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不同杀虫剂防治烟蚜的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70%吡虫啉、5%吡虫啉、25g/L高效氯氟氰菊酯、5%啶虫咪、10%12a-羟基鱼藤酮等药剂对烟蚜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5种防治烟蚜的药剂对烟蚜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其中以10%12a-羟基鱼藤酮、5%吡虫啉、25g/L高效氯氟氰菊酯的防治效果较好,药后1天、3天、5天、7天的防治效果介于83.5%-94.3%,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菲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以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幼体为研究对象,采用静水实验法来研究菲对泥鳅幼体的急性毒性效应。以等对数间距法设置5个不同浓度(14.69mg/L、21.58 mg/L、31.62 mg/L、46.77 mg/L、68.39 mg/L)的菲溶液,观察泥鳅幼体暴露在不同浓度菲中24 h、48 h、72 h、96 h的急性毒性效应。结果表明,菲对泥鳅幼体毒性随染毒时间的延长和菲浓度的增大而增强,泥鳅幼体24 h、48 h、72 h、96 h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58.57 mg/L、33.34mg/L、17.58 mg/L、14.45 mg/L,安全浓度(SC)为3.25 mg/L。  相似文献   

3.
三种药物对老年低额蚤的急性毒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钦铭  张永明 《江西科学》2007,25(3):249-252
研究了硫酸铜、孔雀石绿、敌百虫对老年低额蚤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硫酸铜、孔雀石绿、敌百虫对老年低额蚤96 h的LC50分别为0.631 mg/L、0.153 mg/L、0.005 8 mg/L。结果还表明,硫酸铜、孔雀石绿、敌百虫对老年低额蚤的安全浓度分别为0.189 mg/L、0.026 mg/L、0.002 mg/L。同时本文根据试验结果对这三种药物在渔业水域中的安全性进行了简单的评价。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重金属铅、铬对泥鳅的急性毒性效应,为环境质量评价及环境监测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本研究采用单因子急性毒性试验的方法,分别检测了不同浓度铅对泥鳅的急性毒性效应,观察了泥鳅中毒后的症状,统计死亡率,建立浓度与死亡率的Probit模型,直接得出回归方程和2种重金属对泥鳅的半致死浓度和安全浓度。结果表明,泥鳅在高质量浓度铅中16 h开始出现死亡,在高质量浓度铬中10 h开始出现死亡;2种重金属对泥鳅的毒性作用随其在体内积累质量浓度的增大、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强;铅对泥鳅24,48,72,96 h的LC50分别为944.06,909.01,868.96,818.46 mg/L,SC为253.60 mg/L;铬对泥鳅24,48,72,96 h的LC50分别为703.07,676.08,610.94,516.42 mg/L,SC为187.56 mg/L。可见,铅与铬均为高毒性污染物,且后者比前者的毒性更大,提醒我们在生产生活中对这2种重金属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5.
3种常见农药对泥螺、彩虹明樱蛤的急性毒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开展了狂杀宝、乙酰甲胺磷、三唑磷等3种常见农药对泥螺和彩虹明樱蛤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3种常见农药对泥螺、彩虹明樱蛤的急性毒性强度由大到小均依次为三唑磷、狂杀宝和乙酰甲胺磷,其中狂杀宝对彩虹明樱蛤、泥螺24 h,48 h,72 h,96 h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3.412 mg/L,2.670 mg/L,2.469mg/L,2.168 mg/L和3.159 mg/L,2.527 mg/L,1.341mg/L,1.028 mg/L;乙酰甲胺磷对彩虹明樱蛤、泥螺24 h,48 h,72 h,96 h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219.409 mg/L,202.143 mg/L,107.273 mg/L,88.559 mg/L和39.054 mg/L,35.590 mg/L,33.64 mg/L,26.539 mg/L;三唑磷对彩虹明樱蛤、泥螺24 h,48 h,72 h,96 h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2.018 mg/L,1.185 mg/L,1.127 mg/L,1.049 mg/L和0.935 mg/L,0.876 mg/L,0.568 mg/L,0.368 mg/L。狂杀宝、乙酰甲胺磷、三唑磷对泥螺和彩虹明樱蛤的安全质量浓度分别为0.102 8 mg/L,2.653 9 mg/L,0.036 8 mg/L和0.2168 mg/L,8.855 9 mg/L,0.104 9 mg/L。最后,就泥螺和彩虹明樱蛤对狂杀宝、乙酰甲胺磷、三唑磷的急性致毒效应特征、药物间的致毒效果比较及其安全浓度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6.
采用浸叶法测定了取食芋、甘薯、白菜和空心菜4种不同寄主植物的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4龄幼虫对高效氯氟氰菊酯、毒死蜱、溴虫腈、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和氟虫腈的敏感性,比较了不同龄期幼虫对药剂的敏感性差异。结果表明:在取食的4种寄主植物中,斜纹夜蛾4龄幼虫对以上5种药剂敏感性最高的均为甘薯,敏感性最低的均为芋,取食白菜和空心菜的幼虫对药剂的敏感性无明显差异;不同龄期斜纹夜蛾幼虫对药剂的敏感性存在显著差异,2—4龄幼虫随龄期的增加,药剂敏感性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高效氯氟氰菊酯亚致死浓度对番石榴实蝇Bactrocera correcta(Bezzi)代谢酶的影响,采用药膜法测定了高效氯氟氰菊酯对番石榴实蝇不同种群的毒力及代谢酶活性.结果表明:经药剂选育15代后,种群抗性倍数为11.50,达到中等抗性.在LC10,LC25和LC50处理下,敏感种群的羧酸酯酶(CarE)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显著提升(p0.05),而抗性种群的CarE和GST无统计学意义.不同种群的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无统计学意义.表明CarE和GST活性的提升与敏感种群的抗性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氧化乐果对水生动物的毒性作用,采用96 h静水试验法检测泥鳅在不同浓度(24.67、30.41、37.50、46.24、57.02 mg/L)氧化乐果中暴露24、48、72、96 h时的急性毒性作用,结果表明:氧化乐果对泥鳅的毒性作用是随暴露时间的延长和浓度的增大而增强,对泥鳅24、48、72、96 h半致死浓度(LC_(50))分别为76.91、51.17、46.03、35.89 mg/L,安全浓度(SC)为6.8 mg/L,属于高毒等级的水体污染物。  相似文献   

9.
采用静水式直接接触致毒法进行了化学污染物对氯硝基苯(P-NCB)对锦鲤鱼的预备试验和急性毒性试验.预备试验的试验液质量浓度分别为40,30,20,10,5 mg/L.预试验得出:锦鲤鱼暴露于对氯硝基苯试液中24 h 100 %死亡质量浓度(24 h LC100)和96 h无死亡质量浓度(96 h LC0)分别为40,5 mg/L.急性毒性试验表明,在25~27 ℃下,24,48,72,96 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LC50)分别为30.83,28.84,23.60,22.13 mg/L.  相似文献   

10.
探讨了溴氯海因、硫酸锌、清苔净粉、二氧化氯、PVP粉、强氯精对瓯江唇鱼骨鱼苗的急性毒性,并求出六种药物相应的安全浓度.结果显示,溴氯海因、硫酸锌、清苔净粉、二氧化氯、PVP粉、强氯精对瓯江唇鱼骨鱼苗48 h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2.836,7.058,4.672,2.329,9.182,0.239 mg/L;安全浓度分别为:0.023,0.110,0.096,0.016,0.228,0.015 mg/L;急性毒性由强至弱依次为:强氯精,二氧化氯,溴氯海因,清苔净粉,硫酸锌,PVP粉.并就六种药物对唇鱼骨的急性致毒效应特征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1.
以5~7日龄的中华鳖稚鳖为试验动物,采用静水停食实验法,在水温(27.4±1.3)℃条件下,开展了乐果、三唑磷、氟虫腈对中华鳖稚鳖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3种农药对中华鳖稚鳖均呈现以蓄积为主导的急性毒发效应,乐果对中华鳖稚鳖的急性致毒高峰期略滞后于三唑磷和氟虫腈;3种农药毒性强度大小依次为三唑磷、氟虫腈、乐果,其对中华鳖稚鳖96 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0.28μg/L、0.28 mg/L和124.4 mg/L;所构建的中华鳖稚鳖累计死亡概率与质量浓度和实验时间间数学模型和半致死时间—质量浓度回归方程可作为侦查和分析农药排放时间和致中华鳖稚鳖大量死亡时间的重要计算工具。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了明确12种常用农药对茴香薄翅野螟幼虫的毒力.方法:采用胃毒法,室内测定各农药的致死浓度.结果:各农药处理24h后,毒死蜱、阿维菌素、高效氯氰菊酯、多杀菌素、氯虫苯甲酰胺、乙酰甲胺磷、三唑磷、杀虫单、杀螟丹、溴虫腈、茚虫威、丁醚脲对茴香薄翅野螟幼虫的LC_(50)值分别为4.1278mg/L、5.1388mg/L、5.9060mg/L、5.2977mg/L、6.5671mg/L、8.8636mg/L、10.2747mg/L、14.5448mg/L、11.5089mg/L、8.5582mg/L、5.8473mg/L、55.8615mg/L;上述各农药处理48h后的LC_(50)值分别为,2.5759mg/L、0.7514mg/L、0.9522mg/L、1.4031mg/L、0.4814mg/L、5.7853mg/L、8.3911mg/L、9.7326mg/L、6.0748mg/L、4.0121mg/L、6.1810mg/L、26.5905mg/L.结论:其中用多杀菌素、阿维菌素、氯虫苯甲酰胺和高效氯氰菊酯处理茴香薄翅野螟后的LC_(50)相对较小,说明这几种药在生产中防治该虫时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石油烃污染对海胆胚胎的急性毒性效应,采用胚胎发育毒性实验方法,分6个质量浓度组(1.0、2.0、4.0、8.0、16.0、32.0 mg/L)分别进行0#柴油和船用燃料油分散液对马粪海胆浮游幼虫发育的急性毒性实验.结果显示,两种油品分散液对胚胎发育至二腕幼虫和四腕幼虫阶段有明显的毒性作用.随着受试液质量浓度的增加,幼虫的体长变短,畸形率及死亡率显著增大.船用燃料油分散液48 h和72h的半数效应浓度(EC50)分别为4.57、2.71 mg/L;0#柴油分散液48 h和72 h的EC50分别为3.39、1.87 mg/L,故0#柴油的毒性大于船用燃料油.  相似文献   

14.
二种有机磷农药对褶皱臂尾轮虫的急性毒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钦铭  赵美珠 《江西科学》2006,24(5):297-300
本文研究了二种有机磷农药敌百虫和久效磷对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的急性毒性和对褶皱臂尾轮虫孵化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褶皱臂尾轮虫的孵化率随着有机磷农药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孵化时间随之增加,敌百虫和久效磷对褶皱臂尾轮虫的48 h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是2.876 7 mg/L和0.0534mg/L。  相似文献   

15.
以体长(5.56±0.31)cm、体质量(2.67±0.40)g的麦瑞加拉鲮鱼幼鱼为试验动物,采用静水试验法,在水温28.1±0.6℃条件下,开展了氟虫腈、乐果对麦瑞加拉鲮鱼幼鱼的急性毒性研究。结果表明:氟虫腈对麦瑞加拉鲮鱼幼鱼24h、48h、72h、96h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0.020mg/L(95%置信限[0.009,0.066])、0.017mg/L(95%置信限[0.007,0.064])、0.010mg/L(95%置信限[0.004,0.041])、0.004mg/L(95%置信限[0.002,0.017]);乐果对麦瑞加拉鲮鱼幼鱼24h、48h、72h、96h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315.500mg/L(95%置信限[150.453,372.135])、142.233mg/L(95%置信限[64.565,190.985])、62.517mg/L(95%置信限[25.136,102.825])、28.708mg/L(95%置信限[12.759,46.174])。麦瑞加拉鲮鱼幼鱼对氟虫腈、乐果的96h安全质量浓度分别为0.0004mg/L、2.8708mg/L,2种农药的毒性大小为氟虫腈、乐果。最后,还就氟虫腈、乐果对麦瑞加拉鲮鱼幼鱼的急性致毒效应特征以及麦瑞加拉鲮鱼幼鱼对氟虫腈、乐果的安全浓度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6.
新型氟离子吸附剂活性二氧化钛除氟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用活性二氧化钛作为氟离子吸附剂,用于地下水及工业废水除氟。当活化时间为1h,酸度在pH2.00~10.00范围内,在50mL,10mg/L氟离子溶液中,加入0.1g活性二氧化钛,可使氟离子浓度下降到1.0mg/L以下,达到饮用水含氟标准。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活性氧化铝吸附法处理含氟污水工艺流程中,不同影响因素对活性氧化铝除氟效果及其吸附量的影响.方法采用控制变量法对各工况条件下的出水氟离子质量浓度进行测定,对比确定最佳工况值.结果在p H为7时,活性氧化铝除氟能力最大,除氟率为77.98%;滤速为5 m/h时,出水氟离子质量浓度最低为3.4 mg/L;在硫酸铝质量分数为3%、再生时间为3 h、再生流速为3 m/h时,活性氧化铝再生吸附量恢复最大为1.38 mg/g;在氯化钙投加量为1 000 mg/L时,上清液氟离子质量浓度最低为15.2 mg/L;工艺处理成本为9.34元/t.结论活性氧化铝吸附法处理含氟污水工艺流程中,各工况对活性氧化铝的除氟效果及其吸附量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控制各工况处于最佳运行状态值,可以保证工艺的最佳处理效果,从而满足出水氟离子质量浓度达到国家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亚硒酸盐(Na2SeO3)对泥鳅的急性毒性作用。通过实验,计算得出24、48、72、96 h亚硒酸钠对泥鳅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209.5、92.5、57.8、44.8 mg/L。结果表明,亚硒酸盐对泥鳅具有较强的毒性效应。  相似文献   

19.
测定了苏丹鱼对7种常用药物的敏感性,其安全浓度由小到大分别为强氯精0.337mg/L、铜铁合剂0.425mg/l、鱼虫克星0.864mg/L、高锰酸钾0.941 mg/L、甲醛36.26mg/L,亚甲基兰、敌百虫分别在15mg/L、2mg/L浓度中240h未出现死亡。  相似文献   

20.
以泥鳅为材料,首先确定了阿特拉津对泥鳅的急性毒性.在此基础上采用组织学切片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的方法研究了阿特拉津长期处理对泥鳅性腺形态和性别分化相关基因表达模式的影响,以期准确评估阿特拉津的环境毒性和对水生生物生殖发育的作用.结果表明:阿特拉津对泥鳅的24h、48h、96h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31.60mg/L、26.82mg/L、18.98mg/L,安全质量浓度(SC)为5.8mg/L.随着阿特拉津浓度的增加和处理时间的延长,泥鳅的死亡率明显的升高.通过组织学研究发现高浓度的阿特拉津(2.68 mg/L)处理泥鳅21d能够抑制泥鳅精巢精子的发生,促进卵巢细胞的发育.同时qRT-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不同剂量的阿特拉津(2.68mg/L,0.268mg/L,0.0268mg/L)能够显著的诱导细胞色素P450芳香化酶基因(cyp19a),类固醇生成因子(sf1)的表达,对抗缪勒氏管激素(amh)有显著的抑制效应.因此,阿特拉津对泥鳅有明显的外源雌激素效应;通过干扰类固醇激素合成基因的表达影响生殖细胞的生成;也通过某种未知的机制干扰性别分化上游基因的表达,从而影响性腺分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