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我国封建时代的政治和文化有过很大影响的孔子,基本上是个大教育家,他一生诲人不倦,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他的教育思想是值得我们认真分析的。一,教育目的孔子认为教育目的在教人做人,不是要人读死书。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意思是说:后生  相似文献   

2.
孔子说:“才难,不其然乎?”(《论语·泰伯》,以下引《论语》只注篇名)人才难得,难道不是这样的吗?他认识到造就人才对治国安民的极端重要,因而结合政治活动,兴办私学,毕生投身于教育事业,在我国历史上破天荒地培养出一大批很有才能的学生,“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皆异能之士也”(《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他创造性地为我国古代的人才教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提供了一系列值得珍视的理论原则。孔子确实不仅是我国古代一位思想家和政治家,而且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  相似文献   

3.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一般认为这是孔子对《诗经》所作的总概括,总评价,用宋人朱熹的话说就是:“夫子言《诗》三百篇,而惟此一言,足以尽盖其义。”(《论语集注》)不过,“思无邪”一语,并不是孔子所自撰,而是他从《诗·鲁颂·駉》篇中借来的。宋人邢昺的《论语注疏》,朱熹的《论语集注》,清人刘宝楠的《论语正义》都曾指出过这一点。今人杨伯峻先生在《论语译注》中说得更明确:  相似文献   

4.
1983年10月1日,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一重要指示,为我国教育事业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从事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我们的教育要做到“三个面向”,笔者认为在诸教育中,首先应该而且必须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方能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一代。在阶级社会中,历来的统治阶级都是把德育放在首要的地位,都十分重视青少年一代的德育教育。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见《论语·学而》)他明确要求学生要致力于道德修  相似文献   

5.
林语堂提倡幽默并创办《论语》,一个时期里论语派作家颇有影响。上海《逸经》第28期(1937年4月20日)列出《瑶斋漫笔》三则,第三则为《新旧八仙考》。此文勾勒了一幅“论语八仙”图。这“八仙”是:吕洞宾——林语堂、张果老——周作人、蓝采和——俞平  相似文献   

6.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一卷论及“孔子删诗”说,但对“孔子删诗”说的提出、流布、影响等问题都未曾论述。通过清理相关材料,可知汉初陆贾首次提出孔子编定《诗》一说,而司马迁则在陆贾的基础上,从编《诗》方式、标准、目的等方面提出系统的“孔子删诗”说,但还未提出“删《诗》”一语。西汉末东汉初,《论语讖》在删减《诗》《书》章句文献的风气下,首次提出孔子“删《诗》”一语,此说得到王充、班固、应劭等东汉学者的接受而成为学界共识,并对汉代《诗经》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孔子(约公元前557—479年),是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教育家,虽然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不得志,经历了许多政治和生活纷扰,可是他仍然活了73岁。“人生七十古来稀”,在当时人均寿命不到30岁的情况下,应该说孔子是很长寿的了。他在艰苦的环境下,“不怨天,不尤人”,“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论语·宪问、学而》),注意调节自己的日常生活,把养生学推向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阶段。概而言之,孔子的养生之道有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8.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孔子的“仁”,其思想内涵非常丰富。一部《论语》中,讲到仁的地方有109处(见杨伯峻《论语译注》附《论语词典》),其中,达到“仁”的一条重要的道德标准是“忠”。《论语·里仁篇》记载的一段孔子与曾子、曾子与门人的对话,说出了“忠”在孔子学说中的地位: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可见“忠”是“夫子之道”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忠”的念义,主要是指下对上,尤其是指臣对君的一种全心全意竭尽最大努力的态度如:“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八佾篇)也指对一般朋友尽心尽力的态度,如“为人谋而不忠乎?”(学而篇)尽“忠”的最高境界无过于献身了,“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篇)但是对孔子说的“杀身成仁”的理解,却被许多人在很大程度上  相似文献   

9.
<正> 诚信这个话题,在我国可谓历史悠久。《论语》的《学而》篇有:“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为证》篇有:“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还说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  相似文献   

10.
现行分为20篇的《论语》,是西汉未年“精习《论语》的张禹(前?-前5)根据《鲁论》、《齐论》合校而成的本子。汉成帝封张禹为安昌侯,因而又称《张侯论》。 班固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汉书·艺文志·六艺  相似文献   

11.
“仁”作为伦理范畴是春秋时才产生的。但是把“仁”作为核心的伦理思想体系则始自孔子。孔子论仁,实为数不多,整部论语才数十处。孔子主动论仁,为数就更少,“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子罕》),整部论语才二、三十处。但仅此,已足见“仁”在孔子伦理思想体系中的位置了。也就是说,不管是从逻辑归纳出发,还是由内在的逻辑考察出发,我们都可以看出:“仁”是孔子伦理思想体系的核心。  相似文献   

12.
《论语》全书20章,共只有511条简短的语录,用词1,550来个。但是,从汉以后的汉语词汇中能找到数百个来源于《论语》的词语,其中绝大多数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 孔子是儒家文化的旗帜,被尊为“圣人”,诰封为“至圣文宣王。”《论语》则是孔子形象和思想的具体表述。从西汉“独尊儒术”,学者必先读《论语》方能治经,到唐开成年间刻《论语》于“十二经”中,再到宋代朱熹列《论语》为“四书”之首,《论语》的行情一直看涨,孺幼必读,科举必考。实际上,已形成一种独特的“《论语》文化”,它对中国  相似文献   

13.
《论语》中关于隐士的言行的记录虽然很少,但从这些仅有的记载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对政治和世事的态度。孔子虽然主张积极入世,但他并没有放弃对隐逸的追求,孔子的隐逸是以实现他的政治理想为前提条件的。隐士们和孔子对归隐的不同追求共同构成了《论语》中的隐逸思想。  相似文献   

14.
卢川 《科技信息》2007,16(8):99-100
《论语》是儒家学说的经典,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思想体系。《论语》蕴藏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原则、方法等方面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观点,对现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启迪与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孔子整理《春秋》所继承的是古代史学中的“记言”传统。重在阐释古史的微言大义一面,由他的弟子所传承的《公羊》,《谷梁》二传,继承了孔子重在阐释的风格。在丘明的身份是“鲁太史”,“鲁君子”,所继承的古代史学中的“记事”传统,由他所传承的《左传》仍是从“记事”一面为《春秋》补充史料,但是在《左传》中,却又包含有较之《公羊》,《谷梁》更多的孔子史论,这些史论基本上体出了《论语》所说“子以四教,却又包含有较之《公羊》,《谷梁》更多的孔子史论,这些史论基本上体现了《论语》所说“子以四教:文,行,忠,信”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迁父司马谈临死前感到自己终身遗憾的是:没有尽到太史职责,写出一部史书。他把未竟事业托咐给司马迁,要他“无忘吾所欲论著”,并以周公、孔子著书立说的精神勉励儿子。特别是孔子,司马谈说他“修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谈死后,司马迁“紬史记金匮石宝之书”,着手准备,并表示说:“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司马迁的话虽委婉,意思却很明确。他认为孔子卒后五百年尚后继无人。自己恪守遗训,以孔子论著精神为准则,继《春秋》写出一部史书,正是先人的意愿,符合时代要求,也是他义不容辞的职责。  相似文献   

17.
孔子的美育思想是他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论语》的分析研究我们可以发现 ,孔子的美育思想是一个以“仁”为核心的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系 ;他的美育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美育工作亦具十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论语》是一部记述孔子及其部分弟子的言行的书,它记载了孔子关于政治、哲学、伦理、教育等方面的言论,其中有许多言行是“三”的运用,当然其表现形式又是多样的,如:取“中”而体现着的“三”;求“正”而意味着的“三”;确定实在的“三”的运用;代表多数的“三”;以一引出的“三”,“三”的倍数;三种类;三方面;三要点。所有这些运用都对我们有所影响和启发。  相似文献   

19.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为重要。”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而育人的首要任务应理当是育德。孔子有言:“弟子人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183;学而》)孟子说:“设庠、序、学、校以教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孟子&#183;滕文公上》)而十九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也曾明确指出过“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相似文献   

20.
姬岳江 《科技信息》2012,(28):151-152
本文将总结《论语》中孔子的教育原则,比较和探讨理雅各(James Legge)、韦利(Arthur Waley)、刘殿爵(D.C.Lau)和林戊荪所译的《论语》中教育原则经典句子的英译,探索《论语》英译之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