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首先探讨了知识经济中知识的含义,认为知识经济是产业经济发展的新阶段,这一新阶段已悄然降临.然后论述了知识经济时代地理学的人地关系、区域性和综合性等几个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2.
人地关系是一种动态关系,随着时代的发展,“地”与“人”的内容都在不断变化、扩大、革新。人地关系有两种表现形式,即人地物质关系与人地精神关系。“世界遗产”作为一种特殊的地理事物,在人地关系方面以人地精神关系为主体,这明显不同于以人地物质关系为主的一般地理事物。对“世界遗产”人地关系的这一认识既促进了人地关系研究的深入,也对“世界遗产”项目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泰山是世界上第一个“世界自然一文化遗产”项目,人地精神关系的重要地位在泰山得到了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人地关系角度,分析了地质灾害分布、发生、危害及其防治与人地关系的相互作用关系。认为人地关系矛盾是诱发地质灾害的主导因素,人地关系协调是预防和减轻地质灾害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可持续发展与文化进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深刻矛盾决定了现时代和未来时代的人类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即建立新型的人地关系。建立人地新关系的根本依托是文化进化。新型人地关系建立过程中的文化进化又将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深刻的变革,它应当以“天人合一”等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作为文化基因,遵循人类文化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借助文化的传播、渗透和先导作用,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气候,从而将新型人地关系的价值观、发展观逐渐落实到人类社会经济生活之中去。  相似文献   

5.
人地关系的思想和理论是人类知识界、思想界对现实世界中人和周围环境关系问题深刻思索的产物,受各个时期历史条件所限制,在高校地理教学中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对待不同历史时期的人地关系理论,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确立和发展现代的人地关系理论,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努力创造人地共生可持续发展的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6.
地球是人类的母亲,人类的生存和进行的各种活动都离不开地理环境,人类社会和人类活动同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人地关系,是自人类起源以来就存在的客观关系。 人地关系扩大来讲是“天人”关系,这是中国历史上历时最久的一对哲学范畴,自西周初年的周公姬旦(公元前十一世纪),直至近代的章太炎.几乎每一个在中国历史上有重要地位的思想家对它都有深入的研究。在不同时代不同学者的眼中,这对关系有着不同的内涵和外延,是在变动中被逐渐认识的。“天人”关系实际上是自然和人的关系,现时世界面临的诸多问题,人口、资源、粮食、环境、能源等,实际上是涉及人类社会和地理环境、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是“天人”关系现时代的矛盾表现,实质在于人地如何相处、如何协调、共同发展,可见,人地关系的研究,对人类的现时和未来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地理学元研究:地理学的研究核心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以地球表层空间系统为研究对象的地理学,其研究核心既不是人地关系,因为研究人地关系的学科不只是地理学,也不是地域系统,因为研究地域系统的学科也不只是地理学,而是着眼于地域系统角度的人地关系或着眼于人地关系的地域系统,即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是地理学的研究核心的确立是以对地理学研究课题的中心的稳定性问历史根据,以对地理学基本概念的复合为逻辑根据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研究应该从空间秩序,时间序列和动因机制等方面来认识研究,同时,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基本状态和类型进行了划分,并论述了人地关系研究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8.
人类文明是在人类认识、利用、改造和适应自然的过程中不断演进的。人地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关系。追求人地关系的和谐是实现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和根本保证,也是人类文明的共同价值选择和最终归宿。如何实现人地关系的协调,则是当前人地关系研究中的核心所在。  相似文献   

9.
论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三大关系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枢域可持发展系统是人地关系,区际关系,代际关系协调统一的区域-自然-社会复系统,人类对自然的利用改造,适应以及自然对人类的影响和反馈是人地关系的运行机制,地球伦理,限制消费,提高潜力,减少破坏是其协调原则;空间相互作用下“流”的形成发展以及人类调控下“流”的调协互补是区际关系关系的运行机制,公平分配资源,维护共同利益,补偿跨界影响,优化人地关系是其协调原则;社会伦理和社会进行是代际关系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0.
地理学在不同阶段产生的自然控制论、环境决定论、或然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都是聚焦于人地关系的不同学派,反映了各时期人地关系思想及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人地关系的演进进行研究,对于处理好日趋紧张的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解决两者之间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界定了地理学对地理环境研究的范畴点讨了人地关系理论的发展过程和人地系统的基本内容,提出了协调人地关系的重要性及其途径.  相似文献   

12.
论人地关系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述了人地之间辩证统一的客观关系,回顾了人地关系研究的发展史,分析了当今人地系统内部存在的问题及其主要原因,讨论了协调人地关系和谐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生态修复工程是协调人地关系的具体措施之一,从系统学的角度出发,以大同镇为代表,构建人地关系层次系统,建立模糊的协调刻度,评价赤水市生态修复示范区实施生态修复工程之后人地关系的协调程度。  相似文献   

14.
人地关系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而位于半湿润向半干旱和干旱过渡地区的宁夏,长期以来一直是人地关系的敏感地区.从人地关系相互作用的主导因素、时空分布和作用方式等探讨了宁夏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及其表现特征,并对划分3个大演变阶段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宁夏人地关系演变中的敏感性、多民族的碰撞与融合,以及二元化地域结构等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15.
西南区人地关系演进状态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多要素综合的人地关系分析方法,对西南区的人地关系演进状态进行总体评价.认为:①西南区资源环境基础薄弱,人地关系演进状态日趋紧张;②人口增加和经济活动是西南区人地关系演进过程的决定因素,其中人口增加作用最为关键;③西南区未来人地关系状态的协调主要依赖于人口增长速度的严格控制和资源环境支撑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利用1990年、2001年和2005年土地利用详查与相应年份的社会经济数据,以土地利用为切入点,在深入研究1990~2005年临汾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状态、结构和速度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土地利用变化与人口增长和经济活动的数量耦合关系,探讨了1990~2005年临汾市土地利用变化和社会经济发展基础上的人地关系状态及其演变趋势,为黄土高原丘陵区环境变化和人地关系的演变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依据海河工程局1892-1943 年的水文观测数据等档案资料, 从人地关系的视角分析河道的冲淤变化, 发现人类活动产生较大的作用, 而潮差和径流量是影响河道深度变化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有利于今天维护海河泄洪防洪的功能。海河的治理过程是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的转型阶段, 在中国水利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8.
经济板块作为人地关系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的重要内容.文章从产业集群、城市群、主体功能区等方面阐释了地理学视角下经济板块研究的内涵,从经济板块重力、支撑力和摩擦力等作用方式分析了区域经济板块的演变机理.研究认为,经济主体(企业-产业-城市)通过不同的组织与功能塑造了经济板块格局,经济板块基于自身特性在板块的支持力与外界环境的摩擦力作用下不断发展演化.经济板块是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耦合作用形成的空间地域实体,基于经济板块研究的不完备性和多学科交叉性、时空尺度的多样性等特点,当前研究应加强国内外对比、创新方法、重视人地关系的相互反馈,不断深化理论、扩展实证研究,以期为协调人地关系、优化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9.
为缓解喀斯特地区人地矛盾提供理论借鉴,文章通过文献综述法探讨了贵州喀斯特地区人地相互作用的关系及特点.研究表明:独特的喀斯特环境既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了自然条件又制约了人类活动,而人类活动也对喀斯特环境产生了正向改良和逆向破坏.结论:合理的人类活动有助于喀斯特地区的人地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