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洋微生物抗肿瘤活性物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从海洋微生物中已分离到许多结构新颖的抗肿瘤活性物质。对来自海洋放线菌、海洋真菌及海洋细菌中的抗肿瘤活性物质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对该领域未来的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我国海洋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很多海洋植物所含成分都具有特异的化学结构及广泛的药理活性,临床开发应用前景广阔。海洋植物含有许多丰富的生物活性物质,如多糖类、萜类、生物碱、黄酮类、甾醇等成分。这些物质大多数具有良好的抗菌、抗病毒、抗炎抗氧化、抗肿瘤、治疗心血管疾病以及免疫调节功能等功效。本文通过查阅近年来国内外对海洋植物类中药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介绍海洋植物药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现状,以期为开发中药新资源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海藻是海洋植物的主体,可提取出海藻酸盐、卡拉胶、琼胶等海藻胶以及岩藻多糖、海藻碘、甘露醇、维生素、多酚、矿物质元素等种类繁多的海藻活性物质。以海藻胶、海藻胶寡糖、岩藻多糖、海藻酸丙二醇酯等为代表的海藻多糖及其衍生物具有凝胶、增稠、乳化、成膜等理化特性和改善胃肠道系统、抗氧化等健康功效,在海洋功能食品的研发、生产中有很高的应用价值,是一类重要的海洋功能性食品配料,其开发利用是当前及今后很长时间内海洋功能食品领域的热点之一。介绍海藻酸盐、卡拉胶、琼胶等为代表的海藻胶以及岩藻多糖、海藻胶寡糖为代表的海藻活性物质的理化性能和生物活性功效,对进一步推广海藻活性物质在功能食品领域的应用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免疫系统是人体进行自我防卫的重要系统,免疫调节能识别、阻挡及消灭有害病菌,维护体内大环境的稳定。从海洋生物体中获取低毒、高效的免疫活性物质,作为天然的免疫调节剂已成为一种趋势。目前已从海洋鱼类、海洋贝类、海洋藻类、海洋甲壳类动物等海洋生物中提取了多种具有免疫调节的物质,本文就该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利用离体肝脏灌流技术测定了CL(二个实验组,CL给药量分别为1×10-8 mol和1×10-6 mol)对大鼠肝脏物质代谢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CL可使大鼠离体肝脏灌流液中尿素氮浓度下降,并有一定的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在给药后灌流的1、2、3、4 h内,与对照组相比,1×10-6 mol的CL使大鼠离体灌流的肝脏产生的尿素氮分别下降了14.79%(P>0.05),17.88%(P>0.05),26.79%(P<0.05)和29.95%(P<0.01). 1×10-8 mol的CL具有类似的效应.而CL对大鼠离体肝脏灌流液中葡萄糖的水平影响不大.CL可抑制大鼠肝组织中GPT的活性,灌流4 h后1×10-6 mol的CL使得肝组织中GPT活性下降了24.65%(P<0.05),但1×10-8 mol的CL仅使GPT活性下降7.50%(P>0.05).CL还抑制大鼠肝组织中G6PDH的活性,1×10-6 mol的CL可使肝脏中G6PDH活性下降36.04%(P<0.05),同样1×10-8 mol的CL对G6PDH活性影响不显著.提示CL可直接通过影响肝脏的氮代谢及相关酶的活性继而影响机体的物质代谢.  相似文献   

6.
海洋微生物可提取分离出多种生物活性物质。通过参考大量文献资料,介绍了海洋微生物的种类,及其产生的多糖和各种生物酶等活性物质的主要功能;阐述了用于提取活性物质的膜技术和色谱技术的现状,并对海洋微生物研究领域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利用离体肝脏灌流技术测定了 CL(二个实验组 ,CL给药量分别为 1× 1 0 - 8mol和 1× 1 0 - 6mol)对大鼠肝脏物质代谢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 CL可使大鼠离体肝脏灌流液中尿素氮浓度下降 ,并有一定的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 .在给药后灌流的 1、2、3、4 h内 ,与对照组相比 ,1× 1 0 - 6mol的 CL使大鼠离体灌流的肝脏产生的尿素氮分别下降了1 4 .79% ( P>0 .0 5 ) ,1 7.88 ( P>0 .0 5 ) ,2 6 .79 ( P<0 .0 5 )和 2 9.95 ( P<0 .0 1 ) . 1× 1 0 - 8mol的 CL具有类似的效应 .而 CL对大鼠离体肝脏灌流液中葡萄糖的水平影响不大 .CL可抑制大鼠肝组织中 GPT的活性 ,灌流 4 h后 1× 1 0 - 6mol的 CL使得肝组织中 GPT活性下降了 2 4 .6 5 % ( P<0 .0 5 ) ,但 1× 1 0 - 8mol的 CL仅使 GPT活性下降 7.5 0 % ( P>0 .0 5 ) .CL 还抑制大鼠肝组织中 G6 PDH的活性 ,1× 1 0 - 6mol的 CL可使肝脏中 G6 PDH活性下降 36 .0 4 % ( P<0 .0 5 ) ,同样1× 1 0 - 8mol的 CL对 G6 PDH活性影响不显著 .提示 CL可直接通过影响肝脏的氮代谢及相关酶的活性继而影响机体的物质代谢 .  相似文献   

8.
海洋活性物质C03抑菌及抗流感病毒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活性物质CO3是从海洋分离出一种相对分子质量小于5000的抑菌肽,该物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26001)等多种传染细菌及流感病毒鼠肺适应株FM1,表现出具有较好的抑菌及抗病毒作用,可望开发一种抗菌及抗病毒海洋新药。  相似文献   

9.
海洋药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洋是生命之源,海洋生物活性物质主要包括生物信息物质、各类活性成分、海生毒素、生物功能材料等,研究海洋生物活性物质是海药研究的主导方向。近年来,国际上出现大量涉及药学、食品、功能食品、化妆品、酶制剂、生物工具药方面的海洋天然产物专利产品,发现一大批高效的抗菌、抗病毒、抗炎、抗肿瘤、镇痛、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海洋生物活性物质,多数化合物具有新药开发潜力。但与来源于陆生植物的15万多种天然产物相比,海洋天然产物至今才1万多种,从资源研究上看,目前用于研究的海洋生物仅几千种,表明海洋生物具有巨大潜力等待开…  相似文献   

10.
当今用于治疗肝脏疾病的药物,长期服药会给患者带来负作用,因此寻找新型、安全的天然植物源保肝活性物质具有重要意义.探讨沙棘叶黄酮对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为探索保肝药物提供实验基础.通过小鼠灌胃给药,用四氯化碳(CCl4)制备急性肝损伤模型,用比色法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和肝脏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含量,计算肝指数和进行病理学显微切片观察.实验结果得出:沙棘叶黄酮中剂量组(100 mg/kg)可明显降低损伤小鼠血清AKP、GPT、GOT含量和肝脏MDA含量,提高肝脏POD、SOD活性.说明一定剂量的沙棘叶黄酮对小鼠急性肝损伤有保护作用,其机理可能与黄酮的抗脂质过氧化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1.
韩毅 《科学观察》2009,(6):32-37
海洋沉积物是各种海洋沉积作用所形成海底沉积物的总称,其中包括海洋生物源和自生沉积物,如碳酸盐软泥、硅质软泥、铁锰结核等;陆地河流和大气输入海洋的物质以及人类活动中落入海底的东西,如软泥沙、灰尘、动植物的遗骸、宇宙尘埃等。1872—1876年,英国“挑战者”号的考察揭开了海洋沉积物研究的序幕。作为地球演化历史的良好记录,海洋沉积物是认识海洋形成和演变的主要依据,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2.
地龙作为一种传统中药,在我国已使用数千年。现代研究发现地龙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如纤溶、抗凝等。主要介绍了近些年国内外对地龙抗凝血活性物质的主要成分、分离纯化和含量测定等的研究,为地龙抗凝血活性物质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虽然地龙资源丰富易得,但是对其抗凝血活性物质的分子大小、结构、毒副作用及理化性质等还缺乏更深入的研究,对其抗凝血活性物质分子大小及结构等的深入研究,为其进一步的开发应用提供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海洋软骨鱼软骨抗肿瘤物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筛选高效低毒的抗肿瘤药物是海洋新药研发最为重要的课题之一。软骨鱼软骨中富含多肽、低分子量蛋白、糖蛋白和多糖等活性物质,可以作为新生血管生成抑制因子、肿瘤细胞抑制因子、免疫调节因子和抗入侵因子等用于肿瘤的治疗和预防。本文对软骨鱼软骨中活性物质及其功效进行综述,将为软骨的研究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三叶悬钩子乙醇提取物对大鼠酒精性肝炎的保护作用。方法:90只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天上午8:00灌胃1次,正常组大鼠灌胃给蒸馏水,其余5组大鼠灌胃给白酒,连续灌胃28 d,建立大鼠酒精性肝炎模型;第15天开始,每天上午9:00各组大鼠均以相应药物灌胃1次,连续灌胃14 d;第28天末次灌胃后,取血、取肝脏,检测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GO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GPT)活性及肝组织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观察肝脏指数及肝组织病理变化。结果:三叶悬钩子乙醇提取物能显著降低肝炎大鼠GPT、GOT活性和MDA含量,能显著提高肝炎大鼠SOD活性;能显著降低肝炎大鼠肝脏指数;能显著减轻肝炎大鼠肝组织水肿和脂肪变性。结论:三叶悬钩子对大鼠酒精性肝炎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从南海红树内生真菌No.2533分离出新的异香豆素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海洋微生物的研究是一个新兴的巨大领域,发展很快,取得了丰硕成果.红树林海洋真菌是海洋微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部分海洋微生物都可在红树林中找到.但是,至今国际上对红树林微生物特别是真菌生物学研究较多而对其活性物质研究则很少.近年来,作者等首先在国内开展对南海红树林真菌包括内生真菌活性物质的研究,已分离出一大批结构新颖的,有很好生理活性的化合物[1~3]. 2533号菌是从南海红树avicennia嫩叶获得的一种内生真菌,其代谢产物很丰富,从它的培养液中分离出很多有意义的化合物,其中异香豆素avice…  相似文献   

16.
中国黄、渤海、辽宁近海地区海洋微生物资源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对12个地区128个定位点及5种海洋生物有机体的样品进行分离检测,共分离得到11118株放线菌、5608株海洋细菌、508株海洋真菌。鉴定结果表明:海洋放线菌中以链霉菌属为主,占海洋放线菌总数的95%;海洋细菌中以弧菌属为主,占海洋细菌总数的90%以上;海洋真菌中以青霉菌属为主,占海洋真菌总数的70%以上,在有关样品中多株有很强的抗菌活性,对病原真菌、病原细菌等有很强的抑制作用与杀灭作用;多株有抗癌、抗辐射、提高免疫力功能的生理活性物质;有的能产生蛋白酶或EPA。  相似文献   

17.
对比研究高脂血症动物模型中,摄入高剂量不同富硒植物对大鼠硒累积和过氧化脂质等肝指标的影响,为指导科学安全利用植物硒预防和治疗高脂血症提供基本实验依据。采用高脂饲料诱发大鼠高脂血症模型,设计富硒大蒜和富硒绿羽治疗组和预防组,分别以高剂量两种富硒植物悬浊液连续灌胃1个月和3个月,测定和对比分析大鼠肝脏硒累积、丙二醛(MDA)含量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结果发现长期高脂饲料喂养显著降低大鼠肝脏硒浓度,摄入富硒绿羽的大鼠肝硒累积显著高于摄入富硒大蒜的,预防组与治疗组大鼠肝组织硒累积没有显著差异,证明大鼠肝脏组织硒累积主要取决于摄取的富硒植物硒种类,高剂量两种实验用富硒植物硒对高脂血症模型动物肝脏不存在安全危害;与高脂饲料模型对照组相比,补充植物硒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大鼠肝MDA水平,显著提高肝GPx活性,表明植物硒可通过GPx清除肝组织MDA,防止长期高脂饲料引起的肝脏氧化损伤;富硒大蒜预防组和治疗组大鼠肝MDA含量存在显著差异,但两组大鼠肝GPx活性差异不显著,推断两种富硒植物硒清除肝脏MDA的机制不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8.
和田茴香籽总黄酮体内抗氧化抗疲劳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探讨新疆和田茴香籽黄酮类化合物体内抗氧化抗疲劳生理功效。采用对照组及新疆和田茴香籽黄酮类化合物低、中、高三个不同浓度剂量组灌胃小鼠25天后对其血清与肝脏的超氧化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活性、丙二醛(Maleic Dialdehyde MDA)含量及肌糖原、肝糖原、血清尿素氮、血乳酸水平等进行测试,并进行负重游泳实验。揭示和田茴香籽黄酮类化合物能增强小鼠血清和肝脏的SOD活性,降低MDA的含量,延长小鼠付重游泳时间,提高肝糖原、肌糖原的储备量,降低小鼠运动后血清尿素和血乳酸水平。因而新疆和田茴香籽黄酮类化合物具明显抗氧化抗疲劳生理功效。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一株有较强硝化氨氮能力的异养型硝化菌对小白鼠体内各组织及肝脏谷丙转氨酶(GPT)和谷草转氨酶(GOT)活性的影响.分别给予实验组小白鼠接种500 mg/kg、1 000 mg/kg菌体,在饲养15 d内,测定小白鼠肝脏中GPT和GOT的活性变化,并通过组织切片观察该菌体对小白鼠肝、肾、脾脏器的影响.结果表明,注射500 mg/kg菌体造成小白鼠肝脏指数显著升高,随后有下降的趋势但是仍高于对照组,表明该菌体对小白鼠肝脏功能影响不大,注射1 000 mg/kg的菌体肝脏中GPT和GOT的活性先上升最终低于对照组,表明此实验的菌量给肝脏造成影响,观察小鼠组织切片发现,肝、肾、脾对该菌体的免疫应答与菌体作用时间有一定相关性,当超过一定限度后会引起各个脏器的改变.  相似文献   

20.
观察了过度训练后肝脏组织丙二醛(MDA)含量、谷胱甘肽(GSH)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血清谷丙转氨酶(GPT)的变化.结果显示:过度训练后大鼠肝组织MDA含量和血清GPT活性显著上升,肝组织GSH含量和SOD活性显著下降.结果表明,过度训练后肝脏自由基代谢发生了紊乱,表现为自由基生成增加而消除能力下降,肝脏组织发生了自由基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