色彩和融入诗人生命意识的种种反思与追求。诗人以深沉而凝重的笔调,旷远而雄浑的意境,高昂而长啸的情感,抒发了在地域性和民族性之中的那种生命崇高悲壮的美。  相似文献   

19.
地下诗歌的研究中,相当一部分研究侧重于对于地下诗歌精神向度的探讨,忽视了地下诗歌自身的诗学特质。地下诗歌中所彰显出来的"新摩罗诗人"这一诗学特质,展示了地下诗歌的"诗人观":即"诗人"是建立一个自我世界的诗人,实践着对自我的启蒙,绽放出了启蒙的宏大主题;是一个生命力旺盛的诗人,挺立起现代诗人强健的生命之力;是一个丰富生命的诗人,一种对于人性的全面呈现、人性全面复归的热情期望。并且,这一地下诗歌中的"新摩罗诗人"精神特征,初步奠定了中国1980年代诗歌大潮的气场。  相似文献   

20.
晏昱 《科技信息》2006,(2):280-281
朱湘是现代文学中颇有成就的诗人,短暂的一生留下了四本诗集.《草莽集》是诗人的成熟之作,也是诗人的代表作.本文从对"爱"的呼唤、对"光明"的追求、对"坟""梦"的思索三个方面探讨了《草莽集》的内容和主题,从而揭示朱湘纯净而特异的诗歌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