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对不同无性系杨树叶片的超氧物歧化酶(SOD)同工酶谱进行了比较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无性系杨树叶片SOD同工酶谱都具有较小迁移率的S带、中等迁移率的M带和较大迁移率的F带;S带为Mn-SOD,M带和F带为Cu、Zn-SOD.各无性系SOD同工酶谱都具有1条S带和1条M带,F带数目在各无性系存在差异;青杨和黑杨的F带为3条,白杨的F带为6条,亲缘关系较近的青杨和黑杨SOD同工酶谱较为相似,而与它们亲缘关系较远的白杨SOD同工酶谱存在较大差异,SOD同工酶谱分析可应用于杨属植物的分组、无性系及亲缘关系的鉴定。  相似文献   

2.
不同寄主尖孢镰刀菌同工酶异质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定了来自不同寄主枯萎病原菌尖孢镰刀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POD)和酯酶同工酶(EST).结果表明,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共有3条主酶带,其迁移率分别为:Rf=0.08,Rf=0.20和Rf=0.4.但不同寄主的尖孢镰刀菌POD同工酶存在着明显的差别,来源于花生的尖孢镰刀菌只有2条POD同工酶酶带,其迁移率为:Rf=0.20和Rf=0.08;来源于甜瓜的尖孢镰刀菌只有1条POD同工酶酶带,其迁移率为:Rf=0.20;来源于不同寄主的镰刀菌的EST同工酶谱之间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来源于黄瓜、甜瓜和西瓜的镰刀菌的EST酶谱较为相似,都具有Rf=0.018,Rf=0.114和Rf=1.000的3条酶带,其它寄主来源的镰刀菌的EST酶谱间互相则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但这些菌株基本上都存在着Rf为0.018和1.000的2条酯酶同工酶酶带.  相似文献   

3.
大豆、决明和玉米种子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分析了大豆、决明和玉米种子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同工酶谱的种类和活性,结果表明:(1)大豆种子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同工酶谱带有7条,玉米和决明各有5条,并且大豆和决明有3条酶带的Rf值(0.33、0.55、0.80)值相同;(2)每种植物种子都含有自己特有的SOD;(3)SOD具有明显的种属特异性、植物鉴定中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美洲大蠊等五种蜚蠊酯酶同工酶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等电聚焦电泳技术对美洲大蠊的不同发育期和不同器官的酯酶同工酶及五种蜚蠊成虫的酯酶同工酶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美洲大蠊7—8龄若虫的酶带数多于其它虫态,7—10龄若虫多出一条PI5.8的酶带。除美洲大蠊外,各种蜚蠊雌成虫的酶带数均多于雄成虫,并与雄成虫共有其所有的酶带数。五种蜚蠊间具有四条共带,相似性高于70%。美洲大蠊与不同属的德国小蠊问酯酶同工酶的相似性高于与之同属的黑胸大蠊间的相似性.表现出与形态分类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芦笋雌雄性别间同工酶酶谱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聚丙烯酰胺不连续垂直平板凝胶电泳(PAGE)技术,对芦笋雌雄株叶片中的过氧化物酶(POD)、酯酶(EST)、谷氨酸脱氢酶(GDH)和淀粉酶(AMY)同工酶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芦笋雌株与雄株之间的过氧化物酶及酯酶同工酶酶谱存在显著差异,过氧化物酶在雄株中比在雌株中多了Rf值为0.86的一条酶带;酯酶在雄株中多了Rf值为0.18和0.30的两条酶带.谷氨酸脱氢酶和淀粉酶在雌雄株间具有相同的酶谱带,没有表现出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6.
用垂直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以黄芪属A.adsurgens,A.discolor,A.hocrntchy,A.mahoschanicus,A.melilotoides,A.dahuricus 6个种的2片真叶整体幼苗为材料,进行了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的分析.结果表明,黄芪属这6个种共有16条不同的酶带,各种间酶带数量和相对迁移率有着显著差异.上述各种的酶带数及迁移率的变化范围分别是6条(Rf0.03~0.35),7条(Rf0.03~0.56),8条(Pf0.03~0.07),7条(Rf0.11~0.49),7条(Rf0.04~0.54)7条(Rf0.14~0.45).据谱带条数越多和变化  相似文献   

7.
美洲黑杨与滇杨杂交亲本和杂种的同工过氧化物酶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聚丙酰胺凝胶电泳法分析了美洲黑杨与滇杨杂交的亲本和杂种株系,共17个材料(其中有两个参照材料)的同工过氧化物酶。结果表明每种材料都有特异的酶谱特征,并用二维排序法对酶谱的相似程度进行研究。17个材料排序聚类为6个类群,其中10个杂种材料确实是杂种的不同株系。分为两个类群,一群(Gsm)酶谱较似母本美洲黑杨,一群(Gsfm)较似滇杨。本文所用的排序法在多个材料的酶谱分析中有较多优越性。  相似文献   

8.
大麦花粉愈伤组织诱导率与过氧化物同工酶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PAGE)分析不同大麦杂种F1花粉愈伤组织诱导率高低与过氧化物同工酶的关系 ,结果表明 :高诱导率基因型材料过氧化物同工酶的活性也较高 ,且较诱导率低的材料多出一条Rf0 .89酶带  相似文献   

9.
杨树体细胞融合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为克服有性杂交障碍,利用原生质体电融合技术开发杨树体细胞融合研究。本研究选择杨树不同种或无性系分离原生质体,并应用IOA和X-射线分别对融合双亲处理,使其失去分裂能力,筛选杂种细胞,并探索杨树原生质体融合的最适电场参数与培养条件,建立杨树体细胞电融合体系。首次得到了美洲黑杨+胡杨、青杨+胡杨、美洲黑杨+青杨等体细胞杂种愈伤组织。其中美洲黑杨+胡杨、青杨+胡杨、美洲黑杨+青杨等体细胞杂种愈伤组织。其  相似文献   

10.
毛白杨无性系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毛白杨不同无性系同工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无性系间酶活性不尽相同,从部位上看叶部酶活性高于皮部,从同工酶酶带表达上看,差异主要表现在快带区,叶部快带区酶带明显,而小枝和皮部不明显,对生长速度不同的无性系来说,生长速度快的入选无性系A7酶带非常明显,而对照组不具有这条酶条,作为对毛白杨速生无性系早期选择的确认,认为此酶带可作为一项重要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1.
<正>本文描述了黑杨派和青杨派的17种杨树叶片的解剖构造,它们分属两种类型:等面叶和异面叶。属等面叶的是黑杨派的5个无性系:Ⅰ-69、Ⅰ-63、872、888、890;属异面叶的是青杨派的二个种:小叶杨和辽杨以及黑杨派的加农杨。杂交子代Ⅰ-69×加农杨、山海关杨×Ⅰ-63、Ⅰ-214×Ⅰ-63、Ⅰ-72×Ⅰ-63和Ⅰ-72趋向于等面叶型;杂交子代Ⅰ-69×小叶杨、Ⅰ69×辽杨、Ⅰ-214和山海关杨趋向于异面叶型。文中分析了杂交子代的遗传性状,讨论了叶片结构和环境因子及遗传因子的关系,试图为选育优良无性系提供解剖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正> 我国自1972年引种黑杨派六个无性系[Populus deltoides Bartr.cv.‘Harvard’(ex.I-63/51),简称63杨,Populus deltoides Bartr.cv.‘Lux’(ex.I-69/55),简称69杨,Populusxeuramericana(Dode)Guinier cv.‘san Martino’(ex.I-72/58),简称72杨;Populusxeuramericana(Dode)Guinier cv.‘I-214’,简称214杨;Populus× euramericana(Dode)Guinier cv.‘I-45/51’,简称45杨,Populus nigra L.cv.‘blane de garonne’,简称加龙杨)以来,在江苏、浙江、山东、河南、江西、湖南和湖北等地先后获得成功。这些无性系生长迅速,表现良好。应当及时总结经验,用统一的标准来进行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13.
黑杨派几个新无性系造林立地条件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1972年从意大利引入江苏省的黑杨派无性系Ⅰ—63、Ⅰ—69、Ⅰ—72、Ⅰ—45、Ⅰ—214和加龙生长迅速,特别是Ⅰ—63、Ⅰ—69和Ⅰ—72速生性状最为突出,这充分证明这些无性系适合于我省栽培。但由于这些无性系的地理起源不一致,引种到全国有关各地后,在生长上表现很不一致,为了发挥每一无性系的生产潜力,应根据适地适品种的原则,合理选择其适生的气候范围。杨树生长十分迅速,要求较好的立地条件,由于各地区影响立地条件的土壤因子各不相同,所以在选择杨树造林的立地条件时,应根据各地影响立地条件的主导因子来确定适宜栽培的程度。  相似文献   

14.
黑杨派无性系对杨树褐斑病抗性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本文就黑杨派六个现代无性系在感染褐斑病时的抗病性进行了观察;比较了各无性系在病程中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活性变化;po同功酶谱的差异。结果表明:63杨、69杨、72杨属于高度抗病的无性系;加龙杨较感病;214杨,P_(15A)杨则严重感病。抗病的无性系无论在发病前还是发病后ppo活性都高于感病的无性系发病初期供试的六个无性系ppo活性都有所提高。发病后,感病无性系的po活性明显地高于抗病无性系。感病无性系的po同功酶谱带数比抗病无性系多,感病没有改变同功酶谱。  相似文献   

15.
杨树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在树木改良研究中,卓有成效的选择是建立在对林木群体间和群体内遗传变异的深入了解的基础上的。在那些具有广泛变异的群体内,由选择而产生的改良机会远远超过变异小的亚群体。由于同工酶分析技术的进步,林木群体内遗传变异的研究得到了迅速发展。最近Hans-J.Muhs(1981)综述了欧洲1976—1981年期间对欧洲赤松、挪威云松等七个树种的十二种同工酶系统的研究进展。目前林木同工酶遗传研究中所用的材料大都是针叶树种,而对阔叶树种则研究甚少。迄今,仅对白榆(Feret等,1971)、无花果(Valizadeh等,1977)、欧洲山杨(Guzina,1978)、欧洲山毛榉(Kim,1979)、毛果杨(Weber等,1981)、美国鹅掌楸(Houston等,1982)等阔叶树种的同工酶遗传方式进行过研究。本文报道Ⅰ-69杨[P、deltoides cv.“Lux”(ex.Ⅰ-69/55)]、小叶杨(P.simonii)、辽杨(P.maximowiczii)及其子代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遗传分析的初步结果。  相似文献   

16.
本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番茄芽期(双子叶展开期)和苗期(四片真叶展开期)过氧化物同工酶进行了比较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过氧化物同工酶酶带数芽期10—13条,苗期13—17条,芽期酶带数少于苗期酶带数。而且番茄品种间芽期酶谱差异性大于苗期酶谱差异性。对番茄芽期和苗期样品混合点样,电泳染色。实验结果表明,其过氧化物同工酶酶带与芽期、苗期酶带完全吻合,没有出现新的酶带。说明番茄茅期和苗期过氧化物同工酶酶谱的差异,只是基因表达顺序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垂直平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和 K-K-J-G 电泳光密度扫描法分析了黄精属三种不同植物——长梗黄精、多花黄精和玉竹的叶片,根状茎和根的酯酶同工酶谱。结果表明,无论是叶片、根状茎或根内的酶谱带,三种植物之间均存在明显差别。在叶片中,虽然三种植物的酶带总数量相同(10条),但酶带的位置和活性明显不同。长梗在 C 区中谱带最多,玉竹在 B 区中最多,多花在 A 区中最多。在根中,三者的酶带总数量和位置也有差异。在 C 区内,只有多花有一条酶带,而长梗和玉竹均无酶带,特别是 D 区的出现为根所特有,表明器官之间酶带的不同。作为主要药用部分的根状茎,三种植物的酶带,在 B 区和 C 区均存在显著差别,这些差别反映了各种之间遗传基质的差别,可以作为鉴别物种的生化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8.
黄精属植物酯酶同工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垂直平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和K-K-J-G电泳光密度扫描法分析了黄精属三种不同植物——长梗黄精、多花黄精和玉竹的叶片,根状茎和根的酯酶同工酶谱。结果表明,无论是叶片、根状茎或根内的酶谱带,三种植物之间均存在明显差别。在叶片中,虽然三种植物的酶带总数量相同(10条),但酶带的位置和活性明显不同。长梗在C区中谱带最多,玉竹在B区中最多,多花在A区中最多。在根中,三者的酶带总数量和位置也有差异。在C区内,只有多花有一条酶带,而长梗和玉竹均无酶带,特别是D区的出现为根所特有,表明器官之间酶带的不同。作为主要药用部分的根状茎,三种植物的酶带,在B区和C区均存在显著差别,这些差别反映了各种之间遗传基质的差别,可以作为鉴别物种的生化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