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都高度重视科技事业。从革命时期高度重视知识分子工作,到新中国成立后吹响“向科学进军”的号角,到改革开放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从进入新世纪深入实施知识创新工程、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不断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到党的十八大后提出创新是第一动力、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科技事业在党和人民事业中始终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发挥了十分重要的战略作用。  相似文献   

2.
 建设科技强国是当前中国的国家战略,“2049年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也已成为中国重要的发展目标。准确把握科技强国的特征,有利于发现目前存在的不足,聚焦发展的重点。科技强国是“科技能力(潜力)与科技成果”“科技硬实力与科技软实力(影响力)”“认识论、方法论及实践论”等多层次要素的有机结合,只有从科研能力、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发展范式、科技产品及工程的水平、科技标准制定、科技在国内外的影响力等多个角度着手,才能相对科学地把握科技强国的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3.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确立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引领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2016年也是我国科技发展史上有特殊意义的年份。在“科技三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吹响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进军号,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中国制造2025》全面组织实施。我国已从新的起点上再出发,开始了创新驱动发展、建设世界科技与制造强国的新长征。  相似文献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余年来,党中央根据国际政治形势、国内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世界科技革命变革趋势,先后提出“向科学进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创新驱动发展”等一系列重大科技发展战略,确立了中国科学技术进步的道路,引领中国科技事业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巨大成就。战略方针从“跟踪模仿”走向“自主创新”,战略重点从“推进国防和重工业发展”走向“推进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攻关力量从“研发机构”走向“研发机构、高等院校、企业”协同创新,战略体系从“单一拳”走向“组合拳”。面向未来,要抓住历史机遇,继续坚持“四个面向”,着力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建立高精尖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完善新时代创新生态体系,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相似文献   

5.
 本届年会共设立开幕式、闭幕式及“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海洋强国建设”“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公共安全和社会治理”“科技人才助力创新发展”五大系列活动。  相似文献   

6.
袁志彬 《华东科技》2023,(2):118-121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强国。面对这样的宏伟目标,如何深刻认识和把握其中的内涵,需要许多进一步的战略思考。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是一个复杂系统,涉及方方面面、林林总总,有时难以理出头绪。  相似文献   

7.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转眼我们就迎来2017年。回望2016,注定是中国科技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2016年5月30日,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同期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明确了我国科技事业发展三步走的目标--到202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使我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我们看到,科技创新“三步走”的战略目标与我国“两个一百年”的“中国梦”奋斗目标同频共振,表明我国已将科技创新与国家发展命运提升到休戚相关的战略高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  相似文献   

8.
 “科技举国体制”是指以国家利益为最高目标,以国家强制力为保障,以公共财政的支持为主要手段,动员和调配全国科研力量,攻克某一项世界尖端科技领域或国家级重大科技项目的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科技举国体制”的产生具有其历史必然性,并发挥了巨大作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2008 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对中国创新体系评价的报告指出:中国擅长调动各种资源,推动科技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超常规的速度发展。但是,人们往往只注意到“科技举国体制”的优越性,而对其产生的特殊历史背景与局限性少有关注,这将会影响科技政策制定乃至科技事业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9.
 当前,高等教育领域正大力实施“2011”计划,深入推进“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以期深化高校机制体制改革,注重原始创新,建立起能冲击世界一流的新优势。如何搞好“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是现在普遍关心和重点研究的问题。正确认识并发挥好“协同创新”中心领军人物及其重要课题组PI(学术带头人)的作用,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0.
 过去十几年来,中国在科技领域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近几年间,国际关系的动荡对中国的科技工作提出了新的警示和要求。放眼未来,为实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中国的科技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应有新变化:应服务于建立更为完善和独立的科学教育体系,在部分顶尖研究型大学与科研机构致力于打造国际化、全英文的教学科研环境,形成支持中国科学家更多参与国际科学交流活动的体制机制。相信这些提升中国科研“软实力”的举措会对中国科技领域的长期健康发展提供重要支持。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卡脖子”技术问题在中国凸显,反映关键、底层、共性产业技术供给方面存在的问题,是中国创新体系的结构性缺陷。产业共性技术属于应用基础研究,同时又往往是多学科技术集成,需要长期积累和培育,而且存在一定的外部性和市场失灵现象。与发达国家不同,后发国家通过建设高质量的产业共性技术研究院,可以集中优势科创资源把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做”出来,架起打通创新体系中“死亡之谷”的桥梁,促进整个产业的技术升级,这是欠发达国家追赶超越必不可少的体系性能力,是新型举国体制的重要体现。“十四五”期间乃至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解决中国产业共性技术供给不足问题应该是实现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根本,更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2.
 根据系统论,从结构与功能的视角,分析科协服务能力建设现状,研判科协服务能力建设的差距、瓶颈与症结,探讨科协服务“系统性困境源于理论贫困”的根源,提出了“以系统性创新破解科协系统困境”的战略构想,强调以系统性战略思维推动系统创新,加快构建“科协特色科技服务体系”,以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提升科协服务能力,全面提高科协组织服务创新的质量与水平。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学习领会五中全会精神,结合“复兴号”动车组的创新实践,倍感创新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更加坚定自主创新的决心。  相似文献   

14.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抢占先机、迎难而上,肩负起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历史重任。中央宣传部、中国科协、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防科工局在北京向全社会公开发布2019年“最美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  相似文献   

15.
 “科创中国”建设以来,中国科协充分调动“一体两翼”合力,广泛汇聚各类创新资源,嫁接供需资源,用“科创中国”品牌串起“政产学研金服用”各方面创新要素,把技术和人才导入地方,把企业项目产品导入地方,把创新创业企业导入地方,把国外科技资源导入国内,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机制,帮助更多科技工作者将成果运用在基层一线最需要的地方。  相似文献   

16.
 从技术交易的主体、合同类型、交易发生的区域特点等方面,分析了中国与境外地区技术交易的发展现状,提出了开放型技术交易市场体系建设可以通过全球技术交易枢纽建设、跨境技术交易示范区建设,将开放型技术市场建设与“一带一路”倡议相结合,提高国际技术服务能力,加强围绕开放型技术交易体系的制度与监督评价机制建设等措施,使开放型技术交易市场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建设及中国参与全球科技治理的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7.
 从技术交易的主体、合同类型、交易发生的区域特点等方面,分析了中国与境外地区技术交易的发展现状,提出了开放型技术交易市场体系建设可以通过全球技术交易枢纽建设、跨境技术交易示范区建设,将开放型技术市场建设与“一带一路”倡议相结合,提高国际技术服务能力,加强围绕开放型技术交易体系的制度与监督评价机制建设等措施,使开放型技术交易市场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建设及中国参与全球科技治理的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8.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之年。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团结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疫情防控和社会经济发展、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懈奋斗,中国科协、科技部决定与5月30日第四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前后,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系列活动,以实际行动为科技工作者献上诚挚的节日祝福,增强科技工作者自豪感、获得感、认同感,打造节日品牌。  相似文献   

19.
傅雪 《科技导报(北京)》2020,38(24):138-140
 多年来,产学研如何紧密结合一直是困扰科技界和企业界的问题。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以下简称西光所)作为曾在中国“探月工程”等重大任务做出突出贡献的老牌研究所,在创新的变革战中迎风而行,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中探索出“西光模式”。2013年,在西光所“拆除围墙、开放办所”理念的指引下,成立了中国首个专注于硬科技创业投资与孵化的专业平台--西安中科创星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创星),致力于打造以“研究机构+天使投资+孵化服务+创业培训”的科技创业生态体系,助力科技成果产业化,推动科技与社会深度融合。《科技导报》采访了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联席CEO米磊博士。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科技创新是核心,抓住了科技创新就抓住了牵动我国发展全局的牛鼻子”。创新是战略之举、强国之路。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当前山东省经济只有不断增强创新驱动力,才能在高起点上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发展,才能加快动能转换、提高全省综合竞争力,才能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