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西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重要组成部分,西藏问题是中国的内政问题。但由于地缘、政治、历史等因素,西藏问题成了影响中印关系的重要问题。边界冲突是中印关系的直接表现形式,印度对西藏问题的立场和态度则成为中印关系的症结所在。文章从国际法的视角分析了“西藏问题”历。史渊源和现实情况,以期对中印关系的发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藏族天文历算学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印度的天文学起源很早,并随佛教传入西藏,它对藏族天文学有较大的影响.文章就藏族天文历算和印度天文学之间存在的因缘关系和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和论述.  相似文献   

3.
国家利益是各个国家制订外交战略的最终依据,在印度对中国西藏政策上也不例外。考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中印关系史,我们不难发现,以下因素明显占据了印度在考虑对中国西藏政策时的重心:一是历史的继承性,即沿承英国的对藏政策;二是文化的影响性,即从印度传统文化的角度来制订对藏政策;三是安全的防范性,即把中国西藏视为印度的战略缓冲区。不过上述因素在历史的不同时期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因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而有所偏重。  相似文献   

4.
《西藏大学学报》2014,(4):203-204
西藏手语时间隐喻和转喻的认知研究 隐喻和转喻是西藏手语时间概念化的两种基本认知方式。分析表明,西藏手语时空隐喻以“过去在上,未来在下”最多,“未来在左,过去在右”次之,缺少利用“前-后”空间图式隐喻时间的显性表达,这与藏族对纵向方位体验更为细致有关。三类转喻则是分别利用时间特征、人类活动以及计时仪器来指代时间。就认知理据性来看,西藏手语与汉语或藏语时空隐喻和转喻的共性大于差异,共性源于聋人和听者均借助身体与周围环境发生互动,因此具有体验的普遍性,差异性则来自西藏文化对隐喻和转喻使用的影响。鉴于目前我国少数民族手语研究刚刚起步,全面考察和分析西藏手语时间隐喻和转喻的类型和特点,对于探寻西藏聋人的时间认知规律,以及开展少数民族手语保护工作,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5.
印度在独立后妄图继承英印时期安全政策,维护印度国家安全。在表面承认中国对西藏拥有主权的同时,暗中支持西藏分裂势力,维护印度既得利益。印度对西藏分裂势力的支持以及不断侵占中国领土行径随中印关系的恶化而不断加深,严重损害了中印关系的发展。随着西藏地方民主改革成效明显、中国国家实力的增强,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印度对藏独势力的支持有所收敛,但由于地缘政治等的原因西藏问题依旧影响着中印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水浒传》中蕴含着大量的习语文化图式、宗教文化图式、典故文化图式和民俗文化图式。因此,在《水浒传》的翻译过程中,赛珍珠不仅仅注意到了语言图式和语境图式,更注意到了文化图式。赛氏主要采用了文化图式移入策略、文化图式置换策略、文化图式补偿策略等翻译方式来翻译《水浒传》文化图式。  相似文献   

7.
文化图式与文化密切相关。文化的不同必然导致文化图式的差异。文化图式差异包括文化图式缺省和文化图式冲突,这两者是文学作品的翻译中无法回避的问题。本文主要讨论了文化图式差异,并以《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为例,归纳两个译本在处理文化图式缺省和文化图式冲突时所采取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诗词巨大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美学意蕴将愈来愈被国外读者所接受和喜爱。在对其进行翻译时,要充分考虑其语言图式、内容图式、文体图式和文化图式的正确传译,以使其精髓能够得到较好的传递,对我国文化传播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插花艺术的起源,公认有东西方两种起源说,西方的起源是古老的埃及;东方的起源存在一定争议,一说为印度,一说为中国,中国起源说略占上风,但是也与印度佛教传播有很大渊源。当前国际上,日本花道被认为是东方花艺的代表。研究一下日本花道的渊源,有利于我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插花艺术之魅力,了解亚洲各国文化在交汇融合中发展的脉络。  相似文献   

10.
印度天文历算学随佛教一起传入西藏,它对藏族天文学有较大的影响.文章就几个相关的问题出发,对藏族天文历算和印度天文学之间存在的因缘关系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11.
妙因寺几座佛殿保存了大量壁画、唐卡和平棋曼荼罗作品。学术界已经就该寺建筑、壁画和唐卡等进行了深入研究,成果颇丰。但到目前为止,对该寺曼荼罗作品的研究却仅有几篇文章,研究侧重于万岁殿曼荼罗,对于多吉強殿和大经堂所存大量曼荼罗作品只做了简要描述。文章通过实地考察,结合汉藏文献对该寺多吉強殿平棋曼荼罗进行了内容识别和风格研究,认为该殿曼荼罗作品不仅历史久远,而且在内容和表现方法等方面均凸显了自身特色,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2.
纳西东巴古籍藏语音读经典作为含有特殊语言现象的文献资料,对民族语言、宗教和历史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文章对此类经典的数量、收藏地点、类别、使用情况等作了初步梳理,指出藏语音读东巴经典具有字音严格对应、成线性排列的写读特征,部分源于早期苯教经典,还有部分属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经文的东巴文转写.  相似文献   

13.
牛郎织女故事与董永七仙女故事,这两个故事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盘根错节地扭结在一起,相互共融.其实两者的起源与主旨并不相同,牛郎织女故事起源于古人对星象的观察,而董永七仙女故事产生于汉代,因汉代推崇孝道教化,在牛郎织女故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并广为流传,但魏晋至隋唐朝时期又被牛郎织女故事影响而受到抑制,直到宋明以后,这两个神话故事才明显区分开来,独立发展成两个不同的多姿多彩的神话故事.  相似文献   

14.
元朝时期,西藏以萨迦寺为中心的后藏地区,曾出现过一个制作坛城(曼陀罗)壁画的热潮。该艺术热潮的出现大致以萨迦寺、夏鲁寺等为其核心区域,坛城壁画的艺术样式则主要受尼泊尔坛城绘画的影响。纵观西藏美术发展史,卫藏地区(尤其是后藏地区)的坛城壁画的黄金时期显然要比西部古格王国的坛城鼎盛时期晚出,但一经出现持续的时期却长达两个多世纪(13世纪后期~15世纪后期)。文章主要考证元朝绘制坛城壁画的两个重要寺院:萨迦南寺和夏鲁寺的坛城壁画绘制的时期与过程。  相似文献   

15.
汉民族凝聚力源远流长,底蕴浩瀚,是汉民族发展的主要促动力。汉民族凝聚力发端于先秦,初步发展于汉唐,提升于宋元明清,升华于近现代。汉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和发展深深烙上了血缘关系、地域关系、经济关系、政治关系以及认识关系等层面的胎记。  相似文献   

16.
藏族装饰图式及其审美情感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对藏族装饰纹样的分析,以苯教思想的延续,佛教艺术的表现,汉文化的借鉴及印度民间故事的表现等进行简单的分类,并进一步透析其反映出来的审美模式及情感的表达。认为藏族艺术是通过寄托、互渗、象征的方式来表达内心的情感。  相似文献   

17.
民歌是劳动人民反映现实生活、表达内心情感的民间传统艺术形式。吉林省流传的汉族民歌是由历代的汉族流民携带而至,经过吉林本土文化的长期渗透和影响,形成了浓郁的地方风格。同时,吉林又是汉、满、回、蒙古、朝鲜、锡伯等多民族的聚居地,多元文化的交流使得吉林汉族民歌具有较强的民族兼容性及深厚的民族意蕴。  相似文献   

18.
在清代经学史上,庄述祖是庄存与到刘逢禄之间的中间环节。庄述祖的经学思想既有以汉学为根株,又具有说经宗西汉的双重性格。对后来经学的发展来说,庄述祖的说经宗西汉更具有历史发展意义。他说经宗西汉、攻刘歆作伪、以《公羊》为主遍说群经、重视今古文经学的区分等,都给刘逢禄以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报告了兴安盟乌兰浩特市朝鲜族、汉族学生眼部特征。结果显示,乌兰浩特市朝鲜族人与汉族人眼部特征较为接近,均具有东亚蒙古人种眼部典型特征:发达的蒙古褶、上眼睑褶皱,细窄形眼裂,眼外角高于眼内角等。本文调查结果支持朝鲜族人体质特征形成过程中受华北地区古代居民体征影响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古印度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圈里璀璨夺目的一处文明殿堂,它有着许多与其它文明迥异的特性:政治上长期处于分裂状态,很少形成统一局面;宗教繁多,吠陀教、婆罗门教、耆那教、佛教、印度教、锡克教等宗教均产生于印度,外来宗教基督教、祆教、犹太教等在印度也有不少信徒;等级制度森严,各等级职业世袭,互不通婚,保持严格的界限;农村公社长期存在;各地文化多彩多样,各种文明相互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