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2010年春季平水期至秋季枯水期期间,对南四湖河蟹围网养殖区及非养殖对照区的水域生态环境进行了调查与监测.结果表明:养殖区水生植物生物量较小、盖度较低;底栖动物种类和生物量均较小;与对照区有大量水草吸收N、P及产生氧气相比,围网养殖区水体DO含量低,COD、TP、TN及"三氮"含量高,同时底质TN、"三氮"及活性磷含量高,TP含量低.总体而言,养殖区水环境质量明显劣于对照区,网围养殖对水生生态系统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2.
黄丽艳  黄鹄  廖日权 《广西科学》2023,30(5):910-921
为了解钦州湾近岸养殖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网箱在不同的养殖期内水体和沉积物中磷(Phosphorus)的分布特征,于2022年5月(养殖投苗期)、7月(养殖高峰期)和10月(养殖收成期)调查该区域并分析水体和表层沉积物中磷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水体中磷含量在养殖期间呈逐渐升高、表层高于底层的变化趋势,溶解无机磷(Dissolved Inorganic Phosphorus, DIP)是总溶解态磷(Total Dissolved Phosphorus, TDP)的主要赋存形态;在养殖高峰期网箱区出现磷限制情况。表层沉积物中磷含量在养殖高峰期出现较大值,呈养殖高峰期高于养殖收成期和养殖投苗期、网箱区高于非养殖区的分布特征,无机磷(Inorganic Phosphorus, IP)是总磷(Total Phosphorus, TP)的主要赋存形态。网箱养殖期的磷富集指数(P Enrichment Index, PEI)为0.31-1.42,网箱区高于非养殖区,表明钦州湾近岸网箱养殖活动会给沉积环境带来磷污染。高度集约化的养殖活动对水环境和沉积环境质量均有负面影响,针对...  相似文献   

3.
哑铃湾网箱养殖区底层水营养盐的分布与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2002年4月至2003年1月在哑铃湾网箱养殖区水化学的现场调查,分析了网箱区和对照点底层海水中溶解无机氮磷的含量差异和季节变化特征,讨论了溶解态无机氮磷与环境因子的线性相关性,并对哑铃湾网箱养殖区底层海水的富营养化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哑铃湾网箱养殖对底层海水pH值、DO、COD、NO-2-N 和NO-3-N的影响不明显,对NH 4-N、DIN和PO3-4-P的影响相对较大,短期养殖的影响较小,长期养殖的影响明显.溶解无机氮磷原子比值降低,使该海区营养盐结构的改变,对赤潮发生带来一定风险.季节上春、秋季的影响更明显.哑铃湾养殖区底层海水在春、秋两季已达到富营养化水平,养殖期越长,富营养化程度越高.  相似文献   

4.
白洋淀三大典型水域浮游植物群落及水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3年4-11月份对白洋淀净水区、养殖区、临村落区等三大典型水域的浮游植物进行了调查,对比分析了群落结构特征,并对水质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2013年4-11月份白洋淀三大典型水域浮游植物群落的第1优势类群均为绿藻门,净水区和养殖区的浮游植物次优势类群为硅藻门,临村落区的次优势类群为蓝藻门;根据浮游植物生态指标及水质因子评价白洋淀三大典型水域水质状况,表明净水区水体处于中营养化状态;养殖区与临村落区水体处于富营养化状态;净水区的硅藻分布与环境因子关系复杂,绿藻的分布与总磷(TP)、总氮(TN)、pH和溶解氧(DO)等相关性较高,养殖区的硅藻与TP、TN相关,蓝藻的生长受到氮磷营养盐的抑制.临村落区蓝藻的分布与氮磷营养盐相关性较高,硅藻的分布与pH、水温和TP等相关.冗余分析(RDA)表明,三大典型水域浮游植物分布明显受环境因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选择湄洲湾泉港水产养殖区作为调研对象,在海带和紫菜的养殖期间(2006年10月~2007年5月)对网箱养殖区、大型经济藻类养殖区、非养殖区和对照区各站位营养盐、叶绿素a、pH值、温度和盐度等水质参数进行了为期8个月的跟踪调研.调查结果显示,在网箱养殖区,总氮含量0.41~0.60 mg/L,均值0.49 mg/L,接近富营养化水平,总磷含量0.046~0.17 mg/L,均值0.10 mg/L,显著超过富营养化水平,叶绿素含量0.71~1.54 μg/L,均值0.93 μg/L,低于富营养化水平;大型藻类养殖水域的水质相对较好,氨氮、硝氮、亚硝氮含量均值分别为0.025,0.170,0.010 mg/L,与网箱养殖区存在显著差异;非养殖区的营养盐含量略高于大型藻类养殖区,对照区的营养盐含量较低,但总磷含量仍显示了较高的含量水平.本次调研结果为泉港水产养殖区建立鱼藻复合养殖系统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不投饵网围养殖鱼类对乌梁素海水生态的影响,于2016年4月-2018年10月对占水面积为55.33 km~2(8.3万亩)的乌梁素海网围养殖区的放养模式、养殖产量进行了调查分析;在网围养殖区设置了3个采样点研究放养鱼类对沉水植物(水草)过度生长的控制效果并对水质状况进行了分析评价。研究表明:(1) 2016年-2018年,网围区共放养规格为0.75~1.25 kg/尾的2龄草鱼种75万尾,重量60万kg,放养密度108.4 kg/hm~2;放养规格为0.6~1 kg/尾的2龄鲢、鳙鱼种150万尾,重量96万kg,放养密度173.5 kg/hm~2;鲢、鳙放养比例为40∶60。放养平均规格为0.05 kg/尾的中科3号鲫鱼10万尾,重量5 000 kg;放养平均规格为0.5 kg/尾的黄河鲤1万尾,重量5 000 kg;放养平均规格为10 000只/kg的河蟹1.5亿只,重量1.5万kg,放养密度18072只/hm~2;(2) 2017年-2018年,共捕捞出水各种水生动物达266.5万kg;其中草鱼70万kg,占比26.3%;鲢、鳙140万kg,占比52.5%;鲤、鲫20万kg(含野生),占比7.5%;兰州鲇4万kg(野生),占比1.5%;河蟹22.5万kg,占比8.4%;秀丽白虾10万kg(野生)占比3.8%;综合鱼产量481.6 kg/hm~2;(3)网围养殖区外现存沉水植物平均生物量6.8 kg/m~2,网围养殖区内沉水植物平均生物量仅有0.74 kg/m~2,放养鱼类有效的控制了水草生物量,大幅降低了围养区的沼泽化进程;(4)对2016年-2018年网围区水体溶解氧、氨氮、总氮、总磷、COD、BOD_5等水化学指标浓度进行了监测,网围区水体溶解氧含量在各个时期均达到Ⅰ类水质,氨氮含量在各个时期均达到Ⅱ类水质,总氮含量在夏、秋季达到了Ⅴ类水质,春季为劣Ⅴ类,总磷含量在各个时期均达到Ⅲ类水质,BOD_5含量在各个时期均达到Ⅵ类水质,COD含量在各个时期均为劣Ⅴ类水质。说明乌梁素海通过网围生态养殖,湖区水质整体得到改善,但存在COD含量超标问题。  相似文献   

7.
以一个典型上游自然河流下游人为改造为城市景观河的水体张家口市清水河为研究对象,2017年3月~12月监测了两个区域8个点位的水质变化情况,总结了叶绿素a(Chl-a)和环境因子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表明,水温(WT)、溶解氧(DO)、氨氮(NH_4~+-N)、总磷(TP)和总氮(TN)空间变化较为明显;WT、DO、NH_4~+-N、TN季节变化较为明显,TP季节变化不明显;p H时空变化不显著。源头区域的Chl-a含量较低,市中心坝区Chl-a含量相对上游流域源头区域有很显著的增加;市中心区域Chl-a含量在时间尺度上总体呈现夏季最高、春秋季略低的规律;而源头区域Chl-a含量时间尺度变化特征不明显。源头区域Chl-a含量只与WT呈现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市中心坝区与Chl-a含量呈极显著性正相关关系的环境因子为DO、CODcr、TP,呈显著性正相关的为WT、pH,呈极显著性负相关的为TN,而与NH_4~+-N无显著相关。TN/TP的平均值为33.13∶1,而营养盐与Chl-a对数相关性中TN、TN/TP呈极显著负相关,与TP呈极显著正相关。说明源头区域Chl-a含量受水体温度影响较大,但浓度较低变幅不大;市中心坝区Chl-a含量主要限制因子为磷元素且浓度较高变幅较大。  相似文献   

8.
南四湖表层沉积物中N的形态及其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分级浸取分离法分别对南四湖的7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中的离子交换态氮(IEF-N)、弱酸可浸取态氮(WAEF-N)、强碱可浸取态氮(SAEF-N)及强氧化剂可浸取态氮(SOEF-N)进行提取,并将沉积物的N划分为可转化态氮(TTN)和非转化态氮(NTN),对南四湖表层沉积物中各形态N含量及其分布特征和相关环境因素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南四湖上下级湖区表层沉积物中除SAEF-N外,TN及各形态N含量差异显著且上级湖明显高于下级湖区;下级湖表层沉积物中TTN占TN含量的比列明显高于上级湖;南四湖沉积物中N元素成分主要结合在沉积物中的细粒黏土成分中;南四湖上覆水中TN和NH4+-N与表层沉积物中TN和各形态N没有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说明南四湖湖水中的N元素主要来源于入湖河流;沉积物中的氮磷比在1.5~4.5,低于Redfield指数,上覆水中的氮磷比为13.7~24.1,高于Redfield指数,进一步说明南四湖目前水体中的N、P元素主要来自于入湖河流;沉积物中的TN含量在近10 a间下降很大且P仍然是南四湖湖最主要的限制性营养元素。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海水围塘养殖区氮磷的变化规律以及围塘养殖对水环境的影响,以沿海滩涂地区的海水围塘养殖池为研究案例,定点监测了虾-鱼-贝混合养殖池和对虾单养池的无机氮(氨氮、亚硝酸盐和硝酸盐)、总氮、磷酸盐、总磷和高锰酸盐指数等指标,并分析了该养殖区各种水化学要素在养殖期间的变化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两种养殖方式下水环境中无机氮之间的转化是完全的,在高溶解氧时硝酸盐氮含量始终较高,而在混合养殖中,硝酸盐氮是该养殖区水体无机氮的主要存在形态;混养池中总磷和总氮、磷酸盐均正相关,与无机氮之间无相关;而单养区总磷也与总氮显著正相关,但与磷酸盐和无机氮无相关;在混养区对总氮主要作用的是物理过程,单养区则是物理过程和化学过程同时起作用;对NH3+-N的影响虽然同是物理过程起作用,但混养区是盐度,而单养区是pH值和溶解氧;影响磷的各种形态变化的主要是化学过程起作用,但在单养区对PO43--P的影响还有pH值;通过采用有机养殖技术,围塘养殖的水质基本符合养殖要求标准,说明有机养殖、混合养殖等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应加强对这方面养殖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0.
菹草-伊乐藻群落对富营养化水体水质的净化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富营养化湖泊内的围隔中,引种菹草、伊乐藻,分别构建菹草-伊乐藻群落(围区A)与单-菹草群落(围区B),跟踪观测水草恢复生长情况,调查两类群落对水体水质的净化作用,结果发现:菹草-伊乐藻群落不仅能在春季保持对水体营养盐较高的去除效果,并能在春末初夏时有效缓解菹草死亡给水质带来的不利影响;在菹草旺盛生长期(阶段I),与对照区(无水生高等植物)相比,菹草-伊乐藻群落对TN、NH4^+-N、TP、Chla的去除率达50.7%、83,2%、32.0%、38.3%,单一菹草群落对TN、NH4^+-N、TP、Chla的去除率也达到47.3%、72.5%、32.4%、45.2%;而在菹草开始衰亡后这一时期(阶段Ⅱ)菹草-伊乐藻群落对TN、NH4^+-N、TP的去除率分别为47.1%、69.4%、11.2%,而围区B内TN、NH4^+-N浓度则与对照区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N=9),TP浓度甚至上升了24.3%,  相似文献   

11.
以济宁市污染源普查数据和南四湖湖区监测结果为基础,对湖区富营养化状态和济宁市各类污染源进行了分析.2011年与2006年相比,湖区COD,氨氮,TP,TN浓度分别下降33%,53%,29%和52%,湖区水质明显改善,主要水质指标中,TP问题仍比较突出.济宁市各类污染源COD,氨氮,TP,TN排放总量分别为15.45万吨,2.59万吨,0.18万吨,3.26万吨.农业面源污染源成为首要污染源,TP,TN占所有污染源排放比例最大;生活污染源c0D排放量最大,占各类污染源COD排放总量的45.76%;工业点源污染得到治理,但对输水水质安全的影响不容忽视.提出了改善水质的合理对策和保障南水北调东线输水水质安全的合理措施.  相似文献   

12.
Non-point source(NPS) pollution is the main threat to regional water quality,and the estimation of NPS pollution load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ask for NPS pollution control in China.Combined with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CIS),the longterm hydrologic impact assessment(L-THIA) model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temporal-spatial changes of 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total nitrogen(TN) and total phosphorus(TP) in Nansi Lake basin from 2000 to 2010.The results show:1) the estimated COD,TN and TP loads in 2010 are260017.5,111607.7 and 6372.0 t with the relative errors of 2.1%,2.0%and-8.8%respectively,and more than 90%concentrated in the raining period from June to September;2) cultivated land and construction land take up more than 80%of the whole Nansi Lake basin,and the proportions of the three kinds of NPS pollution loads coming from cultivated land and construction land are more than 98%;3) during 2000-2010,the COD,TN and TP loads increase by 8801.6,180.3 and 71.9 t respectively,and become the main impact factors on the water quality of Nansi Lake.  相似文献   

13.
基于SWAT模型的江西八里湖流域氮磷污染负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SWAT模型, 通过社会调查和统计数据获取模型所需的空间数据及污染源输入数据, 构建江西八里湖流域的氮磷负荷模拟模型, 并利用当地 2010—2014年的气象、径流和水质观测资料, 对模型进行率定和验证。依据该模型, 分别在时间和空间上对研究流域的氮磷污染物分布进行模拟。结果表明: 流域氮磷污染主要来自城镇生活源、农田施肥和畜禽养殖, 工业源最少; 氮磷负荷主要集中在汛期(5—9月), 占全年的55%, 汛期污染负荷主要受农村生活和农业施肥的面源影响, 随着降水增大等因素导致冲刷作用增强, 径流中总氮和总磷的负荷也随之增大。氮磷等营养物负荷主要分布在流域内人口密集的九江县、浔阳区和庐山区, 与对应区域大量城镇生活污水的排放相关。  相似文献   

14.
白洋淀典型挺水植物净化水质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在白洋淀建立种植芦苇及香蒲的围隔实验区,研究挺水植物对水质的影响。从2011年7月到8月每周采样一次,共7次。测定水中溶解氧(DO)、透明度(SD)、高锰酸盐指数(CODMn)、总氮(TN)、总磷(TP)。实验结果表明:实验围隔内水质明显好转。在实验组中,香蒲高密度围隔实验区对于水质改善作用最为明显,对DO、SD、TN等改变率分别达到120%、81%、29.41%。而对于水中CODMn、TP去除,第三组中密度芦苇围隔实验区相对更好,其改变率分别达到20%、36%。第七组香蒲与第三组芦苇富营养化指数分别为41.64和44.07,低于同期对照组54.43。因此,在水体修复中可选择种植高密度香蒲、中密度芦苇净化水质,这对于改善白洋淀水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岸线形态影响近岸水体的水动力状况、沉积过程、微生境及植被特征,对近岸沉积物的物理与化学特征有直接影响,研究其与近岸底泥元素空间分布的相互关系,用以指导滨岸带的生态修复。【方法】以太湖北部贡湖湾退圩还湖修复项目区为研究对象,分别在项目区选取凹形、凸形和平直形3种岸线形态,按浅滩区、浅水区和深水区3个水深梯度采集样品,分析了不同微生境条件下底泥的粒级结构特征和总磷(TP)、总氮(TN)、有机碳(OC)的含量。【结果】①凹形、凸形岸线形态段不同水深梯度带间底泥粒级结构的差异均较大,而平直岸线段底泥粒级结构在水深梯度上的变化幅度相对较小,且不同岸线形态段间随水深的变化趋势不同,近岸底泥平均粒径在凸形岸线段随水深增加而增加,在凹形岸线段随水深增加而下降; ②滨岸带近岸表层底泥中TN、TP、OC含量在凹形、凸形岸线形态段随水深的变化总体上大于平直岸线段,凹形和凸形岸线段近岸深水区TN、有机碳含量最高,TP在凸岸线段浅水区最低; ③冗余分析发现,岸线形态与植被状况(植被类型、水深、植被盖度)是影响近岸底泥中TN、TP和有机碳含量的主要影响因子,而底泥的粒级结构特征与底泥中TN、TP和OC含量的相关性相对较小。【结论】与平直岸线相比,相对曲折的岸线形态更有利于增加不同水深梯度带底泥的异质性,对底泥元素的空间分布格局有显著影响。在湖滨带生态修复时,通过构建相对曲折的岸线形态,可有效促进不同水深底泥TN、TP、有机碳的再分配。  相似文献   

16.
陈菡雯  万帆  黄浩  胡辉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0,20(21):8766-8771
水环境污染是困扰城市发展和影响人居生活的重要因子。为探索研究河湖水环境改善措施,尤其是研究与人居环境密切相关的城市内湖水环境提升,以武汉市南湖为例,开展了典型城市公园型湖泊的水质提升问题。通过对南湖汇水范围内污染物来源的进行精细化定量解析,结果结果表明南湖入湖总氮(TN)和总磷(TP)负荷分别为835.6 t/a和92.56 t/a;污染负荷空间分布有三个典型峰值区域,其面积仅占汇水范围的10.7%,而其TN产污负荷占25.18%,总磷产污负荷占23.97%。采用狄龙模型计算得出南湖水域TN环境容量为315.2 t/a,TP环境容量为21.01 t/a。在完成城镇生活污水和底泥释放中60%TN去除和75%TP去除的基础上,同时地表径流中TN控制率达到67%、TP控制率达到87%,即TN和TP排放量控制在环境容量限值以内,可使TN浓度达到1.5 mg/L,TP浓度达到0.1 mg/L,南湖水质总体达到地表水Ⅳ类要求。基于环境容量分析的入湖污染物来源定量解析,以及进一步对汇水范围内污染负荷的空间分析,可为河湖水环境污染治理措施的合理安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该文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南昌市象湖湿地敏感区湖泊湿地在修复工程前后的水环境因子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在修复工程前,象湖水质为Ⅴ类水和劣Ⅴ类水; 在修复工程后,象湖湖体水质为Ⅴ类水,象湖滚水坝水质为Ⅱ类水,木桩驳岸水质为Ⅵ类水,其中在大部分水体中的COD、TN、TP含量都有明显改善,这说明象湖修复工程对水质有较明显的净化作用.在象湖修复工程之后,象湖湿地土壤的pH值由偏酸性向中性转变,含水量增加,更加适合植物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