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4 毫秒
1.
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阐述了政协协商制度在新时代社会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了安徽政协协商同社会治理相结合的实践做法:注重顶层设计、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打造政协协商在基层的创新模式;加强政协协商与基层治理融合的制度化、程序化建设;提升政协协商推进社会治理的质效,并总结了经验启示。  相似文献   

2.
科技创新是驱动经济发展和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如何测度和评价科技创新对“双碳”的支撑作用,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通过理论分析构建了包含供给侧、需求侧和治理侧的科技创新支撑“双碳”目标实现的评价指标体系,包含了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能源结构转型升级、绿色低碳技术开发推广、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绿色城乡一体化和生态碳汇能力6个一级指标。通过研究发现,科技创新能够显著支撑“双碳”,并且供给侧效果好于需求侧,治理侧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科技创新支撑“双碳”在时间维度上稳步上升;在空间维度上存在地理分异特征。  相似文献   

3.
科技文化一词,泛指由科学文化、技术文化、创新文化、知识产权文化等构成的相互联系的科技文化链。现代科技文化体系的主要特征可归纳为引领性、普适性、时代性、多元性、异同性、大众性等。回顾历史,世界科技强国背后均有与其时代背景相适应的科技文化体系的支撑,英国、德国、美国等世界科技强国背后的科技文化各有所长。针对当前我国科技文化建设中存在的内容模糊性、建设实践难落地以及创新性和时代性不足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明晰如何建构支撑中国科技强国建设的现代科技文化体系。通过科技文化体系建设,探索促进我国科技文化现代化发展的可行路径与可行的实施方法、方案,促使科技文化满足我国科技创新、创造、创业发展实践的现实需要,跟上加速扩张的新兴科技治理的步伐,满足我国科技强国建设的内在要求。优化完善我国现代科技文化体系,应从其四大内容与四种表现形态着手推动。现代科技文化由四大内容体系组成,即科创精神体系、科技知识与科学方法体系、科技价值体系、科技伦理道德体系;现代科技文化的四种表现形态包括具有张力的科技韧性文化、多元和合的科技共生文化、改革创新的科技制度文化和产业导向的科技经济文化。最后提出了科技文化体系建设的6个路径:学...  相似文献   

4.
在新科技革命浪潮下,法律应充分发挥其效能,积极应对挑战,在促进科技发展的同时防止科技异化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文章从科技与法律的互动关系出发,分析了科技对法律的器物层、制度层和观念层3个层面的影响,以及法律对科技“兴利”“除弊”两个方面的作用。在此基础上,重点聚焦人工智能技术和生物技术领域,考察科技发展带来的法律挑战,并从科技法学科建设、科技法体系构建以及建立制度化的科技与法律沟通交流渠道等3个角度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5.
当前进入改革深水区,亟需社会多元治理的格局。以促进科技社团功能的回归为指向,以内部会员、科技共同体、社会公众三个向度为切入点,深入探讨科技社团公信力形成的逻辑过程,在治理的逻辑层面把握科技社团公信力提升的制约因素,在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实践层面提升科技社团公信力,是实现多元治理,促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面向治理体系现代化,要在制度上支持科技社团的公信力提升,机制上促进科技社团的公信力提升,社会公众在意识与行动上推动科技社团的公信力提升。  相似文献   

6.
《安徽科技》2006,(8):30-31
近日,淮南市政府正式出台了《淮南市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及2020年远景展望》。该规划着力实施立足市情、把握关键、满足需求、支撑发展等8个科技创新行动,从3个层面推进创新淮南建设。一是突出科技创新的切入点和结合点,通过实施“重点产品创新行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行动”、“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行动”、“农业科技致富行动”、“信息化带动行动”、“和谐社会科技行动”等调整、优化全市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发展模式,促进淮南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强化党的宗旨意识关键是推进党密切联系群众制度化。通过选取河南郏县、上蔡县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党密切联系群众制度化,有利于实现基层民主治理现代化。通过加强党密切联系群众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制度化推进,实现基层治理理念现代化、党基层执政现代化、基层治理手段现代化以及最终实现人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8.
为深入贯彻国家《关于开展科技特派员基层创业行动试点工作的若于意见》和我省《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科技支撑行动方案》,今年以来,省委组织部、省科技厅、省人事厅、省农委、省财政厅在全省联合开展农村科技特派行动试点工作。8月3日.省科技厅在辽阳县组织召开了科技特派员工作研讨会.深入研讨如何充分调动和发挥农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人才和技术进入农业生产一线,鼓励广大农村科技人员在基层服务和创业,促进农村区域特色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郭新华 《河南科学》2012,30(7):968-975
河南省"十一五"地质环境科技发展成就显著,科技创新能力和技术支撑能力不断提升,科技人才队伍和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初具规模;城镇化、工业化、现代化快速发展的中原经济区对地质环境科技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地质环境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同时也为地质环境科技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十二五"的重点发展领域是完善地质环境综合调查、评价与监测管理技术体系、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与防治技术体系,提升矿山地质环境的监测、恢复治理技术能力,提高地质遗迹保护与地质公园建设技术水平,促进地热资源勘查与开发利用技术的发展;通过实施一批重大地质环境科技项目,取得一批重要科技成果,提升全省地质环境保护与地质灾害防治领域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重大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基于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从治理理论、现代化内涵出发,分析了科技创新治理现代化时代内涵;结合我国科技创新体制改革演进历程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科技自立自强发展战略,从攻关战略科技、坚持理念自信、培优创新文化、提升创新效能、增强国际影响、打造英才高地6个方面提出了科技创新治理现代化未来的重点任务;从加强治理体系顶层设计、营造良好科技创新生态、完善科技创新法治建设、倡导负责任创新、坚持以人为本等维度探讨了科技创新治理现代化的关键着力点。  相似文献   

11.
王前 《科技导报(北京)》2021,39(21):108-112
 剖析了科学精神与工匠精神的内在联系,将其概括为“科魂匠心”,指出其时代背景是当代科学与技术的高度融合,而科技创新和科技伦理是二者联系的重要社会纽带。在新时代培育“科魂匠心”,应注重开展“负责任的研究与创新”,充分利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知行合一”“以道驭术”的思想资源。培育“科魂匠心”还需要以科技伦理教育作为持续发挥培育作用的平台,营造崇尚科技创新、关注科技伦理的社会氛围,在舆论导向和社会治理方面创造必要的条件。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初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为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分析了邓小平引进第一生产力的典型事例,以领略其“科”“技”兼顾的战略决策。邓小平指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面对中国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巨大差距,邓小平提出要利用世界上一切先进技术、先进成果的方针,国际科技合作得到迅速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是二者作用于社会生产的方式不同。因此,如何平衡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成为科技决策者面临的重要问题。国际科技合作是国内政策的延伸,科学与技术国际合作模式的差别,充分体现着邓小平对科学与技术关系的平衡。  相似文献   

13.
 以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成立、《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意见》 出台为标志, 中国科技伦理治理体系拉开新帷幕。回顾了现代科技伦理议题的兴起与发展历程, 结合中国科技伦理治理体系建设状况与中国科协相关调研成果, 通过分析政策执行、 主体责任、 科技工作者伦理素养等几类突出议题, 解读了新时代中国科技伦理治理体系建设的方针与主要原则。认为中国面向未来的科技伦理治理是以促进向善、 负责任的科技发展为目标, 推动形成多方共治、 共同担责的科技伦理治理图景。  相似文献   

14.
广西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更快向前发展,需要重建政府宏观调控体系,营建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需要充分利用国家相关产业支持政策,提高支撑广西重点优势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水平;需要以市场为导向,加强产学研结合,引导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需要切实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建设,提升科技创新的能力;还需要大力培养和引进高素质人才,建设支撑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团队。  相似文献   

15.
 生态环境科技是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生态环境质量发生根本性改善的重要支撑。回顾了生态环境科技发展历程,以及不同阶段生态环境科技的特点;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环境污染治理、环境科技基础能力建设和绿色工程创新等生态环境科技领域的研究进展及成效;指出了当前中国生态环境科技发展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加强基础理论和技术创新,加强“卡脖子”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技术研发,对整体性和区域性生态环境问题联防联控,提升生态环境科技的基础支撑作用,加强信息、生物、分子等多领域新技术的融合研究与应用等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始终支持依靠科技进步、关心关爱科技人才、领导推动科技组织发展。通过梳理分析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对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视和支持,对科技工作者和科技团体的关怀与领导,发现中国科技工作者始终与党同心同德,在一系列战略方针指引下奋勇向前。中国科协是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是国家推动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共产党领导推动科协组织持续为民主革命、新中国建设、改革开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各个阶段的科技创新、全民科学素质提高、国际科技交流等方面作出了独特的、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7.
 信息技术广泛应用成为信息化时代主要国家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效手段。信息化时代必须将信息技术创新与国家治理体系改革结合起来,实现信息化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并举。从信息化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协同演进的关系视角,重新审视了信息化支撑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经验、问题及挑战,探讨了面向未来促进信息化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协同发展的重点任务。  相似文献   

18.
 新发展格局下,全球科技创新呈现新趋势、新特点,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也面临新机遇、新挑战。从创新绩效、创新环境、创新资源3个维度回顾总结了“十三五”期间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主要成绩,分析了全球科技创新发展新趋势下北京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北京进一步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5个方面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 新兴科技在给人类社会带来进步与福祉的同时, 其潜在的不确定性也使得各种风险和危机日益显现。分析了当前中国科技伦理问题频发的历史成因, 提出这既是现代科学建制化与职业化发展的历史必然, 也是学习赶超过程中后发劣势的结果呈现, 同时还和中西方不同文化的伦理环境密切相关。由此认为, 加强科技伦理治理建设、 引导科技向善发展是中国未来科技实现弯道跨越的高质量发展、 保持全方位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在路径选择方面, 建议科技发展与伦理治理应同步并行, 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局立场上, 以伦理治理促科技创新, 通过伦理治理的弯道跨越,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